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世纪中国 > 第1部分(第1页)

第1部分(第1页)

一、 总体阐述

有没有一本书能够同时做到:既面向白领、知识精英与决策层,又面向寻常百姓、大中学生与芸芸众生,既可为人们呈赠丰富的知识、翔实的资料,又可为人们扣开崭新的视角、带来深深的启悟呢?本书试图扮演这一个时代角色,以填补这一持续性空白。

化深刻为生动、化沉重为飘逸、化玄奥为山青、化晦涩为镜明,乃本书之一大特征。

在单位时间内,跨学科式的快速扫描与酣畅鸟瞰,乃本书之第二大特征。

一句是一句,力求每一句都掷地有声,都光彩熠熠,都紧扣时代,都直击心灵,从而与您产生有效的互动,达成鲜明的共振,在鲜明而有效的心灵互动与共振中,进而去绽开并奏响某种灿烂的时代图景,乃本书之第三大特征。

凡是关心国事、天下事者,凡是对人生与社会多少有所想法者,不分工种与地位,不分学历与专业,不分性别与年龄,均为本书所要面向的对象,因为本书所谈及的,皆为当下普遍关注的共同性问题。

鉴于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今,几乎任何区域的任何个人之一切,都要时刻受制于整个之世界画面,都与其息息相关,因而,即使对于那些对国事、天下事兴趣索然者,本书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本书藉时下我们所熟悉的明星式学者之口,以朴素而鲜活的对话体形式去述说、读解这个时代正在并将要发生之一切,去勾勒一种大跨度的时空轮廓,以期在妙语连珠与妙趣横生之盎然诗意中,来带您获得一种当下中西的全景印象,感受一种宽银幕式的人文视野。

倾听书中之对话,某种程度上,也就是在倾听时代之真切声音。毫无疑问,即使不代表最高水准,本书也代表了当下一流水准的前沿中国之精神图景。

旨在去图绘某种全新而富于启示性的绚烂视界,乃本书之基本诉求。

希冀去化为某种久违了的《论语》、《道德经》与柏拉图对话集式的精神文本,乃本书之基本企愿。

力图去形成某种承上启下式的时空坐标,乃本书之基本动机。

二、 简要提示

本书主要由九个篇章缀接而成,它们像九条支流似地汇成着时代的滔滔大河而浩荡东去。

本书的九个篇章分别由《影像世界篇》、《国际风云篇》、《地缘战略篇》、《中西比较篇》、《人文视野篇》、《思想前沿篇》、《摇滚煊浪篇》、《建筑时代篇》与《另类声音篇》有机构成。

第一篇,即《影像世界篇》(时代人格),鉴于探访对象为妇孺皆知的著名电视人白岩松,所谈内容又是与我们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东西:电视——日常生活的第四餐——及媒体人的方方面面,因而,本篇内容适合面向全社会、各阶层。毕竟,如何有效地驾驭电视,而不是被电视昼夜所牢牢驾驭,是绝大多数人日日都可能持续面临着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什么影像世界越来越多的填满着我们的生活空间?影像世界与真实世界是不是越来越表现为朝暮相伴、缠绵热恋?两者之界限是不是越来越在模糊化?作为我们眼球的牵动者、心智的诱导者,媒体人的职业道德与人格修养,是不是越来越显得重要无比?——尤其是在一个人格与道德被时尚所久已冷落的时段。凡此种种,都是本篇所深切关注的东西,相信读者自会有各自的判别。

第二篇,即《国际风云篇》(帝国概念及台海风云解读),本篇内容主要面向那些对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军事、历史、世界大棋局与台海风云具有浓厚兴趣的方方面面的人们,同时也面向业界专家、学者、决策层。热衷于国际问题的非专业人士,可从中获悉许多背景资料、重要评述、框架脉络,获取一种平素极难得到的总体国际视野与专业分析;国际问题的专业人士,则可从中读解洞察到那些炫惑现象背后的深刻实质、国际风云的本质构成,左右时局的战略谋略,以及某些玄妙得近乎于玄虚的前沿国际问题思维。

第三篇,即《地缘战略篇》(战略东移与国家安全),本篇可谓上篇的姊妹篇,主要从地缘战略的崭新视角,为我们具体地剖析了美利坚帝国战略东移后,对亚太地区,尤其是对中国国家安全所造成的实质性影响与作用方面的问题,因而适合面向那些对军事问题(包括战争、兵器、军队、军事基地、军力投射、军费等)与战略问题较感兴趣的该方面人士。鉴于当代世界战争越来越在向着信息化发展的特点,本篇带有一定的未来学色彩,同时,本篇还比照了国内顶级军事问题专家,与美国顶级国家安全和战略问题专家的思维理念,因而有助于我们获得一种全景式的当代世界军事战略视野。毕竟,保卫祖国、维护国家之独立与安全,是每个公民的应尽之责,这是亘古至今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第四篇,即《中西比较篇》(聚焦当代性),主要从大国政治、精英~利益集团、比较文化、文化符号、硬实力与软实力、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艺术批评、中西大学的精神实质这些方面,对当代中国与西方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横向比较与评析。如果说上两篇内容主要是从政治与军事的角度来讲述世界与中国的话,那么,本篇内容则主要是从精神文化的角度来看待世界与中国的。因而,本篇内容适合面向那些对比较文化较为感兴趣的人们,及在全球化中和后帝国时代中,对个体生存状况与民族境况积极反思着的愤青与民族主义者。

