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朱德的非常之路 > 第18部分(第4页)

第18部分(第4页)

因为这两个作恶多端的师长都姓杨,江西老就称他们为两只“羊”。

这两个师装备好,受过正规训练,战斗力较强。

为了配合江西发动的这次“进剿”,在国民党南京政府的严令之下,湘军吴尚的第八军也不敢怠慢,派出一个师向攸县、茶陵逼近,威胁着井冈山根据地的西侧。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毛泽东、朱德命令红军撤出永新城,集结于宁冈休整,伺机歼敌。

随后,在宁冈茅坪召开军事会议,分析敌情,讨论对策,最后定下了“对湘敌取守势,对赣敌取攻势”的作战方针,决定集中兵力对付赣军杨池生和杨如轩部。

在第一阶段,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向西出击湖南酃县。

这样,既可牵制湘军,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又能引诱赣军出击,达到“引蛇出洞”之目的,便于红军调转头来歼灭之。

为此,会议决定由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军主力第二十八团、三十一团和二十九团,西征酃县;袁文才、王佐带领第三十二团留守根据地,密切监视赣军的动向。

会后,毛泽东带着第三十一团从茅坪出发,经大陇进入了酃县的沔渡、十都;朱德、陈毅率第二十八团和第二十九团,由茅坪的西南方向进入酃县的十都,同第三十一团会合后,一举击溃了湘军吴尚部的一个团,迅速占领了酃县城。

红军主力出击湖南,攻占了酃县的消息传出后,杨池生和杨如轩高兴得拍案叫好,认为红军主力西移,根据地必然空虚,立即下令所部向井冈山根据地进攻。

杨如轩上次在草市坳打了败仗,不仅丢掉了永新城,自己还差一点送了小命。

这次“进剿”,朱培德就让杨池生当了总指挥,为了照顾他的面子,给了个前线总指挥的名义。

他是又气又恼又害怕,战战兢兢地上了前线,带着第二十七师的两个团和第九师的一个团,企图经老七溪岭或新七溪岭进入宁冈。

杨池生带着九师的另外两个团守在永新城里,或进或退,视形势的发展而定。

七溪岭,是横卧在永新与宁冈之间的一座高山,山势险要,树木茂密,山道狭窄。

山顶上有两个口子,一个是自古就有的,一个新开的,分别称为老七溪岭和新七溪岭。

是从永新到宁冈的必经之地。

杨如轩在白口设立了前线指挥部后,就亲自带着两团人马,向老七溪岭进发;另一路的一个团是杨池生的部队,由团长李文彬指挥,从龙源口向新七溪岭前进。

红军得到敌人从永新出动的消息之后,便立刻回师宁冈。

6月22日,在宁冈新城由陈毅主持召开了军事会议,详细研究了歼敌计划。

会上,围绕着打不打和怎样打的问题,展开了热烈争论。

有的人认为杨池生的部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且多为老兵;我们红军武器低劣,新兵多,条件差,难以取胜,主张后撤。

十三、三占永新,粉碎“进剿”(5)

而大多数人认为红军有利条件多,战士觉悟高,很勇敢,两次打败杨如轩占了永新城,士气高昂;在根据地作战,以逸待劳,又有广大群众支持。

而敌人是劳师远征,长途行军,已疲惫不堪,又屡遭红军和游击队的打击,士气低落。

这是关系到根据地能否存亡的一仗,应该坚决打好。

最后,会议决定:“兵分两路:一路打敌人正面;一路打敌人背后。”

23日,按照部署,朱德带着二十九团和三十一团一营,赶到新七溪岭,占据有利地形,阻击杨池生部的李文彬团;陈毅、王尔琢带着二十八团,赶往老七溪岭,迎击杨如轩的两个团;袁文才带着三十二团一部和永新赤卫大队,从武功潭一带侧击敌人。

第二十九团在团长胡少海的带领下,遵照朱德的命令,首先抢占了新七溪岭的制高点望月亭一带。

当赣军在李文彬带领下,向新七溪岭的制高点杀来时,遭到红军的猛烈轰击,未能得手。

但赣军不死心,凭着精良的武器和充足的弹药,不断发起攻击,逐渐占了优势,抢占了红军的前沿阵地风车口。

后来,红军第三十一团第一营赶来增援,也没能扭转局势。

眼看着敌人潮水般地涌向望月亭时,突然传来了一个熟悉的喊声:“坚决把敌人顶回去,绝不能让他们前进一步!”

随着这一声呐喊,只见朱德军长提着一挺花机关(冲锋枪的一种),带着3个警卫员从望月亭上冲下来。

他一到阵地前沿,端起花机关,对准风车口的敌人就猛烈扫射起来。

俗话说“兵随将令,草随风”,一点不假。

红军战士在朱军长大无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