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设立大明银号及大明商号的消息,是伴随着洪武二十九年的秋收正式开始的。
深秋里,江南大地上是一望无际的金黄。
而那些田埂和山上的林木,就成了装点着一块块金黄琥珀的翡翠镶嵌。
这是富饶的场面。
田间地头,无处不在的,都能听到百姓们发出的喜悦的笑声。
这是有关于丰收的日子。
大明洪武二十九年是个难得的丰收年,家家户户的田地里都引来了粮食增产的消息。
百姓们走进放光水又晒干了的稻田里,将那些被金灿灿的稻穗压弯了的稻谷杆子割下,捆扎在一起。
当一片片的金黄琥珀是留下一丛丛短短的根茎,百姓们便会带着满脸的笑容,将远比身子更重的稻谷挑在肩上,送到村庄外的晒谷场。
家中的妇人们便会立马将那一颗颗饱满的稻谷,从沉甸甸的稻穗上分离出来。
各家各户都有一块专属的晒谷场。
打下来的稻谷,就会立马被摊平在晒谷场上。
今年的光景甚好,秋收前好一段时间开始,便是整日整日的万里无云,如今秋收开始了,也不见会有什么雨水落下。
这时候已经到了正午,温度最高的时候。
秋老虎阵阵灼人。
从天未亮就开始出门的百姓们,按照过往的经验,开始从稻田里走出来,几家人聚在一起,躲在田埂上种植的分界树绿荫下。
几家人的伙食被孩子们装在竹篮里,送到了田埂上。
忙活了一阵天的大人们便开始大口大口的补充着能量,像这样在正午还能有干饭吃的日子,只有在农忙的时候才会出现。
便是这些年大明国力日益强盛,百姓们也开始逐渐流行起一日三餐来,但正午和晚上还是以稀饭伙食汤饭为主。
孩子们在家里,早就围着娘亲、祖母吃饱了肚子,这时候便在田地里逮捉着各种昆虫。
稚童的欢声笑语,取代了百姓们农活时那吭哧吭哧的声音。
应天府靠近镇江府的江边庄子上。
男人们放下了手中的镰刀,躲在林荫下,吃着家中孩子送来的干饭,随着肚子里装进去食物,闲聊也就开始了起来。
“今年老天爷开眼,过年时咱们家也能多些肉吃了。”
一个穿着短袖,戴着草帽的汉子,黝黑的脸上挂着浓浓的笑容,淳朴憨厚。
“要是年年都能有这般好年景才是真的好哦。”有人感慨了一声。
大明立国已经快三十年了,便是鱼米之乡的江南,也是少有像今年这样的好年景。
“放宽心吧,咱们现在用的粮种,可不都是上林苑监的袁少师带着人弄出来的?就算是往后有坏年景,天老爷瞎了眼,有袁少师在,咱们还带怕的?”
有人忽然提到了袁素泰。
而对于百姓们来说,尤其是对于应天府的百姓们来说,袁素泰就是一个人尽皆知的人物。
谁都知道,如今家家户户粮食增产,渐渐都能带着饱肚子上床睡觉,都是因为朝廷仁政,少师袁素泰操劳辛苦,给他们带来的好日子。
“听说袁少师现在已经满头白发了,还整日都在衙门里带着人,想着怎么让咱们家的地增产。你们说这次忙活完了,咱们是不是去一趟,也给老人家送点各家的土特产?”
淳朴的大明百姓,很单纯的想着是袁素泰让他们吃饱了肚子,那他们就不能忘了人家的好。
却有人在一旁嘀咕道:“少师那可是个大官,天天都在忙着大事情,咱们还是不要去耽误少师老人家的大事情了。”
“心思总是要做到的,大不了咱们给东西放在门口就走,这样也不耽误少师老人家的事情。”
事情似乎就这么确定了下来,几家男人商量了一下,该带些什么东西送给袁素泰。
随后话题便开始宽泛了起来。
“你们听说了没有,朝廷这一次要在咱们这里变法子了,不再收粮食,该收银子了。”
“这是好事啊,卖了粮食把银子给前面村子那头的税署小年轻们,咱们也不用再去服徭役了。官府要是有事,还得给咱们银子去做活。”
“合该是说咱们大明朝要盛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