第五篇,即《人文视野篇》(大学·时代·人文),同样适合于面向全社会、各阶层。因为我们几乎都曾从或正在从学生时代过来,故,人才的培养,大学的理念及未来大学的方向,自然是千千万万的人都必须参与考虑的问题,而这些又进一步直接关涉到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民族在全球化中所应扮演的角色、未来国家形象之定位等问题。鉴于我们在迈向复兴之大国的同时,东方形象问题、民族气节问题、文化基因问题、精神价值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确实也在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因而,本篇内容对方方面面来讲,都可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不管是专业研究者、决策层,还是学生、家长、艺术青年、老师、教授、学者,甚至匹夫等,都可能会从中获取各自所需的东西。本篇内容具有一定的居安思危意味,或者说具有一定的忧患色彩与危机意识,因而对未来发展会有一定的警示和启发作用。另外,本篇拥有着较大的知识量、信息量与真知含金量,藉此对鉴照古今、鉴照东西都可能会不无裨益。

第六篇,即《思想前沿篇》(哲学的陨坑),主要面向那些较为专业一些的读者群,比如适合面向文化研究者、哲学研究者、潮流反思者与艺术家群体。篇中提出了不少较为大胆而先锋的观点,对长期流行于世的不少习惯性观念与认知,可能会构成较大的挑战乃至颠覆作用。篇中关于不久后中国的思想文化,可能会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预言,想必会让一批人感到难以想象。未来究竟会怎样?那就让事实去证明吧。

第七篇,即《摇滚煊浪篇》(历史文化的摇滚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极为新颖独到的人文视野,如果你想获得对历史文化的一种不一样的、全新的认知与读解,那么,本篇内容无疑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本篇内容适合面向摇滚爱好者、艺术青年、小资、大学生、中产阶级,当然也包括那些专业人士。毕竟,作为中国摇滚的奠基者,崔健的诸多个性化的所思所想,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尤其本篇是他此前所从未有过的一次思想火花的激越爆发,富于节奏地勾勒了崔健与当下中国娱乐圈及文化基因的某种形影。

第八篇,即《建筑时代篇》(诗意栖居),本篇的探访对象为目前日日出入于各界、彰显于各大媒体的名流潘石屹,鉴于一直以来举国上下渴望财富、渴求成就的人是那么地多上加多,而真正能够获得财富、取得成就的人又是那么地其少无比,作为每年能创造30亿元人民币价值的潘石屹,自然就成为了全社会所热切关注的焦点,因而本篇内容同样适合面向全社会、各阶层。而如何才能去创造出巨额财富呢?如何才能开创一条通向财富的成功之路呢?真正拥有财富者的心态、精神状态与思想境界,果真就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吗?那种不择一切手段与那种除了财富之外别无他想、再无他求的超流行模式,真的就能够通向财富的大门吗?北京这个政治文化中心与当代世界窗口的巨额财富者,与外地及国外又有哪些本质的不同呢?相信读了本篇,许多人都可能会深受启发。

第九篇,即《另类声音篇》(知识——启蒙与遮蔽之间),在全书中属于一种较另类化的思想色彩,适合面向较为个性化一些的读者,比如适合面向艺术青年、风华正茂者、小资,尤其是适合面向追求标新立异与鲜明反差色彩的这个时代的另类一族。鉴于艾未未在当下中国建筑界、美术界、媒体界、影视界与思想界的特殊影响力,因而本篇看似另类,然而面向的却又是一种拥有较大群体规模的另类,也就是说,本篇所面向的另类读者面会较为宽泛。其实,若往深里说,在知识大爆炸时代,在信息时代,加之在一种特殊的文化语境,对知识问题进行重新思考,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一如康德那样),几乎对谁都可能是非常必需的。毕竟,谁都不希望十几年、几十年所苦苦积累的知识可能会在一夜之间赛如废纸,谁都不希望知识可能会成为人生梦想的障碍,谁都不希望知识可能会成为僵死而累赘性的东西。虽然如此,但稍有不慎,知识就完全可能会化为那些令人不快而忧心忡忡的东西,故,本篇对反思知识、反思习惯、反思时尚,当然会有一定的助益。

