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功臣的心生怨怼还不是最麻烦的问题。
——功臣都分封了,不能落下公子吧?
诸位公子于是都拥有了自己的封地,不一定是很富饶的地方,但也总比没有要强。
再贫瘠再小的封地也是封地,而偏偏始皇的后宫全是六国女子。
这里头有一些是正常途径纳进来的,比如刚开始和楚国联姻,也就是后宫中的那一拨楚系贵女。
还有一些是灭六国时顺手收的战利品,比如各国公主,甚至是原六国国君的姬妾。
前者本来就是联姻,心里向着的是故国。秦楚联姻这么多年来,也没出几个和秦国一条心,可见这些后妃的信念有多坚定。
而后者则身负亡国之恨,真的不想复国吗?现在她们只要生了儿子,儿子就能拥有封地,这不是天然的复国大本营?
唐朝时期的李世民取了隋炀帝的女儿,和对方生了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都没起造反复国的心思,反而是被人诬告谋反,那算他运气好。
但是先秦时期可不一样,哪怕是公主之子也不一定就把自己当秦国人。要是有本事争夺皇位的还好,发现自己争不到的,很大概率会选择复国这条路。
毕竟在大秦当个没多大自主权的封地之主,当然没有直接当实权诸侯王舒坦了。
到时候复国成功,他们就可以认定继承皇位的兄弟也只是和他们平起平坐的诸侯王之一,而非大一统的天子。
属实是:我当不了天子你也别想当,大不了大家一起当低一级的诸侯王。
先秦时期早有过类似的操作。
比如抢不到国君的位置就跑出去分裂国土,宁可把国家分一半,也不让兄弟占据全部领地。
大家一起从大国公子变成小国国君。
大局为重?去你的大局为重,我只在乎我自己的利益,谢谢。
李世民把防备的重点放在了武将上头,毕竟这一代的武将和他出生入死,是可信的。但是再往下一代、下两代、下三代呢?
没有封地的话,这些武将不必过于防备。但是有封地就不一样了,封地可是造反的资本。
哪怕他没有给武将在封地佣兵自重的权利,也很难保证有些人会不会偷偷摸摸征募士兵,企图搞事。
所以接下来的时间里,李世民不仅得处理天下一统后的遗留问题,还得想办法限制有封地的武将,防止他们的后代生乱。
可是武将闹事实际上是很久以后才会发生的事情,迫在眉睫的危险反而是有封地的公子们。
李世民并没有察觉到公子们的异动,毕竟他从不怀疑自己的孩子,而且他实际上也没有太多时间和孩子们相处。
又不是观音婢生的,这些孩子对他来说不算特别重要。政务繁忙,能够抽出空来偶尔相处都算不错的了。
绝大多数时候,公子们都和生母待在一起,受生母洗脑。
反观历史,因为始皇被赵姬坑惨了,对这些后妃有了过高的防备心。再加上华阳太后等楚派太后干预朝政,让他心生警惕。
所以始皇出手限制了后宫母子的相处,反而安排了嬴姓宗室成员给公子们当老师。
李世民心想,公子都是他们秦氏子弟,总不会真的站在生母的诸侯国那一头吧?
就像大唐皇子造反也是想着当唐皇,而不是当隋皇啊!
结果这些公子偏偏真的能想着去当什么楚王赵王韩王。
——周天子给自己儿子兄弟分封了卫国鲁国晋国,这些也不是“周国”啊!所以秦天子的儿子去建立楚国赵国韩国有什么问题吗?
大不了就当自己的封号是按封地起的,而不是恢复之前被灭的诸侯国。
总之李世民在世的时候还好说,他一死,有封地的公子们发现继承人不是自己、自己当不了天子,立刻就去封地自立为王了。
过去自立的人还理直气壮,宣称自己的封地是先王封的,他们只是称了王,不算造反。
借着母亲那一边的关系,这群公子联络上了六国的残余势力。
他们想的是借此壮大自己,殊不知这些残余势力不一定认他们这些国君。
有秦天子血脉的国君哪里比得上之前被灭的国君后人?不少人都打着先在公子手底下暗中夺权,然后再迎接正统国君回来复位的小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