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和刘伯温对视一眼,眼中皆是惊讶之色。
李善长率先开口:“陛下,臣对此毫不知情。这皇宫建造之时,臣虽参与其中,但从未听闻有这样一个密室。”
刘伯温亦是摇头:“陛下,臣也从未听闻。如此隐秘之事,想必知晓之人甚少。只是这密室藏于皇宫,又有这许多财宝,怕是背后另有隐情。”
朱元璋微微点头:“朕也是这般想。朕怀疑有人蓄意隐瞒此事,意图在关键时刻利用这批财宝扰乱朝纲。如今朝中局势微妙,朕不得不防。”
李善长沉思片刻,说道:“陛下,依臣之见,当务之急是彻查此事,找出知晓这密室之人。可从当年参与皇宫建造的工匠、太监入手,逐一排查。”
刘伯温却微微皱眉:“李大人所言有理,只是这工匠、太监众多,若大肆排查,恐引起恐慌,打草惊蛇。不如暗中调查,先从那些与密室财宝有利益关联之人查起。”
朱元璋觉得刘伯温所言甚是,便说道:“就依刘爱卿所言。刘伯温,朕命你全权负责此事,务必查出真相。李善长,你协助刘爱卿,提供所需人手、物资。此事关乎大明江山社稷,不容有失。”
二人领命而去。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揉了揉太阳穴,心中依旧难以平静。
这一夜,他翻来覆去难以入眠,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密室里的财宝,以及可能隐藏在暗处的阴谋。
几日之后,刘伯温进宫复命。他脸色略显疲惫,却透着几分兴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陛下,臣不负所望,查到了一些线索。”
朱元璋立刻坐直身子:“快说来听听。”
刘伯温说道:“臣通过暗访,发现当年参与皇宫建造的一位老工匠,在临终前曾与家人透露过一些关于密室的只言片语。臣顺着这条线索追查下去,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原来当年有一位朝中大臣,暗中收买了部分工匠,将这批财宝藏于密室,并绘制了密室的地图,意图日后谋取私利。”
“此人是谁?”朱元璋怒目圆睁,拍案而起。
刘伯温犹豫了一下,说道:“此人便是……原户部尚书赵大人。”
朱元璋一听,心中更是恼怒。
这赵大人已致仕多年,当年在朝为官时,表面上兢兢业业,没想到竟暗藏祸心。“那赵大人如今何在?”朱元璋问道。
刘伯温回道:“赵大人已于去年病逝,不过臣在查访过程中,发现他的儿子赵轩近来行为异常,频繁与一些江湖人士往来,似乎在谋划着什么。”
朱元璋冷哼一声:“看来这赵轩是想继承他父亲的遗志,妄图利用这批财宝掀起风浪。刘伯温,你继续盯着他,一旦掌握确凿证据,立刻将他拿下。”
“遵旨。”刘伯温领命而去。
又过了几日,刘伯温传来消息,称赵轩等人已准备动手,他们计划在夜间潜入皇宫,打开密室,将财宝转移出去。
朱元璋得知后,立刻调遣御林军,在皇宫各处设下埋伏。
当晚,月色昏暗,赵轩带着一群江湖人士,偷偷潜入皇宫。
他们熟门熟路地来到水池边,正准备打开暗门时,四周突然灯火通明,御林军如潮水般涌了出来。
“大胆逆贼,竟敢夜闯皇宫,窃取财宝,你们可知罪?”
朱元璋在御林军的簇拥下,大步走来,厉声喝道。
赵轩等人吓得脸色惨白,“扑通”一声跪地求饶:
“陛下恕罪,小人一时糊涂,被猪油蒙了心,求陛下饶命。”
朱元璋冷哼一声:“哼,饶命?你们蓄意谋反,罪无可恕。来人啊,将他们全部拿下,关进大牢,明日斩首示众。”
御林军一拥而上,将赵轩等人捆绑起来,押了下去。
朱元璋望着他们的背影,心中感慨万千。
这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大明的江山看似稳固,实则暗潮涌动,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处理完此事后,朱元璋命人将密室里的财宝全部清点出来,一部分用于补充国库,充盈军饷;
一部分用于赈济灾民,改善民生。他深知,这些财宝本就属于大明百姓,如今回归正途,也算是物尽其用。
经此一役,朱元璋更加勤勉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