最后,本书附录,即《后前沿图景》(对话后现代与亨廷顿),完全是一种实验文体,它介于诗与哲学之间、抒情与叙事之间、酒神与日神之间、艺术与政论之间、精确闪击与抽象表现之间,全方位地展现了一种立体性的、###度的当代世界图景与心灵图景,某种程度上,既可看作全书的提炼与升华,又可看作全书的梳理与总结。但由于采用的是一种极具开创性的实验文体,因而,适合面向那些对当今世界极为敏感、又具有一定艺术性思维的人们,适合面向那些风流倜傥而洒脱不羁者。思想较为传统、知识结构已经定型、对新生事物缺乏足够激情、对时代缺乏足够使命感的人,非常遗憾地不在本篇所要面向的范围。观阅本篇者,会得到进一步的思想视野,而舍弃本篇者,对全书印象也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因为全书九篇内容已趋清晰而完整,故,本篇被作为附录。

总之,本书九篇加一附录,篇篇个性鲜明,篇篇别具一格,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不同维度对这个急骤变幻着的时代,予以了浓墨重彩式的图绘与述说,它集详实资料与前沿思想于一体,熔深沉之声与诗性华彩为一炉、化诸多学科与诸多领域为一元(浑一),在古老文明梦醒、复兴而刺向碧宵之前,有效地完成了一次冷峻反思与热身准备,抑或也可以说,这是一次天际之梦的激情挣脱与先行到达。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三、深入论述A

A   媒体时代   跃然于六十亿双眼眸上的世界姿影

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说20世纪九十年代变更世界图景的是互联网、八十年代是个人电脑、六十年代是摇滚乐的话,那么,五十年代则是电视。自然,电视早已今非昔比,在后“9·11”时代,电视一跃又成为了一种新贵,成为了一种普天下的大众“情人”,甚至成为了人们生活的第四餐。

很显然,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可能许多人已很少再去看书,甚至不少人可能一生都没怎么谈过一本书,但可以肯定的是,却几乎没有人不看电视,而且,差不多是天天必看。电视俨然已成了这个时代的窗口,成了人们了解大千世界最重要的渠道,成了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每日都需要吃饭、喝水一样,人们每日都需要看电视,电视日益变得几乎与吃饭同等重要,日益变成了人们每日的第四餐!没有电视这第四餐,就算三餐吃得再饱,人还会禁不住觉得饥饿难耐。

何以如此呢?因为时下是一个媒体时代,是一个媒体全球化时代,在这样一种前所未有的语境,一周不看电视,人就可能会沦为这个时代的盲人!尤其是在后“9·11”时代,国际风云瞬息万变,时刻都可能充满着令人猝不及防的异素,时刻都可能充满着巨大的偶然性与变数,这些偶然性与变数又可能直接影响着世界的潮流与进程,进而又直接影响着甚至决定着每个国家、每个公民的生活与选择。进入新世纪,世界大事闪出的频率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平均每年至少闪出两次:2001年,是“9·11”事件、推翻塔利班的战争;2002年,是将中国等国列为潜在的先发性核打击对象的美《核态势评估报道》的出台、美国宣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俄罗斯科学家提出摧毁月球的构想;2003年,是全球规模的反战大游行、第二次海湾战争、欧美分裂;2004年,是别斯兰事件、BBC危机、美国在西太平洋进行空前规模的海空联合军演;2005年,是系列“颜色革命”、朝鲜宣布拥有核武、韩日岛屿之争、联合国因改革而陷入四国联盟与“团结谋共识运动”(罗马俱乐部)的“冷战”、由日本粉饰侵略战争而引发的全球近三千万华人签名反日“入常”事件及中国爆发反日游行示威、中美之间就人民币汇率发生摩擦、世界文化遗产圆明园险些发生第二次“浩劫”、布什总统在格鲁吉亚演讲时遭遇侥幸未炸的手榴弹袭击、美国准备部署高能太空武器、法国巴黎爆发大规模骚乱等。所有这些事件对世人的影响和作用,电视都功不可没——上帝之棒、美国决定在2008年用布什号核动力航母战斗群取代部署在日本的小鹰号航母战斗群,等等。

另外,电视的快捷性与逼真性,也是其他任何媒体都替代不了的,是报纸、网络与电台替代不了的。比如,在2005年5月9日这天,在纪念二战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的盛大活动中,普京邀请众多国家政要齐聚在莫斯科红场隆重庆祝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虽然遗憾的是,我们和前苏联大多数人一样,没有机会亲历现场,但我们却有幸通过电视直播,及时看到了这一历史时刻的一幕幕真切画面,尽管网络、电台等也可能同时发布消息,然而,电视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则在于,那一时刻,我们得以真切目睹到了各国政要的表情、神态、举止、现场反应、心理变化等等,诸如,布什总统是一种什么样的表情?他的满面红光是激动的结果,还是做作的结果?小泉首相一张苍白的脸上又在透着怎样一种令人难以猜度的表情?这些元素与现场信息,直接作用着我们的感官与心智,直接告知着我们的一切,即便慢半拍的其他媒体随后紧接着也传递和描述了相关的一切,但这与我们的真切所感还是存有差距的——这就是电视的魅力之所在,这就是我们越来越离不开它的原因。若离开了它,我们便无法想象为什么“9·11”事件中世贸大厦顷刻间的灰飞烟灭,能对美国造成那么大的心理创痛,能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