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专门研究这一情况的陈力卫教授估计,现代汉语常用词汇里的日语借词至少有四千个。
当然,这四千个词有些是汉语本有的,到了日语被赋予了新的意思,譬如“物理”,原本指的是“格物之理”,是个哲学名词,到了日语,成了科学名词。
像经济、主义、社会、文化、艺术、革命和生产等这些词也是先由中文进入日文,在日文中被赋予了近代新义后又被中文吸收过来。
而有些就是日语原创的了。譬如现代军队离不开的常用语“军事”一词,其实是在中日战争中传过来的。
还有像“取缔、组合、立场、入口、出口、广场”是属于纯和语的汉字表记。而“瓦斯、俱乐部、淋巴、浪漫、混凝土”这此词则是日本创造的对外来语的汉字音译。至于“电话、哲学、美术、主观、象征”则是日本独自创造的新译词。
同样还有一些词,如“情报、番号、推量、目的、故障、出版、文盲”则属于和制汉语,也就是日本人利用汉字创的词。
以上所有这些词都是现代中国人十分常用的词,可以说离开这些词你会都不知道怎么说话或者表达意思了。
严格的讲,在现代汉语56万个常用词中,日语借词共有4032个,也就是占比72。当然如果将日语借词范围放宽的话,数量还会增多。
而在现代汉语的政治、法律和经济领域内的4000个常用词中,日语借词的比例则高达38。
这也是有些日本人在谈论汉语中的日语借词时,会有一种文化上优越感的原因。
由于现代汉语中有这么多的日语借词,以及由于时代发展导致的新词汇量猛增和学科类书籍中特有的大量全新专有名词,也就是几乎海量的这个时代根本还没有的词汇,李平几乎不可能选择弃之不用。
而且推近代科学和现代思想,他也不可能可以避开这些词。
当不再顾及很多东西时,李平自然也会开始很放开的按照自己的习惯来并直接采用拿来主义,然后影响周围的人学会使用。
当然这也不可避免的会使李平军队中的语言环境越来越与周围格格不入,其差别可能比方言之间的差别都要大,毕竟方言之间大多还能找到相对应的词汇。
而李平的新“词汇”却是大多找不到能对应释义的词汇的,而必须使用语句来解释,有的还甚至一句两句都解释不明白。
这个差别也是目前李平的军队与周围最大和最无法忽视的差别。可能也是现代中国人与古代中国人在语言和表意上最不能被忽视的差别。
但同时,这种差别也必须离李平的核心圈越近越明显。李平等现代人的影响毕竟是渐进的,越靠近他们以及在李平军中越久的人被影响的越多,而外围和较新近加入的则目前还不会那么明显或受影响还很小。
不过这些现代词汇在李平、宋宝来、高蕾和赵兰月这几个现代人亲手写出的用来推动知识水平的书里同样也会赤祼祼不再遮掩的全面大爆发。
因此初来乍到的柳如是三女发懵和看不懂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于太多的不一样,以及发现的差别越来越多和越来越不能理解,柳如是三女也越来越迷茫。
尤其这里书中语言所展示出的差异性几乎已经达到了让人完全无法理解的程度。
当然她们也很快明白所有问题的根源都应该是指向这支军队的统率——李平的。
但这却又更加让人迷惑。
柳如是就生出了一种李平是来自于异域的感觉。
她把这种感觉跟李香君和董小宛说了,但那两人却不太以为意,只觉得柳如是想多了。
中国如此之大,风俗习惯气象万千,奇人异士更是多如牛毛,不好科举之学而志在杂学的同样屡见不鲜,她们孤陋寡闻些也实在正常不过。
何况李平又长得是纯正中国相貌,说的也是流利中国话。更遑论他还是地道的山东人,又年纪轻轻,没听说过也应该没时间去过哪个异域。
柳如是无奈,也只能把这份奇异感觉压在心底。
由于行军速度很快,这一天,柳如是三女跟随李平的大军抵达了巴东县。
等过了巴东县,她们也将正式进入四川。
但就在这里进行入川前难得的短暂休整时,柳如是三女也再次目睹了又一个令她们十分吃惊的事情。
两颗人头被插在竹竿上沿路敲锣示众传看。
据跟着人头的不断大声反复宣说者言,这两个人是隶属三团二营六连的士兵,在远离县城的山中执行搜索任务时抢劫了一户百姓。根据政治处的命令,被砍头示众以明军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