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瑞亲王福佑和嫡福晋佟氏锦绣这对夫妇,《清史》上没有任何记载。但是这位瑞亲王确确实实是清太祖**哈赤的孙子、太宗皇太极之次子,乳名唤作洛格,关于他,在《清史》上皇太极之子的排列顺序上只有这样几个字:次子,洛格,早殇。
皇太极共有十一个儿子,历史闻名的靖远大将军、和硕肃亲王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这位次子洛格即豪格一母同胞的弟弟,他们的母亲是皇太极的继妃乌喇那拉氏,一母同胞的还有一位比瑞亲王小了三岁的公主,即敖汉固伦长公主。小洛格比兄长豪格小了五岁,他母亲怀着他的时候身体就不好,所以洛格的身体也一直不大好,可能是先天不足,长到两岁时还象个大头娃娃一样,大大的脑袋,细细的脖子,很瘦很瘦的,最明显的就是那一对大而无神的眼睛给阿玛和额娘带来深深的不安:这孩子能活吗?对比豪格是天壤之别,那一个是虎头虎脑的大胖小子,而这一个……那就提不起来了,说不好听的就是一个随时咽气的小病秧子。
那个时代医疗条件十分落后,夭折的儿童很多,死于天花、伤寒、时疫、痨病的等不计其数,就连痢疾都能要了小命。像洛格这样的孩子能不叫父母忧心吗?说不定一个重感冒都能再也睁不开眼睛。既然他投胎来了,就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的骨血,皇太极就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他找最好的郎中、吃最好的药,极力挽回这条小命。那个时代的男人,尤其是皇太极这种高位上的男人,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越多越好。儿子多了那也是资本,是护身皮,有几个儿子不向着老子的?就是将来不继承汗位,儿子多了也是一股强大的势力,别人不敢小觑。
在洛格三岁时,宫里来了一位身穿大红袈裟、身体健壮、洁白须的长老,他是皇太极的老朋友,在宫外二十多里的隆云寺作住持,法号正明。这位正明长老在当时很有威望,是一位得道高僧,他对很多事的预测相当准确,隆云寺就是因为他香火鼎盛,被人敬称为“正明法师”。他到宫里来是来看望老朋友皇太极的,这位正明长老经常给皇太极讲一些佛门中的事情,启他的善念,他知道皇太极在上一世就是出家人。聊了一会,皇太极便把洛格抱来给正明长老看,意思是请他看看这孩子能不能活长。皇太极非常喜欢孩子,尤其是男孩。这个小洛格虽然身体不好,却是很聪慧,记忆力颇强,皇太极非常喜欢。他把洛格抱到正明长老面前,很虔诚地说:“烦请大师给看看,这孩子如此孱弱,能否长寿?”
正明大师把孩子抱到手上,并没有直接回答皇太极的问话,而是低头问洛格:“孩子,你可愿意随师父到庙里出家?”
洛格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认真地、郑重地向正明点点头。正明法师笑了,对皇太极说:“如果施主能舍得孩子,就把他交给老衲抚养,便可使得他性命无虞,否则……”
“否则怎样?”皇太极十分焦虑。
“否则也就是三五个月的事了。”
虽然小洛格是皇太极众多孩子中的一个,多他少他都没什么,但是作为父亲,皇太极还是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早早就夭折了。听了正明长老的话,赶紧到后宅去征求乌喇那喇氏的意见,毕竟孩子是她所生。当然作为母亲是不会舍得骨肉分离的,可是她也清楚自己的这个孩子是个什么状况,十分忧心:宫里宫外的好郎中都看过了,没有任何起色,都说是胎里弱,不好调治。当母亲的也是希望自己每一个十月怀胎的孩子都能健壮成长,与其早夭,倒不如随正明法师出家寻条活路。
正明法师说:“这孩子佛缘很深,根基很好,但是尘世中的因缘也很深,不能久在寺院,老衲看管他到十八岁还俗。但是你们对外要诏告天下:此子夭折,断了这段尘缘,待他还俗之日起,另起名字。这样,不但性命无忧,还会是一个福大命大之人。老衲敢保证他在寺庙这十三年的时间里身体一定会很强壮。”
对于正明长老的话,皇太极深信不疑,他说服了乌喇那拉氏的一万个不舍,同意小洛格出家。因为皇太极在希望儿子性命无虞的同时,也想让这个孩子历练历练,他看到了这个孩子身上的两大特点,第一是聪慧,第二是坚忍,他身体那样不好,经常生病吃药,就没看见他因为病痛、吃药而哭闹过。这么小的孩子正是撒娇的时候,何况又是这样的家庭,皇太极对小洛格不能不刮目相看。何况是隆云寺离盛京只有二十余里,想念了就可以去看看,但是正明长老没等皇太极提出这个要求就说了:“施主如果能让他安心修炼,就要暂时断了他的亲缘,如果他知道自己的出身,能够安心在庙里吗?”
