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户,就是冶铁的匠户,宋朝虽然不像是明朝一样,分为什么军户民户,但在宋朝,某一些掌握特殊手艺的人,是单独一种户籍,注册在案,每一位在册的冶户,每年要服一定的工役。
“冶户?靠手艺吃饭,如何会沦落到这种下场?”
“这就是顾大人的手笔。”,吕正臣气愤的说道:“这位顾扒皮一来,屁股还没坐热呢,就说咱们莱芜监的十八座民间冶场手续不合法,要求大家一起停业。”
孙敬雪猛地一拍桌子,生气的说道:“冶场停业?冶场如何停业?一旦停业,再重开的时候,那就太麻烦了。”
“谁说不是呢,十八座冶场一起凑了一千贯钱,送进了知监府,顾扒皮才宽限了一个月期限,一个月内,十八座冶场必须一起关闭,否则就按照私售铁锭论处。”
“冶场停业,那顾大人肯定完不成当年的冶铁任务啊。”
吕正臣苦笑着说道:“人家知监大人说了,他乃是文官,完不成能奈他何?”
“快说快说,最后如何了?”
“顾时之关了十八座冶场,又让各家开始服工役,这还不算完,还要纳课,你说,谁家能撑得下去?才几个月时间,就纷纷倒闭,成为了流民,谁要是敢离开莱芜监,顾时之就要以抗税论罪,下海捕文书。”
在古代,铁是重要的生产物资,也是重要的国防物资,所以,官府把生铁需求称为:官确,为了满足官确,就需要私营冶铁作坊纳课,也就相当于冶铁作坊的税,只不过这种税是以生铁来缴纳而已。
“哎,想我莱芜监,每年产生铁两万斤,被顾时之活生生的毁了。”
一年两万斤,听着好像很多,算下来,不过一万千克,十吨而已,如果这点产量放到现在,还不被人笑掉大牙?
可在生产力落后的宋朝,已经是惊为天人了,资料显示,莱芜监是当世整个京东东路第二大产铁监,最大的在徐州大通利国监。全国最大的冶铁重镇是泉州。
“当真?”
“明日,你们进城打听打听就知道了。”
吕正臣大灌一口酒,眼里含着泪水,“哎,我只是一书生,帮不了他们太多啊。”
“顾大人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
吕正臣冷笑道:“哼哼,顾大人的好弟弟已经到了莱芜监,过几天,十八座冶场该姓顾了。”
“顾时之欺人太甚。”,孙敬雪年轻,见不得这些戕害百姓的官员,“等我进京面圣,要替他们告御状。”
李文进瞪了孙敬雪一眼,孙敬雪乖乖的闭上了嘴巴。
“让吕公子见笑了,请酒。”
“你家不是打铁的吗?肯定需要很多工匠,为何不把他们招募了?”
“我家作坊规模不大,用不了几个人。”
“哎!”,众人齐齐的叹了口气。
吕正臣喝高了,被下人送回去后,张唐卿问道:“大师兄,如今冶场关了,咱们还进城吗?”
“官府的冶场没关,咱们去看看吧。”
等其他人都回房后,张唐卿拉住李文进说道:“大师兄,这件事,咱们不能不管。”
李文进瞪了一眼张唐卿说道:“你管?你怎么管?咱们连京东东路经略使的大门都进不去。”
京东东路经略安抚制置使,简称经略使,是京东东路军民最高行政长官,一般是正三品官职,其下还有转运使司、提点刑狱使司和提举常平使司,这几个大佬的驻地在青州临淄。
如果他们要告状,只能再绕远路,去临淄告状。
再说了,告赢了又如何?顾时之肯定又去其他地方当官,换个地方继续去刮地皮。
两个人站在脚店门口,唉声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