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深深明白《庄子》中“道在瓦甓”的真理,即卓越往往孕育于不断的重复之中。就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觉得某些事情枯燥乏味,但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重复,才是通向卓越的必经之路。
在禅宗中,有一则着名的公案。唐代禅宗典籍《赵州录》记载,有僧人问:“如何是佛祖西来意?”赵州禅师回答道:“庭前柏树子。”这个看似简单的回答,其实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告诉我们,在平凡的事物中,也能领悟到佛法的真谛。
同样,当书法家启功先生临摹《兰亭序》第326遍时,他突然在某个“之”字的转折处,照见了王羲之运腕的力度和心境。这一瞬间的领悟,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无数次的重复练习之上。通过不断地重复,启功先生不仅掌握了书法的技巧,更在这个过程中与古人对话,照见了自己内心的真实。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时刻。当我们反复做一件事情时,也许会在某个瞬间突然领悟到其中的深意,或者发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这种在重复中照见真我的体验,正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和源泉。。
这种顿悟并非偶然发生,而是大脑神经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现象,被称为“超量恢复”。伦敦大学的研究表明,当小提琴手反复练习某个乐句达到5000次时,他们大脑中的特定脑区会出现新的神经突触集群。这种生理性的改变使得复杂的技巧能够成为一种本能反应,无需过多思考即可自然展现。
就像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前,已经在格物致知的道路上苦苦思索了七年之久。这漫长的时间里,他不断地重复思考、探索,最终在某一刻突然领悟到了真理。
再看敦煌画师,他们在描绘第220窟的《药师经变图》时,对于同一朵宝相花,需要勾勒整整三千遍。这并非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如同陶轮塑形一般,每一次的勾勒都是对自我技艺的一次雕琢。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有效的重复并非简单的循环,而是一种深度的自我塑造过程。它就像良渚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历经五千年的岁月洗礼,依然棱角分明。这是因为在雕刻过程中,遵循了“三重进阶法则”,才使得这一图案能够如此经久不衰。”:
初境:削其冗余(《道德经》“为道日损”)
就如同米开朗基罗在雕刻大卫像时所说的那样:“美本来就在石头里,我只是去掉多余部分。”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初境的精髓所在。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像米开朗基罗一样,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力,去除那些不必要的、繁琐的元素,从而让真正的美得以展现。
以健身为例,许多健身者在追求多样化的训练方式时,往往会陷入各种花式动作的漩涡中。然而,经过实践和研究发现,80%的花式动作其实并不如简单的深蹲有效。这就好比在一块石头中,那些看似华丽的部分可能并不是真正的美,而深蹲则是那块石头中最本质、最关键的部分。同样,对于作家来说,过多的华丽辞藻可能会掩盖文章的核心思想和情感,使其显得空洞而缺乏深度。当作家能够果断地删除九成的华丽辞藻时,文章反而会因为简洁而更加生辉,就像去除了多余的石头后,大卫像的美得以完美呈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中境:铸其筋骨(《论语》“温故而知新”)
在初境中,我们通过削其冗余,让事物的本质得以显现。而在中境,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铸就其筋骨。这就如同法国厨师埃斯科菲耶在《烹饪指南》中所强调的:“把煎蛋做到完美,比学会百种酱汁更为重要。”
煎蛋看似简单,但要做到完美却并非易事。它需要厨师对火候、时间、技巧等方面有着精准的把握和熟练的运用。同样,在任何领域,要想铸就坚实的筋骨,都需要对基础知识和核心技能进行反复的练习和深入的理解。只有通过不断地温故而知新,我们才能真正掌握事物的本质和精髓,从而为更高层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一生都在专注于捏制寿司。他在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和无数次的尝试后,终于在捏制了三万个寿司之后,达到了一种令人惊叹的境界——醋饭的温度与他的手温完美地共振。
这种共振并非简单的物理现象,而是一种对寿司制作技艺的极致追求和深刻理解。小野二郎通过不断地重复捏制寿司的动作,让自己的身体和思维与寿司制作的过程融为一体。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感,仿佛他手中的寿司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食物,而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同样地,京剧大师梅兰芳在演绎《贵妃醉酒》这出经典剧目时,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他在舞台上演出了三千余场,每一次都在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力求将这个角色演绎得更加完美。
直到有一次,他在演出中即兴加入了一个嗅花的动作。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成为了整个表演的点睛之笔,让观众们为之倾倒。这个动作不仅展现了贵妃醉酒后的娇憨神态,更体现了梅兰芳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这两个例子都印证了神经学家坎德尔的研究结论:当重复量突破临界点时,大脑会从“刻意控制”转向“自动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会逐渐熟悉并适应某种行为或技能,从而能够更加自然、流畅地进行表现。
小野二郎和梅兰芳的成功并非偶然,他们都是通过长时间的坚持和不断的重复,才达到了如此高超的技艺水平。这种对技艺的执着追求和对完美的不懈努力,正是他们成为各自领域大师的关键所在。”。
在敦煌藏经洞的《金刚经》抄本中,有一位僧人,他用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一笔一划地抄写这部经文,足足抄写了五千余遍。在某个黎明,当他停下手中的笔时,突然发现眼前的经文不再是单纯的笔墨痕迹,而是流动的月光,仿佛经文在他的笔下获得了生命,变得灵动而富有诗意。
这也许就是重复修炼所带来的终极馈赠吧。当我们将一个有效的动作不断地重复,重复到足以重塑我们的神经回路时,改变其实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发生。就像这位僧人,他在日复一日的抄写中,不知不觉地将经文融入了自己的灵魂,使得原本枯燥的文字在他的眼中变得如此美妙。
查理·芒格曾经说过:“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然而,真正的奇迹并非仅仅在于财富的积累,更在于人类能够通过定向的重复,将自己锻造成理想的模样。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无限的潜力,只要我们愿意付出时间和努力,不断地重复那些有益的行为,我们就能够逐渐改变自己,实现自己的目标。
那些在各自领域登峰造极的人,他们并非天赋异禀,而是早一步参透了敦煌画师的秘密。他们明白,只有经过三万次的研磨,才能在尽头看到那永恒的青碧色破石而出。他们用无数次的重复,磨砺自己的技艺,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终成为了行业的佼佼者。
所以,无论我们身处何种领域,无论我们的目标有多么遥远,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重复那些有效的行为,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也能像那位僧人一样,看到那流动的月光,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有人却开始质疑重复的价值。一位年轻的创业者,凭借着新奇的创意和先进的技术迅速崛起。他嘲笑那些依靠重复积累经验的人,认为那是一种陈旧、低效的方式。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他的公司开始面临各种问题。产品质量不稳定,客户满意度下降,公司业绩逐渐下滑。而那些曾经被他嘲笑的人,凭借着多年重复积累的深厚底蕴,在困境中依然稳步前行。这位创业者开始反思,他逐渐意识到,重复并非是一种落后的方式,而是一种通往卓越的必经之路。他决定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模式,开始从基础做起,不断重复那些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的步骤。慢慢地,他的公司又重新焕发出了生机,他也终于明白了重复的真正力量。
喜欢小桔子成长记请大家收藏:(www。cwzww。com)小桔子成长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