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世纪中国 > 第3部分(第1页)

第3部分(第1页)

行——因而,一切“惟美国的马首是瞻”之风尚,即便不是荒唐的,也起码是与历史的选择、时代的要求格格不入的。中国学习借鉴美国某些先进的东西,其基本原则是应将之化为民族的东西,而不能本末倒置地将中国化为美国的庞大消费市场、产品加工厂、人才输送基地与似是而非的翻版,更不能将民族除了人的长相之外完全化为另一个民族;第二种对美国的认知与读解也显然需要修正,因为这批人(学界精英)由于过于怀恋东方古文明之一切而对美国的读解有时未免稍微有点妖魔化之嫌,虽然美国有时也的确多少存有一些妖魔化的色彩,有一部美国的纪录片上的一个颇有影响的人所说的一句话大概可资印证,他说“美国人的手上确实沾满了更多的鲜血!”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也的确拥有着难能可贵的全球责任与献身精神之一面,这在全球自二战爆发以来是独一无二的。

那么,美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度呢,美国的精神与理念到底又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与理念呢?

实际上,从客观而全面的角度,不妨可对美国做如下概括:

所谓美国,即指一种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的混合体,一种普世主义与帝国主义的混合体,一种自由民主与单边主义作风的混合体,一种世界警察与国际劫匪的混合体,一种正义之剑与危险之源的混合体,一种精英文化与丛林原则的混合体,一种历史巨人与舞台小丑的混合体,一种神圣使命与惟利是图的混合体。美国就是由这一连串的混合体而构成的,它始终摇摆在这些混合体的两个极端之间,在这些两个极端中年复一年地平衡着自己,召示、表征着自身。我们只有认清了美国的这些元素构成,才能真正去洞烛它,并做出我们的选择。以上的每一条界定,都有大量的历史事实可资支持,比如对美国“国际劫匪”的界定,不仅像百余年前八国联军这类大量的历史事实可资支持,而且当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种种表现也可以支持。诺贝尔经济奖得主、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分析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新自由主义改革,让发展中国家落入了地狱般的经济困境。特别严重的是,它还诱惑官僚出卖本国利益且充当买办!”这是个非常严峻的现象。斯蒂格利茨还坦言,“鸦片战争中,西方用战争来推行他们的不平等货易。今天,世界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使用金融和财政手段几乎一样奏效。”

对美国必须要有这样一个清醒而全面的认识,正是由于上述特性,才促成了美国对外政策的一种矛盾性。美国对外政策所表现出的一贯矛盾性,是美国留给国际印象的一大特征。那么,鉴于此,中国应如何去从容应对目前由美国所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呢?中国应如何去定位自己的发展方略呢?

三、深入论述B(III)

III 东西文明

很明显,中国与目前由美国所推动的全球化浪潮是不和谐的,尽管中国做出了较大的努力,却收效甚微(针对当前的局势,2005年6月2日台湾《工商时报》说“世界贸易战一触即发”,“本世纪第一场贸易大战即将开打!中国大陆将以一敌二,应战欧美联手攻势。”)。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从文化基因、文明源头和宗教情怀上讲,美国及其身后的西方世界与中国的差别是非常之巨大的,因而二者是难以真正相融一体的,要达到两个国家、两种文化与文明的水乳交融几乎是不可能的,尽管现在都处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中。中美两者的深刻相斥,自从它们在一两百年前彼此相遇、知道并发生碰撞后就一直存在,以致美国现今的学界精英把这种相斥性看得越来越甚,甚至把相斥性上升夸大成了一种对抗性,乃至冲突性,乃至战争性。不错,两种文化与文明的这种相斥性——因为彼此都有着非常值得赖以骄傲的一切(美国的物质文明、宗教背景、精英文化与科技军事,中国的悠久智慧、伦理背景、儒道浑融与生生不息)——确实几乎是与生俱来的,虽然一方面如此,但另一方面,这却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缺乏兴趣,缺乏应有的兴趣。恰恰相反,历史上由于文化原因或意识形态原因而使不管一方那么鄙视另一方,但彼此之间的兴趣却也近乎是与生俱来的,并是持续不断的。否则,美国一百多年来绝不会漂洋过海地跑了地球上最远的距离来频频与中国发生接触——虽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利益的驱动——,中国一百多年来也不会频频不远万里地远赴美国去留学或谋生。当然,美国将手伸过重洋来接触中国也并不完全都是旨在为了利益,纯粹不为利益的虽然少,但毕竟也有,尤其是在二战期间美国的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主义表现,其对中国的无私支持也是有目共睹的。还有,就是美国给当今世界所频频造成的诸多不良印象,其中也有不少是被误解的结果,还有一些是适得其反的结果,而不一定是出自其本意。因而,一味地去妖魔化美国人与美国的精神文化也是站不住脚的,实事求是地讲:美国的确始终拥有其伟大而神圣性的一面——而这一面恰恰是我们素来所欠缺的,我们更多地表现为中庸、稳衡、诗意、勤劳与智慧的一面——虽然,美国在历史上也在频频扮演着群狼与饿虎的角色。

