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大秦成蟜的命运 > 第89章 好弓难求(第1页)

第89章 好弓难求(第1页)

得知齐国没有借粮给赵国,秦王嬴政大喜过望,连忙安排兵力,决定继续进攻赵国。

公元前232年,秦军又大举进攻赵国。这是秦王嬴政即位后的第四次攻赵,其兵力部署是:25万南路军由秦国大将王翦率领,推进邺邑平阳,从南面威胁赵国首都邯郸;15万北路军由将军杨端和率领,推进太原,经太行山进攻番吾要地。

邯郸,赵国王宫。

面对秦军的来势汹汹,赵王赵迁并不怎么慌乱,因为他身边尚有将军李牧在,宜安之战和肥城之战中,就是这位能征善战名扬于时的大将为赵国建树了奇功。但是,赵王赵迁也有些忧虑。

“李将军,因为今年赵国发生了旱灾,农田受灾面甚大,有的地方庄稼枯死,颗粒难收。此外,国内形势也不够稳定,人心惶惶。所以希望李将军尽量实施强有力的反攻,争取首战即胜,不要把战事拖得太久。”赵王赵迁本是个平庸无能的君王。他要李牧速战速决,是怕战事拖久了粮草难以接济,聚粮太急则有可能诱发叛乱,影响君位的巩固。

赵国大将李牧对赵王的意图心领神会,沉声道:“大王放心,老臣决定先集中兵力打击北面来犯的秦军,取胜后再攻南面之敌。战事不会延续太长时间的。”

激战在赵国境内一片开阔的地上马上就要开始了。

15万北路军由秦国将军杨端和率领,推进太原,经太行山进攻番吾要地。番吾,赵国邯郸南面城池,今河北磁县,面对漳水,背靠赵国南方长城。

赵军大营,主帅大帐。

“老夫已经请求大王派遣司马尚将军驻守漳河沿线的长城,料定长城要塞加上漳水天险,足以让秦军止步不前。司马尚将军也答应老夫坚守不出,秦军短时间内必定无可奈何。关键是北面的秦军已经快到了番吾。”赵国大将李牧沉思道,然后下定了决心,“老夫观察秦将杨端和行军打仗过于谨慎,我们也许可以从中争取战机。”

“大帅,您有什么妙计只管吩咐,末将一定听命行事。”副将赵葱如今对李牧可以是心服口服,寻思如何能够跟着李牧多学习些兵法。

“老夫从北地带回来了一种角弓,比寻常的秦弩还要远上五十米。可惜只有上千张,但是也够秦军吃一顿苦头的。所以老夫决定首先派出骑兵,日夜骚扰秦军,等到秦军疲惫不堪就是决战之日。”

“高,实在是高。如此,秦弩的优势不再,我们又多了一分胜算。”副将赵葱不忘了拍马屁地说道。

“然后,想办法截断秦军水源,最不济,至少也要保证秦军补水困难。等到秦军饥渴难耐,那么我们就又多了一分胜算。最近天气越来越热,即使是深秋,到处都是干枯的水井和沟渠,想必秦军也是准备不足。”赵国大将李牧抚摸着长须,缓缓地说道。

“末将遵命,这个水源和地形,自然会让秦军吃尽苦头。”副将赵葱越来佩服李牧的老谋深算,因为即使秦军强悍,李牧也能够依靠手上现有的资源打击敌人。

秦将杨端和率领着10万北路军缓慢进军,慢慢逼近番吾。

按照秦国大将王翦的计划,只要南北两路大军汇合漳水南北两岸,就可以两面夹击赵国南方长城守军,到那时候,就算李牧有通天的军事才华,也无计可施。的确,如果秦军完成战术计划,那么赵国将无险可守,而李牧碰到这种情况也会束手无策,因为双方的军力差别太大了。

但是,李牧是不会让南北秦军如愿汇合的!

因为刚刚到达番吾的秦将杨端和就遇到大麻烦了。

刚开始的时候,赵国铁骑来袭扰时,秦军并不理睬,只是固守营寨、只不出战。后来,赵国铁骑急了,轮番用弓弩向齐营发动攻击,却又总是游走在秦军弩箭的射程边缘,这样很快就射杀了不少齐国的哨卒,直引得秦将杨端和是暴跳如雷,终于按捺不住引兵出战。

谁想到,数万大军刚一出阵,赵国铁骑立即变成了狡猾地狐狸:他们并不肯正面交战,只是向西方缓缓退却、与秦军保持一两百步的距离,远远地用骑兵弩猛烈攻击秦军。只可怜秦国骑兵只有不到一万人,数量远不及赵国铁骑,战力和速度更是大大逊色于赵国铁骑,所以根本不敢脱离步兵主力与赵国铁骑决战。于是,挟带着步兵前进的秦军骑兵如何追得上赵国铁骑,却很快就被射得满头是包,败下阵来,灰溜溜地败退而回。

