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帝国崛起 > 第1部分(第2页)

第1部分(第2页)

纵观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是十分重视武备的。国家的战备工作做得好,对于保证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盛以及应对内忧外患都是十分必要的。

而宋朝在中国历史上却是一个分水岭。

读史可知,中华民族原本也是一个尚武的民族,汉唐的血液沸腾着激昂的睥睨一切的因素,至宋才戛然消失。

而唯有拥有汉唐魂魄的中国,才是真正的中国。

秦王赢政就不用多叙述了,他似乎就是为战争而生的,挥手所向,天下靡定。在极短的时间内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诸侯混战的局面,在广袤的疆域里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从此揭开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垂天帷幕。

项羽平定河北,破釜沉舟,消灭号称“虎狼之师”的秦军主力,诸侯不敢仰而视之,皆膝行来见,何其雄也!

刘邦以一丘草民之身,提三尺剑,纵横中原,屡败屡战,终开汉朝400年基业。

文帝富有远略,虽对周边的少数民族以怀柔为主,不轻启战衅。但他针对匈奴的战争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为了对付匈奴骑兵,文帝不但鼓励民间养马,国家也在西北边境设立了36个牧马场,为的就是实现有朝一日不战则已、一战必亡匈奴的宏图大志。

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使“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不致中断。为后来武帝大规模北击匈奴做了充分的物质准备。

武帝是历史上最具雄才大略的伟大帝王,他继位后,改变文化政策,利用儒学敦化民风,同时采用法术、刑名巩固政府的权威,即所谓的“表儒里法”。又一改对匈奴妥协的政策,主动进攻。武帝是一个勇猛刚毅、具有持久开拓雄心和征服野心的人,绝不能容忍匈奴再踏入汉关半步,他要一削父祖几代人所受的鸟气。他毅然抛弃了行之近70年的和亲祖制,开动了整个国家的战争机器,全力出击匈奴!这一声巨吼,响彻了44年之久,匈奴从此全面衰落。

汉武帝王道霸道,交错为用。在对匈奴用兵的同时,还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把新疆正式纳入了中国版图。接着又平定了夜郎、南越,征服了闽越和东瓯政权,在西南先后建立了七个郡,分别置于汉帝国的直接管辖之下。汉武帝还派兵从海陆两道攻入朝鲜,设置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如此盖世武功,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因此被后人赞为“冠于百王”。武帝是第一个奠定中国辽阔疆域的皇帝,现代中国版图的基本框架在武帝手中基本已勾勒成形。他第一次实现了汉民族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崛起。

武帝用事四夷,以武力拓边,致使民间尚武之风大盛,整个社会充满着一种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公元前28年,北匈奴杀中国使节反叛,在危机情况下,副校尉陈汤不待皇帝指令,发兵征讨,认为“胡兵五个才能当汉兵一个。”以少胜多,大败匈奴军队,由此可以想见,当年的汉人是多么威猛!胜利之后,陈汤又给汉元帝发去了那封流传千古、扬眉吐气的疏奏,其中“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雄辞壮语,成为激励汉民族血性的沸点。

突厥是唐朝最大的边患,贞观四年(630年)3月,太宗在做好战争准备后,派李靖、李勣率大军出击定襄,深入突厥,活捉颉利可汗,突厥部落遂四分五裂。拓边战争取得了辉煌胜利,唐朝的版图由此扩大到了今天的贝加尔湖以北。平定突厥之后,唐太宗再次远征,将吐谷浑纳入唐朝版图。而西域的高昌、焉耆、龟兹、西突厥也相继降服,遂在西域设立了安西四镇,这是唐朝继汉朝之后,再次对西域实行有效统治。后又大败吐蕃军。赞普松赞干布遂向唐太宗谢罪求和,请求和亲,唐太宗遂将宗女文成公主嫁给他。唐与汉初的和亲不同,汉初与匈奴的和亲,有着太多的无奈与屈辱,而唐与吐蕃的和亲,则是一种强势之下的怀柔。从此,吐蕃和唐朝结为甥舅关系。

自序: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何以自宋消失?(2)

贞观年间是唐朝拓边最猛烈的时期,边疆战争之频繁和战胜次数之多,在中国古代史上非常罕见。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意气风发的时代,一个高度自信的时代,贞观之治的一大内容,就包括这种兼容并蓄的大唐雄风和气吞万里如虎的尚武精神。

武则天延续了贞观时期金戈铁马的尚武精神。面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武则天给予铁腕还击。她派大将王孝杰击败吐蕃,打通了河西走廊,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之后,又设置北庭都护府等,不但巩固了西北的边防,也打通了一度中断的“丝绸之路”,使唐朝和中亚的贸易再度活跃起来。

