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坚在国防科技大学固体力学硕士毕业。
固体力学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关键学科,通过硕士阶段的学习,他对飞行器的结构力学、材料力学性能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研究。
这使他能够从力学角度对飞行器的设计和性能优化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培养了他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学会了如何进行科学实验、数据分析以及论文撰写。
这为他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和从事高水平科研工作做好了准备。
刘永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获得博士学位。
这一阶段他接触到了航空领域的前沿技术和研究方向,导航、制导与控制是现代航空飞行器的核心技术之一。
在北航的学习经历使他能够站在学科前沿,了解国际国内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培养了他的创新思维和敏锐的科研洞察力。
博士期间的研究工作让他在飞行器的精确制导、飞行控制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
这为他日后在相关领域的卓越成就奠定了关键基础,也使他具备了成为一名顶尖科研人才的实力,为当选院士积累了深厚的学术资本。
院士从业之路
1982年—2001年,刘永坚在某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总工程师、副所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001年11月起,刘永坚开始担任机关某部高级工程师。
2001年—2007年,刘永坚担任机关某部副部长。
2007年2月,刘永坚担任空军装备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017年11月,刘永坚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刘永坚院士的从业经历,对他后来当选院士有着深远影响。
从助理工程师逐步晋升到副所长,刘永坚在基层岗位上扎实学习和工作,参与并主导了众多项目。
这让他深入了解雷达与电子对抗装备技术的各个环节,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解决复杂的科研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永坚担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和副总工程师、副所长等职务,锻炼了他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他学会了如何组织团队、协调资源、推动项目进展,为日后承担更大规模的科研项目和团队管理工作做好了准备。
刘永坚担任机关某部高级工程师和副部长,使他能够从更高层面审视航空装备领域的发展战略和需求。
他可以接触到行业内的前沿信息和发展趋势,参与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
这有助于他把握科研方向,使研究工作更贴合国家和军队的战略需求,为取得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创造了条件。
刘永坚担任空军装备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拥有了更广阔的科研平台和更丰富的科研资源。
他能够组建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开展前沿性的研究项目,同时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这提升了他在学术界和行业内的影响力,为他在科研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长期的从业过程中,刘永坚不断积累科研成果,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专业着作3本、专业译着1本,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10多项。
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
这些成果是他从业之路的重要积淀,也是他当选院士的重要依据。
院士科研之路
刘永坚院士是我国着名的电子对抗专家,主要从事航空装备研究工作。
在某型电子对抗直升机研制过程中,作为项目总师,刘永坚带领团队在直升机平台选型、电子对抗系统集成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该型直升机成为我国第一架具备特定能力的电子对抗直升机,拥有频段宽、功率大、灵敏度高和信号处理能力强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