从国际关系上说,必须要清楚的一点是,一直以来,美国与亚洲,尤其是与中国的关系,更多地是出于某种陌生与差异因素而引发的或弱或浓的兴趣所使然,不管美国有时要么是为了地缘政治,要么是为了商业利益而向中国呈现出多么火热的表情和动人的姿态,但在其心目中,在其骨子里,中国并不能真正化为它的“大家庭”,并不能成为它的真正的盟友。一旦中国牌失却了历史意义,一旦中国的发展“影响到了”其全球霸权与帝国利益,那么,中国就会令其不安,就会被视为“威胁”,就会被不断认为要发生“崩溃”,甚至被其政策高参视为将与其构成严重的“文明冲突”,于是便将中国纳入到它的全球化体系中进行软硬实力的联合作用,于是便进行战略东移,并把在即将部署的45分钟内可打击全球任何目标的太空武器也准备瞄向中国。

中国与美国始终不太和谐,印、巴、日、韩亦然,美国真正的“大家庭”,是与其同处一个文明源头的欧洲,欧洲才是它的真正而忠实的盟友,不管它们之间曾经发生过多么严重的血与火的较量,不管它们今天在诸多事情上(比如伊战问题、文化霸权问题与“入常”问题等)出现有多少龃龉,但它们永远都是一个“大家庭”的成员;同样地,不管美国与不同时期的中、日、韩、台曾拥有过多么激情而甜蜜的蜜月,但最终却不会真正地融为一体,除非有一天,儒教文明有效整合了基督教文明,或者出现相反之情形,否则,二者绝不可能将兴趣而化为恋情,这是两个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概念。正是基于此,中国目前在商贸方面遭到了来自美国与欧盟的两线联合“夹击”(遏制)。对此,耶鲁管理学院院长杰弗里·加腾最近忧虑道,“假如听任事态沿着目前的道路发展,结果很可能是激烈的政治和经济冲突,而不是延续过去20年间的相对和谐状态。”笔者认为,这种局面在近期内不大会发生根本性改观,即使中国忍痛向美国做出许多迁就,也可能与事无补。

世界的规律就是这样:当一种新生力量处在孕育、形成、破土初绽之时,原有的各种力量就会千方百计地来遏制你、踩你;当你经过了不懈的努力,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使自身力量不断壮大到终于在某一天别的力量不能再来遏制你、踩你的时候,于是,它们便被迫只好承认你,甚至拥戴你。

对长期以来由美国及其所主导的一切,必须要保持一种透彻而深刻的认识,即使在国际大背景对我们最为有利的时候,也始终应冷静地保持一种心理距离。这样,也惟有这样,才能在国际大背景对我们不利的时候,才不致于陷入失衡与困惑。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三、深入论述B(IV)

IV 美国精神回眸

当然,无论美国给当今中国、当今世界造成了多么大的负面效应,它曾经的伟大与光辉形象却是不容抹煞的。

美国对世界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也就是美国世界形象的树立,主要表现在二战期间。二战中,从欧洲战场上来讲,如若没有美国持续不断地向英国及前苏联提供无以计数的民用物资支持和兵器支持,没有美国这个坚强后盾,英苏在战争开始不久后则很难再支撑下去,英国甚至可能会在德国的“狼群”猎杀和集中轰炸中而不攻自破,尤其是如果没有以美军为首的诺曼底登陆的决定性行动,没有美军在这次空前绝后的三军立体性联合行动中的浴血奋战(比如在奥马哈海滩),没有美军在西线与东线苏军对德国所构成的钳型攻势,那么,东线战场上的苏军压力就会大得多,单靠苏军的牺牲性行动,能不能最后攻克柏林就可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同样,在亚洲战场,若没有美国从装备、人员、经济、道义方面对中国的巨大支持,没有像“飞虎队”这样的举不胜举的勇敢献身,单靠中国军民虽然英勇但却“效率不高”的抵抗,能不能最终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再单说,起码在八年之内——当然苏联最后的出兵也是十分关键的——是绝对不可能的,即使花更长的时间、更巨大的代价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却无法彻底消灭,那么,侵略者随时就会伺机反扑,就会使中国一直处于严重威胁之中,因为中国的海空力量当时太有限了,真正对日本构成致命打击的,无疑是美军在太平洋上通过巨大的牺牲而给日本的航母联合船队、以及据守在每一个海岛上的日军的彻底摧毁,最后瓦解日本意志的,不外乎是由“B-29”重型轰炸机所投掷的凝固汽油弹将东京化为一片火海的、致使十万人死亡和十多万人烧伤的东京大轰炸,及两颗原子弹的可怕效果(其实,在东京大轰炸中死亡的人数更多)——当然,这些做法也是惨绝人寰的。因而,美国在二战中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与巨大牺牲是不可磨灭的。紧接着,马歇尔在调停国共两党分歧上,也的确做到了仁至义尽,表现出了极高的敬业精神。而在战后重建上,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又使千疮百孔的欧洲得以在一片废墟中浴火重生。故而,如此的巨大牺牲与环球使命,绝对是功不可没的,如此的角色也只有美国才有条件——丰盛的物资、精神境界与献身牺牲——去担当。然而,自“马歇尔计划”之后,美国的国际形象便不能再被国际所公认,其精神开始发生深刻逆转,开始引起越来越大的争议,它所扮演的一系列角色使得国际秩序更趋井然、更趋理性了呢?还是在客观和现实中往往造成着事与愿违的相反情形:即,使世界更加充满危机甚至是恐怖气氛了?没有一方,就没有另一方,没有美国这一方,当然也就不存在一度曾愈演愈烈的冷战。冷战危机刚刚结束,但新的国际危机又接踵而至,那就是由美国所一手主导的全球化给世界所带来的新的危机——虽然它完全可能寄寓的是一种国际性希望——它加剧了不平等现象,加剧了弱势群体的悲惨境地与多元化文明的迅速蒸发,由是,它加剧了仇视情绪的蔓延,使得国际秩序日甚一日地处在新的巨大危机之中和严峻考验之中。随着这种危机的不断加深,以致最终给美国造成了远比60多年前所受到的第一次打击更加严重得多的第二次打击——“9·11”事件。

