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敬把各方的情报做了总结。
大致说来……
除了大同和宣府目前还算平静之外,其余地方就没一个消停的,就连大明重点用兵的辽东,也重新受到东蒙古部族,尤其是之前未能斩草除根的朵颜三卫的袭扰。
当然除了鞑靼小王子之后,其余的袭扰都只是流于表面,并未直接对大明的边关构成太直接的威胁。
小王子巴图蒙克那边就不同了,因为过去两年战事中,所损失的主要是火筛、朵颜等部的有生力量,反倒是达延汗本部察哈尔部的损失微乎其微,到现在巴图蒙克展现出了他草原之主的野心,开始屡屡犯境。
朱祐樘在萧敬把大致的战报说完后,显得很气愤道:“朕也没看明白,难道国朝过去几年在边疆的锐意进取,换不来边境的安宁?非要到踏平草原的一刻,他们才会甘愿称臣?”
李东阳道:“回陛下,过去两年中原旱情严重,北方草原亦然,漠北草原大旱数年,使得北元势力不断南下进犯,如今应当加强边关防备,增加盐务税收,以防占窝等中饱私囊,另减少靡费,增加西北军需开支。”
大臣对于治理边疆,其实没什么好主意。
主动进兵,在传统文臣看来是不可接受的冒进,且因草原之地荒芜,就算打下来,也不容易为中原王朝所控制。
所以明朝立国之后的主张,一向都是固守边陲为主,就连朱棣北征都常为人诟病,更别说是以守成而著称的弘治帝了。
朱祐樘摇头道:“你们说的这些,朕会去做,但朕又认为,要想办法让鞑靼小王子心生畏怯,立住国朝之威,方为正途。朕本有让安边侯南下之意,如今朕想以安边侯调宁夏,再以新的宁夏巡抚配合出兵之事,诸位卿家不知有何好推荐?”
皇帝也不废话。
找你们来,不是为了商量怎么固守的。
朕就是要出兵,狠狠地打。
只有用刀尖把鞑靼人的喉咙给扼住,他们才会知道怕,才不敢往大明进犯……至于带兵的武勋,朕都给你们找好了,就是牛逼轰轰的朱知节,至于带兵的巡抚,朕也不自作主张了,直接问你们谁人合适,给挑个人出来,朕就让他配合朱凤用兵。
刘健急忙道:“陛下,如此仓促用兵,靡费颇巨,且不易有所进取。”
朱祐樘语气冰冷道:“天火药、新炮,朕已让各处都在铸造,如果这两年都还没进展,等鞑靼人将这些技术偷学了去,再与他们争锋,会不会迟了些?你们总说,朕太过于偏信秉宽,这次秉宽南下南京,北方狄夷马上挑起边衅,分明是不将秉宽之外的督抚和将领放在眼里,是可忍孰不可忍?”
几人都心呼一声。
我去!
还能这么理解的?
张秉宽人在京城,鞑靼人就不敢来犯了?那去年巴图蒙克还不照样往宁夏打?
现在好像鞑靼人也看出来了,大明九边的防备弱项在宁夏,也就是在西边,所以巴图蒙克也是瞅准目标一个劲打过去,每次在宁夏所取得的战果都不错。
朱祐樘道:“难道诸位卿家,就没有什么人选能推荐给朕?非要每次朕都问询于秉宽吗?”
皇帝心很急切,甚至带有一种不容置疑的急迫。
马文升道:“臣仍旧举荐前户部侍郎刘大夏。”
对马文升来说,他认为最会用兵的人,是刘大夏,只有刘大夏调宁夏,才有机会去跟巴图蒙克正面交锋。
朱祐樘摇头道:“刘卿家不是已决定起复总督两广军务?如此调他北上,实在也不必要,朕也想在朝中找到可以锐意进取的文臣,最重要的……是要有担当,不至于每次鞑靼进犯之时,都高调固守而不能与之正面抗衡。”
皇帝不喜欢刘大夏。
因为刘大夏代表的是保守派老臣,讲的都是那种稳扎稳打的防守策略,不能令他眼前一亮。
“朕本有调新建伯或是偏关巡抚王琼之意,但他二人现在仍旧背负重任,如果轻易调他二人前去宁夏,先不论偏关和辽东的战局,单就对宁夏等处军务的内部影响,便不是朕所愿意看到的。朕更希望找到的是德才兼备的后起臣子,而不是用一些已有战场声望的老臣。朕也不想让秦老尚书,认为朕是认为他做得还不够。”
朱祐樘话说得很委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