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朝有大儒,少年出游,白发苍苍归来,立时四十余载,这才成就了一代大儒的名号。
世人有几个有这样的毅力?
像二公子这样的大家公子,不出去吃那份苦也能有不错的前程,那又何必出去吃苦?
于是镇国公强烈反对,一边的大少爷也愣住了,因为二公子此前从未与他说过要出去游学的事情。
本来以为这件事到这里也就结束了,谁成想二公子当夜便收拾东西离家而去了,临走前,也只给大公子留了一封信。
大公子看完信后,竟然掩面痛哭,不几日竟然也投军去了南面。
大公子走之前还与镇国公长谈了一次,谈了什么没有人知道,但是这许多年过去了,镇国公已经年迈,不参与朝政也多年,但是袭爵的人却一直没有定下来。
说来也巧,大公子从军的第八个年头,南面海寇作乱,他指挥战船出海作战,在自己的战船上发现一个火头军十分面熟。
待大战结束,他叫来了那火头军,两人见面都十分惊讶,那火头军不是旁人,正是离家也有八年的二公子。
两人先是相拥大哭,继而又大笑,最后二公子被大公子打晕,连夜送回了京城。
回京之后,二公子还曾多次外逃,但是镇国公和国公夫人把他看的死死,就差拿绳子给他绑上了。
“那二公子为何要外逃?”覃初柳给说的口干舌燥的沈致远倒了杯茶,疑惑地问道。
沈致远轻轻呷了口茶,摇头叹道,“这件事恐怕只有镇国公家里人知道了,咱们外人上哪里知道。”
说起来,沈致远和镇国公家也算有点亲戚。沈致远母妃的娘亲,也就是沈致远的外祖母是现下镇国公的亲妹,这样算来,镇国公家的两个公子还是他的长辈。
“那二少爷为什么不娶正妻?”覃初柳又问道。
沈致远依旧摇头,“这件事我也纳闷,这些年国公夫人没要给他张罗亲事,可惜都被他推掉了。我虽然不知道真相,但是知道这件事绝不像外人传的那般不堪。他们是没见过他,见过了,便不会这般说了。”
从沈致远的话中,覃初柳听出了他对二少爷的敬意,心中不免好奇,那二少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才能让沈致远发自心底的佩服尊敬呢。
“沈先生,那二公子叫什么名字?若是能见上一面就好了!我要好好看看,到底是何方神圣能让沈先生如此看重。”覃初柳半是认真半是玩笑地说道。
沈致远轻笑两声,“你不过就是想见识见识到底是什么人这般怪异罢了,为何要扯到我身上”,沈致远也一改往日的古板,打趣起覃初柳来,“既然你想知道,我告诉你便是,他姓谭名……”
“在这边,在这边,你们快去那条巷子截住……”还不等沈致远说完,楼下传来一阵叫嚷声,紧接着,便是一阵急促地脚步从楼下跑过去。
覃初柳好奇,扒着窗子往外看,就见十几个青衣小厮在街上狂奔,好似在追什么人。
街上还有百姓起哄,“哦吼,二公子逃跑又被抓了……”
不大一会儿,就见几个小厮扭着一个男人从巷子里走了出来,男人身上还背着个小包袱,果然像是逃跑被抓的样子。
“那人就是镇国公府的二公子,我去年回京的时候,也正好碰上他逃跑,可惜啊,始终没有跑成。”沈致远唏嘘道。
今天纳五房美妾,还没洞|房就要逃跑,这个二公子当真有意思。覃初柳对此人更加好奇。
只可惜那二公子并没有从茶楼这边走过,而是在前面的胡同拐了弯儿,连人长什么样都没有看到。
覃初柳一脸失望地坐回来,沈致远瞧她这个样子便道,“你若真想见,不若就在京城多待几日,我得闲了请他出来吃茶,也请你来便是。”
覃初柳摇头,“我才不要在京城多待,待见了皇上,我马上就回家。”说到面圣,覃初柳正装肃容问沈致远,“皇上为什么要见我?”
沈致远尴尬地轻咳了几声,才道,“是我不好,我知道你不喜出头,却不想为了一时之气,还是把你推了出来。”
覃初柳疑惑地看着沈致远,等他继续说下去。
原来,徐大人回京述职,给皇上上了折子,重点说了安家村的变化。往日皇上对这些歌功颂德的折子都视而不见。
说来也巧,那一日皇上正好是边与沈致远说话边批的折子。看到折子便与沈致远说了几句。
沈致远一听是安家村,当时便对皇上道,“父皇,折子上所言不假,确实有这样的村子!那几年儿臣一直都待在这安家村。”
皇上不信,世上哪有这么巧的事?世上哪有比镇子还好的村子?
沈致远便把自己在安家村的所见所闻说了,当然,安家村好些变化他也没见到,但是他就是觉得折子上描述的都是真的。
最后总结道,“若没有覃姑娘,安家村只怕和别的村子没有区别。折子上说功劳在里正,此言不可信!”
皇上哪里能相信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会做出这么些事情来,但是看沈致远信誓旦旦的样子又不像在说谎,一时兴起便拟了圣旨,要见覃初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