再者,美国的伟大之处,还表现在它的独特的国际视野与国际思维上,应该说,美国的视野曾经一度无愧于一种“天下”之概念,它确实具有一种极其远大的战略眼光,较之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天下”一词更多地不过是指太平洋西海岸的大陆而已的这种不够开阔的理念,美国的“天下”概念,则的确是指世界各大洋、各大洲,是指大气层以下的地球的所有部分,认为大气层以内的环地球的所有部分,均在其关切范围之内。故,美国的历史人文概念始终在诉求着一种宏大叙述,而不仅是一种区域叙述,与此相适应,美国的历史思维与前沿理论大都是一种交响乐式的,而我们则一直是一种单旋律式的与单线条性的。因而,理想中的美国式视野与美国式思维,当然应为世界所效仿。但是,问题在于:当美国高瞻远瞩的国际视野与极富思辨及交响色彩的“天下”思维,在服务于一种与美国所应扮演的历史角色相适应的角色之时,当然会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比如在二战前后的那段时期;然而,当这种赖以骄傲和颇值推崇的东西服务于与它所应扮演的历史角色不相适应或恰恰相反的角色之时,便可能会生发更多的不和谐色彩,甚至会给世界与美国自身酿成重大灾难,比如,从世纪之交到现今就大概如此。

三、深入论述B (V)

V 渗透中国、遏制中国的今日美国对华政策

下面再集中讲一讲从世纪之交前后到当下在客观事实上由当今美国所带来的另一面:即给世界,尤其是中国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与负面作用,进而去洞窥其政策实质。

从美国在出台于2002年的《核态势评估报告》(将中国纳入其潜在核打击对象)、自2000年来历次推出的《中国军力报告》(不断在夸大中国的军力与中国的国防费用)、《考克斯报告》(无端指责中国窃取其核机密)、其即将部署太空的拟将中国纳入其“关切”范围的天基武器、经济方面指责中国的商品出口威胁到了其本国就业而不断施压以使人民币升值等等一幕幕表现,不难看出这样一个规律:对中国表现出善意和笑颜时少,而渗透中国、遏制中国(百年前是参与瓜分中国)才是其对华政策的一贯的主旋律,尤其是21世纪伊始的主旋律。

那么,多年来美国不断加大在华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着与华的商贸往来与文化往来,又说明了什么呢?这会不会与上述论点相矛盾呢?不,并不矛盾,这些表现更多地是为了其本国自身利益:一些加工业移至中国,是旨在赚取最大利润,比如,由中国加工出口向美国的电脑,中国只能从每台总利润中得到5%的微薄利润,另外,一些加工业挪到中国,是为了减低其对本国的环境污染,大量进口中国的商品,是因为中国的出口品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廉价的,尤其是美国和欧盟频频指责的中国出口的纺织品,中国每出口一件衬衣才能赚取30~40美分。再者,就是利用某些腐败环节,通过行贿等手段,将中国作为“跨国公司的避税天堂”,据2005年5月27日《国际先驱导报》报道,“跨国公司每年避税给中国造成的税收损失在300亿元以上。”也就是说,在投资、进口'7'等方面,美国的友好表现,更多地是为了实现其本国利益的最大化,而不能将之看作是对一个复兴之大国的热情而慷慨的帮助,更不能将之视为另一个“马歇尔计划”。当然,不可否认,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一些相应的利益,但与美国尤其是其跨国公司从中所得到的最大利益比较起来,实在是不成比例,实在是不符合双赢原则,而且,即使如此,美与欧盟还在不惜联手不断给中国设置着贸易壁垒。

本文在前面已经对美国的伟大之处,及它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之处做了一定的分析。下面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