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此番是轻兵南下,若遇鞑靼主力围困,不得不战,才可战!否则一律避战!”
“以鞑靼人进入到三里范围之内,或阻路而不退为标志!”
鞑靼人不主动开战,大明一方不去追击,也不主动寻求作战,这是王守仁所定下的撤兵原则。
如此也算是给鞑靼人释放了一定的“善意”。
你们可以为了面子,跟我们来决战,我们也不是怕与你们作战,但请考虑清楚作战所带来的后果,我们六千人已经杀了你们过万的人丁,已经杀够本了。
往后再杀的,那就是我们赚的。
谁愿意当添头,谁就请上来展现你们的实力,别是当了添头全军覆没,其余几路人马还只是眼睁睁看着不过来驰援,到时你们部族的女人就要被他人所继承,你们的牧场也要被别人所占。
……
……
王守仁正在按部就班撤兵之中。
大明按照约定,本应该在鞑靼小王子撤兵之后,完成各路出兵,并尽可能做到各点开花的各路将士,却在出兵方面并没有做到协调一致。
这跟杨一清迟迟未将鞑靼撤兵的准确消息传告出去有关。
杨一清也不清楚巴图蒙克撤兵的原因,对于草原上的战事,他近乎是一无所知的,京师也未及时把王守仁进犯草原的消息传过来,他现在还正在纠结于跟朱凤有关“奏功”还是“请罪”的细节。
秦纮也是保守派的。
明明延绥周边的鞑靼骑兵已经撤走,秦纮也认为有可能是鞑靼人的“诱敌之计”,最好就是先观察。
反倒是偏头关一线,当王琼得知鞑靼人已经莫名开始回撤的时候,他是最先派兵出偏头关的,也不是说他比别人果敢,只能说偏头关所驻的兵马和火炮数量最多,而他王琼又是张周提携起来的,他知道自己在关键时候必须要“挺身而出”。
如果张周和皇帝那边他落不到好,那他以后在朝中就没法混了,别指望传统文臣会在西北边政上站在他这边。
大同和宣府则相对宁静得多。
……
……
此时,也是由宣府往西,由皇帝亲自发出的诏书,告知了王守仁从辽东进兵草原的消息。
此消息本身是为了给西北将士吃定心丸的。
此由东向西的消息,也跟巴图蒙克从宁夏撤兵由西向东的消息,近乎是同时传播的。
西北各处在得知王守仁深入草原的同时,西北各处也开始知晓巴图蒙克领兵北撤,两个消息一交汇,很容易就得出“王守仁在草原上取得战果,逼鞑靼人不得不撤”这么个结论。
当鞑靼人撤兵的消息,传到京师时,恰好是凌晨时分。
朱祐樘也是在睡梦中被叫醒,此时尚且有一个时辰到天明,朱祐樘也没心思去睡了,他赶紧让来传信的萧敬举着灯笼,陪他去往乾清宫。
此时已经临近农历十月,外面的天气已经骤寒,朱祐樘出来时还有些不适应,好在后面跟过来的太监给他披上了大氅。
“……鞑靼小王子领兵撤退了,具体动向不明,还有延绥、宣府、大同各处也相继上报,说是过去数日,都未曾见到鞑靼人活动迹象……”
萧敬在提到各处上奏时,刻意没有去提偏头关。
其实王琼的上奏是最早的,但被内阁跟司礼监联手给压住了,且对于王琼上奏要出兵的消息,也选择了隐瞒。
不为别的,这次是他们克制张周的最好机会,而王琼的出兵很可能会改变战略结果……没有人愿意让大明六千精兵于草原上折戟沉沙,但问题是背黑锅的人不是他们,而是王守仁和张周,那事情在选择上就不一样了。
我们这群老家伙,并没有给你们,也就是以张秉宽为首这群新锐挖坑,只是不作为,不刻意去帮衬,相当于“放任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