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沙流的速度逐渐加快,仿佛一道无声的河流,朝着于白的方向缓缓蔓延。
于白的目光死死盯着沙流,神情专注而紧张。
他降低重心,身体微微前倾,双脚稳稳地踩在脚印上,等待着最佳的时机。
终于,当沙流蔓延到他脚下时,他毫不犹豫地迈出一步,身体随着沙流的流动“滑”进了这片没有脚印的沙地!
观察室里,众人傻眼了!
但同时他们也反应过来舒良策说的“蠕虫”是什么意思!
“他……他居然打算利用蠕虫的运动来越过这片沙地!”
“太厉害了……这个思路都给他想到了!”
“啊啊啊有希望——这次是真的有希望了!!”
然而,于白的危机还没有解除。
他依然需要保持一种微妙的动态平衡。
塑料瓶的作用,是于白制造的一个“诱饵”。
通过反复抛出塑料瓶,于白制造了持续的震动,吸引蠕虫群朝塑料瓶所在震源聚集。
蠕虫群因为被塑料瓶的震动吸引,忽略了于白本身的细微震动,
同时,蠕虫群在沙层下移动时,带动了上层沙流的流动,于白利用这股移动的上层沙流,顺势“滑”进这片没有脚印的沙地,节省了体力并避免了直接制造震动。
而因为于白一直在前进,所以他抛出的塑料瓶也在一直持续往前。
也是通过这样,于白能确保蠕虫群始终被自己“吊着”跑。
然而,这种平衡很脆弱。
如果于白回收塑料瓶过早,蠕虫群会失去目标,沙流也会停止,他前功尽弃,被困在沙地中。
如果回收过晚,蠕虫群会瞬间爆发,缠上塑料瓶……他将彻底失去塑料瓶,失去这个关键的“诱饵”。
更危险的是,以于白目前吸引来的蠕虫数量,随着蠕虫群数量增加,一旦它们破沙而出……那别说是塑料瓶了,只怕是于白本身也难逃死劫!
专注,必须专注,一个眨眼都不能松懈!
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和专注,精准把握每一个动作的时机和力度。
观察室的众人也逐渐反应过来于白的策略:
“我懂了……我好像看懂于白的操作了!他就像给一头驴面前绑了根胡萝卜!”
“卧槽卧槽卧槽!好惊险!好刺激!好厉害!”
“啊啊啊吸引来的蠕虫越来越多了!沙层下的鼓包越来越大了!!这该有多少蠕虫啊!好恐怖!!”
“对啊!天呐我不敢看了,万一搞砸了……那别说8点精神耐受值了,80点精神耐受值都不够扣的啊!!”
于白随着蠕虫群带动的沙流前进得越来越快,离那巨大头颅越来越近。
然而,就在他即将抵达目的地时,速度却逐渐慢了下来。
原来,巨大头颅的七窍中也在不断流出沙流与蠕虫群带动的沙流形成了对冲。
两股力量相互抵消,越是靠近巨大头颅,于白的速度就越慢。
就在那股微妙的平衡即将被打破的时候,突然,于白意识到那些“鼓包”消失了。
沙层下的震动停止了,蠕虫群带动的沙流也渐渐平息。
他停在距离巨大头颅还有几步的距离,然而一股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