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祐樘似乎也没勉强非要让唐寅去挑大梁。
萧敬道:“蓟州巡抚王宪,似在军政上也有一定的建树。”
“嗯。”朱祐樘点头,“人也是秉宽举荐的,但他的态度朕不太满意。”
一句话,便让萧敬明白了,所谓的上听处,到头来只怕无论放进去多少人,都会是张周的人,哪怕有一两个非张周派系的,也只会是那种中立派的,或者是放进去打酱油,或者是为了掩人耳目的。
那上听处,以后其实就是张周一人的舞台。
萧敬道:“那陛下,除了这几位,其余要找侍郎以上,只怕六部的差事,将会有懈怠。”
朱祐樘笑了笑道:“入值上听处,并非每日都需要做的差事,本身与其职责并不冲突,就好像这上听处成员中,各自有分工。若是王琼,则负责军需粮草的调度;陆完,则是负责研武堂、都督府的军将选拔等;秉宽自不用多说,统筹一切……朕其实还想让太子偶尔过去入值一下。”
“陛下……”
“朕不是让他常入,而是偶尔在休息时,让他进去参与到军务之事的商讨,哪怕只是作为旁听者,对他未来治国也是有帮助的。”
萧敬急忙点头道:“是。”
“好了,上听处选谁不选谁,朕还需要再斟酌。最近不少人跟朕说项,说要进入研武堂……未来研武堂也是入值上听处的一个通道。”朱祐樘道。
萧敬提醒:“陛下,研武堂毕竟多都是都督府的军职。”
“谁说的?”朱祐樘道,“以后文臣要往西北领兵,若不懂神威炮、燧石铳,怎么能打胜仗?以后研武堂除了武班之外,也要有儒班,这都是为了平草原所设,哪怕不是为了草原,以后安定四海,征服蛮夷,也都有需要。”
萧敬一听更觉得紧张。
这大概的意思,是以后朝廷出身,想获得高位的,就必须要出自研武堂。
研武堂就相当于是另一个“翰林院”,谁若没有研武堂的资历,以后就算在朝中立足,也都还会没底气。
而张周很可能就是研武堂的总教头,相当于翰林院的创立之人。
……
……
研武堂的定位,在朝中大臣看来,还是很普通的。
除了九边军政用到一些研武堂的人,过去一年多时间,因为张周不在京师等原因,研武堂二期都只是开了一半就把人各自调去九边各处使用,三期更是遥遥无期。
本来大臣所担心的是研武堂势力崛起,现在所担心的就变成了上听处。
但事情就怕往“恶劣的方向”发展。
在张周即将回朝的情况下,有关研武堂“报名考试”的事情,已成为京师勋贵的一股风潮,由一期黄金毕业班成员张鹤龄为首,以及崔元、周瑭、张仑、安远侯柳景等人为首,在京的武勋报名者多达五六十人。
如果再加上各地没有爵位在身的将领,报名人数直逼三百人的规模。
这还只是在都督府中供职的武职,不算可能要开设的文班。
报名的人要先把名字提报到兵部,这是因为张周回朝就作为兵部尚书,而皇帝的意思,是先以兵部尚书来兼任提督研武堂,当然若是以后张周当了吏部尚书,那提督研武堂的就变成吏部尚书了。
这全看张周干什么差事。
当名单出现,兵部左侍郎熊翀觉得事情有点大……好像整个都督府都在往张周一个人身边靠拢,什么研武堂的,简直要成为左右朝局的力量,他赶紧暗中把此事通知到了前兵部尚书马文升那里。
再由马文升告知到谢迁。
谢迁看过名单之后,一脸无所谓道:“从众嘛,研武堂到底是要作何?学了怎么开炮?还是要学习兵法?兵部各衙司以后是不是可以不用设了?”
马文升道:“于乔,还真不是危言耸听,我觉得研武堂照陛下和张秉宽的意图发展下来,那以后朝中是否有兵部,真就没什么差别。从宋朝开始,军政之事要仰仗于文人的过往,只怕要改改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