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入黄粱美梦终难醒倚画栋雕梁空自怜。
大少在忙着试制新式大杀器的时候,遥远的辽西,一支商队秘密离开宁远城。
这支队伍是给沈阳的黄台吉送粮食的。这个冬季,他们已经是第五次往沈阳送粮食了。
辽东总督府为了完成五年平辽大计,可算是费尽心思绞尽了脑子。
知道凭武力自己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平辽的,又受到南海诏安的启示,觉得要想五年平辽,唯一能走的路,也得是像南海那样招安。
于是总督府开始派出秘密使者联系金国大汗黄台告,希望能给予高官厚禄进行招安。
双方经过了几次反复的谈判,黄台吉也展现出了愿意接受招安的积极意愿。
对于诏安的要求也不高,只要给一个合适的爵位,让自己子孙能够世代富贵即可。
只是自己现在有两件心事,一直耿耿于怀,两件事解决不了,无法安心的接受诏安。
第一件事,就是冬天辽地百姓缺衣少食,难以越过这个寒冬。
如果朝廷愿意资助足够的粮食,让百姓度过这个冬天,金国百姓自然就知道朝廷真心诏安的实意,那时候再向公布接受诏安自然就水到渠成。
第二件心病就是:金国的百姓恨东江镇,恨毛文龙入骨,恨不得喝他的血,吸他的骨。
毛文龙不死,东江镇不散,金国的百姓难以心安,要能让金国上下百姓全都心甘情愿的接受诏安,而无异动者,只能是毛文龙死,东江镇散,金国方可尽降。
眼看着诏安有望了,辽东总督府心中暗自高兴,可这事八字才有一撇呢,自己又是私自议和,并没有得到朝廷授意。
事情到底成不成也不知道,担心朝廷知道后起疑心,也不敢过早让当今圣上知晓。
不让朝廷知道,那援助金国的粮食从何而来?拿钱去买粮,那肯定是不行的,军队是朝廷的,银子可是自己的。
总督府绞尽脑汁,最后做出了两个决定,一是把给东江镇的所有补给,全部扣押送往沈阳。
至于东江镇三十万军民会不会被饿死,那都是小事,如果能把东江镇那三十万军民全都饿死,黄台吉必然开心,诏安大计又能增加两分成算。
可是单扣下东江镇的粮食,也满足不了金国的要求,总督府又决定把辽西,天津,登莱士兵的军粮先克扣出来援助金国百姓过冬。
至于自己手下的士兵会不会因为缺粮而饿死,这也不重要。
同招安金国,彻底平定辽地乱局的家国大事比起来,这些士兵的死活不值一提。
果然,黄台吉在收到总督府援助的粮食之后,非常的满意,真的安分守己的坐在家里养肥膘,没有像往年的冬季一样,南下辽西打草谷。
辽西一地总算是风平浪静,太平了整整一个冬天,总督府这回算是看到了金国的诚意,对诏安金国信心更足了。
现在就剩下一个条件没有完成,只要想个办法,整死金国的死仇毛文龙。
用毛文龙一人的命,换来金国诏安大事可成,从此辽地平也。
而黄台吉真的就吃饱喝足窝在家里猫冬吗?当然不是了,有了充足的粮食,八旗子弟都能吃饱喝足,没有必要再南下去抢。
而这个时候。西面的蒙古也面临着同样的粮食危机,大量的牧民缺吃少穿,大金现在有大量的粮食,正是拉拢蒙古各部,打击林丹汗根基的最佳时机。
粮草充足的黄台吉留下了代善和多尔衮三兄弟,在宁远城外摆出了一副吃饱喝足就混吃等死的架势迷惑明军。
自己带着两万建州骑兵,兵分四路直奔漠东漠南蒙古各部,或联姻或结盟或示好。
借着大明白送的粮食,开始了粮食外交,四路使者游走蒙古各地,积极联络蒙古各部结盟。
看在粮食的份上,漠东漠南众多部落纷纷加入大金,组成金蒙攻守同盟,再次削弱了察哈尔部林丹汗的势力范围。
至此,大明九边,长城之外的蒙古安全保障区彻底的消失了,从蒙古进入大明的路彻底的打开,为后面借道蒙古创造了条件。
如果没有辽西那凭空飞来的粮食做支持,黄台吉对蒙古的联盟拉拢政策不会那么顺利,崇祯二年想从蒙古借道入关就不会那么容易。
崇祯元年的冬天,各地都非常的宁静。北方的辽西走廊没有发生过一场战争,四处歌舞升平。
宁远城,某位大人物看着城外吃饱喝足晒太阳摆烂的建奴,做着泼天功劳的美梦。
沈阳,金国大汗黄台吉带着粮食游走于蒙古各部,又是联姻又是结盟的,正努力打造自己的盟友队伍,扫清后方安全隐患。
京城,刚当家做主的地主家的傻儿子,正翘首以盼的望着北方,盼望着自己倾其所有,全力扶持的肱骨之臣能够实现承诺,早日解决北方叛乱。
陕西,白水县一个叫王二的小人物,正带着自己的一帮难兄难弟,打下了两座小县城,抢了不少的物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有了点小钱的王二,正躺在县城某县太爷的家里,抱着县太爷的小妾吃香喝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