元人:……
其他人摩拳擦掌:
“终于轮到我们扮演朱元璋了吗?”
一群人怀揣着满腔热血进入副本,然后在鄱阳湖水战的时候被打了个一脸血。
说真的,在此之前史上出名的水战不多见,所以擅长水战的将军也不是很多。尤其是元末这会儿已经出现热武器了,这个又是大家不熟悉的东西。
一群陆地战选手到了船上能不晕船都算好的,这一刻他们感受到了曹操被赤壁之战支配的恐惧。
不过。
“这个鄱阳湖水战怎么看着有点眼熟?”
朱元璋破敌的方法是令灵敏轻便的小船装载火药,趁着东北风刮起来的时候点火靠近敌军大船,用火攻干掉了陈友谅的船队。
赤壁之战也差不多,虽然没有《三国演义》里写的铁索连环,但根据《三国志》记载,周瑜用的也是小船装载柴草膏油,趁着风势点火冲入敌军船阵之中。
大家看完:……好家伙,陈友谅你是一点没学到汉末时期的教训啊!
这俩套路几乎一模一样,除了周瑜那个是假借投降接近敌军,朱元璋这个是仗着船小轻快搞敢死队,其他的没什么区别。
朱元璋的敢死队能搞成功,也多亏了陈友谅自己“联巨舟为阵”。
当然不是所有船都被他用铁锁连在了一起,只有那些机动性差的巨舟。
这些巨舟原本不是为了打水战建造的,而是想仗着高大直接连接临江的南昌城墙。作用类似于数十丈高的战车,车顶直接与城墙持平,让士兵通过天桥冲入墙上。
可惜朱元璋把城墙往后挪了一段距离,让巨舟无法直接连接城墙顶部,这招就废了一半。
后来朱元璋更是在鄱阳湖上正面迎战,没给巨舟靠近的机会。
所以陈友谅及时调整战略,决定用这些巨舟打造水上堡垒,于是将之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军事基地。
因为巨舟十分巨大,可以装载的士兵乃至武器都很多,朱元璋的船队太小完全无法接近。而且船的甲板太高,靠近了也爬不上去。
陈友谅的铁锁连环显然就合理很多,不像以此为灵感写的赤壁连环那么奇葩——用铁锁相连是为了解决晕船问题。
可能罗贯中是想借此展现曹操他在水战上面一窍不通吧。
一群人原本是进来体验当开国皇帝的快感的,结果玩着玩着就玩进去了。鄱阳湖水战不愧是朱元璋人生历程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有很多值得细细研究的地方。
不懂水战的将军们看得起劲,干脆放弃了扮演朱元璋,切换成亲兵视角跟在旁边看朱元璋这一路是怎么打败敌军的。
这种全息追剧的感觉,还别说,超有意思的。
受这次经历的启发,后头围观朱棣和朱允炆互打的时候,也有不少人兴冲冲地跑去当围观党。
总是自己亲身上阵多累啊,还是看看别人怎么打的好了。
朱棣打朱允炆的戏剧性也不少,建文元年就开始打,一直打到建文四年朱允炆下落不明。
在位四年朱允炆就没过几天安生日子,他用了一年不到把叔叔们都削没了,于是后面全是他自己的受难日。
四年里朱允炆做出的杰出贡献就是怀抱着理想主义色彩,大搞宽刑省狱、减轻赋税、裁撤冗官冗员。
总结就是改变他祖父朱元璋的某些严厉政策。
不知道是不是朱元璋授意的,如果是,那就是朱元璋觉得第二代皇帝得施行仁政。如果不是,那他挺会踩着他爷爷的名声给自己刷好感的。
其实朱允炆除了削藩和搞一些没有任何用处的官名变更之外,政治上还是有一些建树的。
譬如纠正洪武年间门的冤假错案,限制僧道占田数量、将田地均给平民,免除各地拖欠租税、赈灾济民等等。
朱允炆的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安抚了百姓。1
但是打仗就算了,削藩这种掺杂了政治斗争的打仗更是碰都别碰。
不少文官集团很喜欢朱允炆,主要是因为这家伙一改朱元璋的重武轻文倾向,大力提高文官待遇。
文武官员本来就互相有矛盾,后来上位的朱棣在文官集团看来同样是个粗俗武夫。再加上朱允炆执政的政策问题不大,因而靖难之役时南京朝廷这边文官还是非常头铁地选择了一直支持朱允炆。
在后来跑去支持朱棣的人里,僧道数量很多,也是因为朱允炆搞的那个“限制僧道占田数量”。
围观群众一边看着朱允炆的文治点头,一边看着朱允炆的武功摇头,对这个偏科型选手实在是无话可说。
朱允炆能被朱元璋倾力培养确实是有一定能力的,就是不太适合当皇帝,适合当个辅政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