汉唐是中国历史上两个最为强盛、辉煌的王朝,汉与唐相比,汉质胜于文,唐文胜于质。汉雄浑凝重,唐璀璨瑰丽。汉有壮男之质朴刚健,唐有贵妇之雍容华丽。汉气势恢弘;唐气象雄阔。大汉雄风、盛唐气象遂成为中华民族最引以为骄傲的民族性格和魂魄。

鲁迅在《坟》一文中,曾对汉唐精神赞扬有加,他说:“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汉唐虽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绝不介怀。”至今读来,汉唐雄风,犹扑面而来。

岳飞为规复失地,高歌:“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其气吞山河之势,尤其令人振奋!这些无不显示出中华民族固有的尚武精神。

此后犹有明成祖六扫虏庭的雄风、郑和下南洋的开拓以及平定安南之乱的果断等,康熙为一代雄主,在他执政期间,平定了三藩之乱;统一了台湾;并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遏制了沙俄东扩的野心;平定了回疆、准噶尔等贵族的叛乱,强有力地巩固了全国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也使当时的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清朝版图最大时达1200多万平方公里。

对尚武精神的鼓励和对武备的重视和整饬,不但能有效地维护国家的统一、边疆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也会使得国家兴盛的局面得以长久保持。因此,在历史的循环往复中,中华民族虽然历经劫难,但复兴汉唐魂魄总是那么令人津津乐道。尤其是近代百年中华民族受辱挨打的历史证明,丧失了民族的尚武精神,连自立都谈不上,何来复兴和辉煌?

那么,中华民族自汉唐以来固有的尚武精神,何以在宋代消失了?

探索这段历史很有必要。

凡历史上的开国之君,在建国之初,无不具有奔扬的气势和驰骛的精神。唯独赵匡胤因为是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得的政权,怕有人见样学样,就一味推行“重文轻武”政策,解除将帅兵权。赵匡胤曾问陈抟老祖,何处可守?一个“守”字,就把激昂的汉唐精神推得远远的了,也奠定了国家政策的基本调子,就是抱残守缺、苟且偷安。而为了消弭文人们的独立精神,宋代特别重视科举,但又不像唐太宗那样自信,看到许多新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而是“以科举销天下英雄气”,宋代的科举成了统治者培养顺民所实施的一种政治权术了。宋代的文人,也几乎都把“学成文武艺,售与帝王家”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了。在宋代,科举及第会无限荣光,会被皇帝在皇宫赐宴,也会帽插金花招摇过市,引得万人空巷。所以时人曾感慨:“纵将帅于万里之外破敌灭国,凯旋而归,所受奖赏也不过如此。”由此看来,宋朝的科举取士,已经不是为国家选拔人才了,而是对俯首帖耳读书人的高级奖赏了。

自序: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何以自宋消失?(3)

民如水,体制如器,统治者鼓励什么样的时代精神和提倡什么样的道德准则,民族就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拥有什么样的灵魂。如统治者战争意志坚强,自然就会激起民族潜藏已久的血性。宋代“重文轻武”,此时的儒士文人,也便没有了战国前期高蹈扬厉、独立思考的个性,而逐步沦为求仕、做官的食禄之徒,整个社会便弥漫着文弱之气。

更糟糕的是,此时的儒家文化也发展到了极致,盛极而衰。朱熹继承和发展了程朱理学,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一切社会规则更加精细化和制度化。人们只能循规蹈矩,亦步亦趋,不敢有丝毫的创新。整个社会思潮趋向保守和僵化,社会成消极封闭状态,与盛唐的开放自信姿态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朱熹的理学思想此后统治中国社会长达700多年,直到清末。

元时矫枉过正,把知识分子从天上踩到地下,八娼、九儒、十丐,此时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连娼妓也不如,仅比乞丐强点。斯文扫地,以此为甚。明清时期,虽为知识分子广开仕进之门,但却大兴文字狱,以形式重于内容的八股文取士。儒家思想中闪光的东西被一步步阉割殆尽,完全成了统治的工具了。整个社会固步自封,积重难返,社会死气沉沉,毫无活力,而统治者还沾沾自喜地以天朝心态自居,真是可悲、可叹、可恨。

知识分子是一个时代的优秀代言人,宋元明清以不同的方式钳制、糟蹋儒家文化,对知识分子进行洗脑。使他们失去独立的社会地位,也就没有了独立的人格,整个民族也就不可能有独立的思考了。他们的骨子里涵蓄了太多的柔媚,陶醉于诗酒风月之中,也便没有了“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奔赴疆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汉唐以来的尚武风气,从此消失。变成了浑浑噩噩,不知进取的一群人,何来血性?也就没有了汉唐时代的知识分子,常以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