而秦军一旦败退、士气大馁之时,赵国铁骑却又变成了凶狠、毒辣的狼群:他们对齐军紧追不舍,不停地用弓弩像削水果一样一层层地将秦军的外层兵力录去,甚至还不时的发动一两次凶狠的突击、截击秦军因撤兵而显得慌乱不堪的步兵部队。

一时间,秦军伤亡迅速增大,但对赵国铁骑是够又够不着、追又不敢追,只好狼狈异常地逃回寨来,守门不出。

自此,赵国铁骑越发猖狂,不停地在秦军大营四周游走,逮着个机会就杀将上来,捞取了个便宜便立即逃之天天,直气得秦将杨端和是暴跳如雷、却也是无可奈何!就这样,赵国铁骑一直闹腾了一天半夜,这才恋恋不舍的退了回去。

不过,这段时间里,秦军的伤亡却很大,足有一万多人战死、战伤,而赵国铁骑的伤亡却是微乎其微,所以,现在一提赵国铁骑,秦军上下无不谈虎色变:这可是一支堪与草原精骑相匹敌的百战劲旅啊!

面对这种情况,秦将杨端和也是无计可施,没想到赵军居然拥有一种远程角弓,比秦军的弩箭还要远上五十米。

正所谓,““一寸长,一寸强”。

先秦时期,中国的弓箭种类开始丰富起来,出现了新的弓形-反曲弓,也就是角弓。

角弓是用牛科动物(羊与羚羊也属于牛科)的角做弓腹,因其耐压;用筋腱做弓背,因其耐拉;用竹、木作干,作为一张弓的构架。这些材料用胶合和(或外加延伸的弓梢),缠丝加固,大漆防潮,终成一体,从而制成一把非常高效的抛射武器。

角弓作为一种复合材料弓,比较不受单一材料的限制,它可以设计成反曲的组合,以增加预应张力;可以通过加弓梢的反向,来改善弓体的拉感;因此它可以做得相对短小,但仍然保持长弓的那种拉感、拉距和拉力,同时更为坚固,其综合性能要远远大于竹、木等材质的单体弓。

春秋战国时期,在周王朝不断衰微的同时,各大小诸侯国相互混战争霸。在这样的背景下,弓箭的制造工艺有了较大进步。

当时,各诸侯国都设有专门的兵器制造部门,并制定了官方标准,用于指导兵器生产,以获得更多的规格统一的精良兵器。

明确指出制造弓所需的六材是干、角、筋、胶、丝和漆,“六材既聚,巧者合之”,只有六材都准备好了才能合制成弓。对于六材的选用标准,书中也有较详尽的规定。如列举了选取弓干的7种原材料,并排定了它们的优劣次第:“凡取干之道七:柘为上,檍次之,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荆次之,竹为下。”认为7种树中,以柘木为制弓的最好材料,而最差的是竹材。选取角时,要注意杀牛的季节(最好是秋高气爽时宰杀的牛,这时的牛角最厚),牛的老幼强弱。选取的角应是“青白而丰末”,“角长二尺有五寸,三色不失其理,为之牛戴牛”(三色是指角的根部白,中部青,端部丰满。而牛戴牛是指一对好牛角的价格就相当与一头牛的价格)。对于胶,要求颜色越深而且越干燥越好;筋越精细而且越长越好;漆要清澈得仿佛见底;丝要光泽鲜明。

至于将六材合制成弓,也并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不同的工序需选取不同的季节,以保证弓的质量。“凡为弓,冬淅干,而春液角,夏冶筋,秋合三材,寒奠体,冰析爵”,即在第一年的冬天将完全干透的弓干削制成型;春天将牛角制成大小合适的块;夏天将筋梳理成型,再经酒蒸、锤打、拧紧、手撕,使之不再收缩成为细条;到了秋天,在弓干的外侧粘贴筋丝,在弓干的内侧贴上角;冬天则把丝精细地缠绕在弓节上;到极寒的时候上漆;第三年春天被弦。这样算来古代工匠制成一张良弓,连选材在内共需要4年的时间。其间工匠所耗费的精力可以想见,而制造当时诸侯王所使用的良弓所需的时间和精力则更多,所以当时的诸侯对良弓的珍视程度并不亚于宝剑。据史料记载,楚灵王酒醉之后将楚所藏之宝弓“大屈”送与鲁侯,酒醒之后追悔不已,不顾将背负不信之名,派遣使臣将弓索回。在诗经《小雅·角弓》中有一句“骍骍角弓,翩其反矣。兄弟昏姻,无胥远矣。”译文:角弓精心调整好,弦弛便向反面转。兄弟婚姻一家人,不要相互太疏远。

由此可见,当时角弓的珍贵以及人们对角弓的喜爱之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