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进入大动荡时代之后,华夏自顾不暇,这些中等国家便如同脱缰野马一般发展起来。
细分一下的话,华盟之外的边缘地带又可分为几个特点分明的区域。
一,东地中海地区。
这一地区也就是地理意义上的亚欧非三洲交界区,存在罗马帝国和突厥汗国两个工业化超级强国,以及埃及、没翼、圣地国等几个中等国家。
大征服时代,华夏海陆并进向西开拓,而东地中海地区是他们首先发挥影响力的地区之一,当地在向华夏输送了大量资源和利益的同时,也首先受益于新技术和新思维的扩散发展起来。
其中,首先受益的是古老而重获新生的罗马帝国。当时华夏国忙于建设太和省,需要从外界获取大量物资,从本土万里迢迢运过去显然不现实,黑海另一侧的罗马国就成了最好的来源。罗马人不但因此赚到了不少钱,还承接了一些原始工业的转移,采购了一些先进军事设备,在各国之中获得了先发优势。
凭借这个优势,罗马成功打破了被四面敌人死死压制的僵局,反过来开疆拓土。最盛之时,罗马控制了大半个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半岛,势力范围直达北非,几乎恢复当年祖宗风采了。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第一代国公和前几任罗马皇帝的逝去,过去的友谊不免松动,而这么大一个帝国的潜在威胁又浮现出来。因此,华夏礼部便在罗马周围搞起了小动作,扶持其它国家给它添堵。
其中,最为成功的,就是当时聚居在小亚细亚半岛东部和南高加索地区的突厥人。
突厥人本已有相当程度的文明,在米哈伊尔八世死后甚至一度试图反抗罗马,但在罗马人新购置的先进武器面前败下阵来,重新成为帝国的一员。后来他们设法搭上了华夏的关系,翻找历史书攀附起了唐朝时的“旧情”,还真因此获得了一定的扶持,逐渐壮大,成为了罗马东疆的一大威胁。
突厥汗国之所以自称“第三汗国”,便是把当初盘踞于唐朝北方的突厥势力称作第一汗国,西迁后建立的塞尔柱称作第二汗国,如今第三次兴起,便是第三汗国了。
相比罗马,突厥人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继承残酷,连续出了好几代英主。他们励精图治,积极汉化向华夏学习,带头在公众场合着汉服、倡导移风易俗。虽然受技术管制限制,他们没法获得最新的工业和军事设备,但却在几十年里成功建立了一套现代教育和军事体系,培养了大量基层人才。
后来,大动荡时代到来后,这些前人打下的基础给突厥人带去了巨大的优势。各国争相从华夏聘请人才、引入技术,但唯有拥有完整体系和足够人才的突厥汗国才能充分消化。因此,他们的发展速度一骑绝尘,最终成了边缘地带首先进入工业时代的国家,然后以小欺大,逐渐蚕食罗马帝国的土地。
东地中海局势一直到大回归时代才重新平衡起来,彼时罗马帝国内部受从华夏传来的新思潮影响爆发了政变,新皇帝在革新派的支持下登基,然后革除旧弊重整国政,让国力恢复过来,止住了突厥侵略的趋势。
这段时间里,罗马和突厥两国都奈何不了彼此,反倒和平起来,各自调转矛头向外部求取利益。突厥汗国在东方攻城略地,而罗马帝国向海上发展,甚至在蛮荒的彼岸洲东部建立了殖民地。
而平衡在近几十年来再度被打破,两国的外部扩张达到极限,而内部的矛盾显现,统治者为了掩盖矛盾煽动起了民族主义狂潮,互相视对方为死仇,最终果不其然爆发了战争。
经过数次动用几十上百万军队的惨烈大战之后,突厥军首先在军事技术和战术上取得了突破,运用精心准备的装甲战车部队,一举突破了罗马帝国在小亚细亚半岛中部修建的亚历山大之墙防线,大规模攻城略地,甚至达到了索菲亚之墙外围,距离新罗马城只有一步之遥了。
罗马这个古老帝国的现状岌岌可危,将来战局会如何变化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
二、欧洲。
罗马以西的欧洲地区原本零散而混乱,难以下手,但华夏舰队进入地中海后不久,法国势力与阿拉贡王国爆发了逆十字军战争,给了华夏人插手的机会。
这场战争旷日持久,先后有卡斯蒂利亚、英格兰、西西里等国加入,后来罗马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也掺了一脚,各国为了征战不断集中国力,重塑了统治结构。
战争后期,一场大瘟疫爆发开来,重创了各国民生和经济,让战争不得不草草收场。为了应对这场瘟疫,各国争相向华夏求助,华夏也借以实施谋划已久的“分瓜”计划,将欧陆各国捏合为数个容易打交道的中等国家。
实际上国王们对这个计划并不抵触,反而相当欢迎——华夏人不喜欢欧洲公爵遍地走、伯爵不如狗的局势,他们同样不喜欢,谁不想把国政大权都握在自己手里啊?
对此抵触的只有地方领主和被吞并的小国,但一方面瘟疫让他们自顾不暇,二来国王们又可以借助华夏人的力量施压,因此计划推进得很顺利。甚至华夏进入大动荡时代后,欧洲国王们依然按照原本的路线图,继续这场整合运动。
到现在,欧洲大陆上只剩下西班牙、法兰西、意大利、尼德兰、神圣罗马帝国、金帐汗国等主要国家,小国大部分被吞并,少数残留下来的也是被特意留作缓冲带。但是,由于长年的征战,各国很难挤出资源发展经济和科技,整个欧陆大体上仍然贫穷落后,需要挤出农民的口粮去进口武器。反倒是孤悬海上的不列颠发展势头良好,具备了不错的工业化基础,近年来反过来野心勃勃地对大陆展开了侵略。
三、印度。
印度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宗教思辨哲学和被侵略史。
2120年后,印度地区逐渐被西洋公司和华夏人扶持的其它势力瓜分,形成了若干个邦国,给华夏本土输送了大量的利益。但随着殖民统治的深入,华夏人逐渐在印度建立起成熟的治理机构和交通网络,新思想也不可避免地传播了过去,使得当地人逐渐拥有了反抗的意图和能力。
大动荡时代后,印度邦国顺理成章地逐个独立,到现在,整个印度地区大致形成南东西三足鼎立的局面。
南印度地区由许多中小土邦联合构成了“南印度联邦”,海贸发达,人口众多,但内部整合度不高,军队规模庞大,但战力不强。
东印度地区由陈氏元国主导,该国疆土包括恒河入海口附近和缅甸地区,是华盟成员之一,发展程度较高。该国当年一度以强军威震全印,但大回归时代加入华盟后,国防压力大减,相关预算连年削减,到现在只剩一支小而先进的样子军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