一想正明长老说的很对,就放弃了随时探望的想法,反正是到十八岁也会回到身边的,就让他吃点苦也好。这样,洛格就被正明长老抱走了。
尘俗中的女人什么最重要?丈夫、孩子。丈夫有可能抛弃她,但是作为母亲,抛弃孩子的绝对是凤毛麟角。为了小洛格能够活下来,乌喇那拉氏狠着心肠把孩子交给正明长老,但是离别之时却是肝肠寸断,哭得哀哀欲绝,从床上被两个丫鬟架着来到门口,扶着门框,伫望着被正明大师抱着渐去渐远的幼子,心里想着可怜的孩子离开了母亲的怀抱,谁能让他在母亲跟前这样受到疼爱?谁来照顾他吃饭、喝药、洗澡……他要是想额娘了怎么办?乌喇那拉氏后悔了,一下子昏倒在地上。正好洛格回身,就看见了额娘被两个丫鬟软软地拖着往床上去,便大声哭喊起来:“额娘!额娘!”
但是正明长老一点都没心软,把洛格的小脸扳回来,笑呵呵地说:“尘缘难断啊。”
小洛格还想往后看,正明长老便把他横抱过来,用身体挡住了他的视线。不一会,洛格就睡着了。
从此,隆云寺多了一个走路都摇摇晃晃的小沙弥,他是这里慧字辈中年龄最小的小师弟:慧空。师兄们并不知道他的出身、来历,只道是住持长老捡来的弃婴。因为在隆云寺里,长老捡来的弃婴不止一个,都是贫苦家庭养不起了,不忍心卖掉或者送进宫里当太监,狠狠心放在隆云寺的山门外台阶上最显眼的地方、寺里的僧人能看见的地方,好心捡了去抚养,慧空这样瘦弱一定是家贫无粮饿的。
在后来的日子里,慧空享受不到任何一点特殊的优待,一样的洒扫庭院,一样的打水劈柴,烧火做饭,一样的参禅打坐、念诵佛经,也一样的随着师兄们下山化缘。一开始身体孱弱,就做些个力所能及的事情,比方在厨房里择菜、扫地、给做饭的和尚烧火,一直没有闲着。他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平时都是丫鬟嬷嬷前呼后拥的服侍着,出了家还要干活,干不好还要受责罚。一开始是真不习惯,经常躲在禅房门后偷偷地哭。
但是小慧空非常喜欢寺庙里的这个环境,喜欢这里的晨钟暮鼓、庄严肃穆,喜欢这里的宁静祥和、与世无争。师兄们对他很好,都照顾着他,大家都是来自四面八方,不知道慧空的来历,所以对他所做的一切关照都是自真心和诚意。
慢慢地,小慧空就融入了这个家庭,他虽然年纪小,也知道谁对他好,在家里的时候,同父异母的兄弟多,母亲都不敢让他一个人单独玩,有一次刚刚在住房门外的花坛前玩了一会就被一个很胖的男孩给推倒了,胳膊、腿都蹭破了皮。要不是哥哥豪格听到了他的哭声,及时赶来,那个孩子很可能把洛格打坏了。
但是在寺庙里就没有一个人欺负他,摔倒了马上就有人抱他起来,给他拍打身上的灰土,看他受伤没有,还哄他玩儿。来到隆云寺仅仅半年的时间,慧空就不是病孩子了,脸色红润起来,眼睛也黑亮有神。
慧空六岁时,已经长得很强壮了,完全没有了孱弱的模样,也完全地适应了和尚的生活。胖嘟嘟的圆脸上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人见人爱。正明长老亲自把他送往嵩山少林寺学武,让他多吃苦,继续历练。这一呆就是十年!十年当中他一直苦练少林功夫,每日挥汗如雨,吃了很多的苦。僧侣生涯使得他沉默寡言,世俗间的一切看得淡之又淡,可是他的武功却是相当了得。
十年的时间是短暂的,也是漫长的。六岁到十六岁正是一个人从懵懂的孩童到明事理的少年成长的重要生命历程。如果他一直在宫里,就会是一位无比尊贵的阿哥,学会的怎样争权夺势、勾心斗角,可是在寺庙里他的心灵就是白纸一张,除了念经、练武就是为寺里种菜,改变了一大段生活轨迹,这段出家的岁月在他一生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深痕迹。
在慧空十六岁时,正明长老又亲自把他接回隆云寺,要他担任武术教习,隆云寺也需要护寺僧人。这样两年又过去了。这期间,他的父亲皇太极登上汗位,他的师兄、弟们包括他自己都不知道这里有一位当今大汗的儿子!
十六岁到十八岁的慧空正是由少年过渡到青年的时间,他没有预测功能,不知道自己的生活将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要走出山门进入世俗,要走一条与僧人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要在尘俗中重新起步,要在富贵荣华中保持一个出家人的心态,这在他来说是个很艰难的历程。从一个清静、干净的地方,一脚迈进一个大染缸里,那种滋味不是那么好受的。不要以为在寺庙里修炼的人怎么苦、怎么寂寞是很辛苦的事,来到一个充满了倾轧、充满心机、充满污泥浊水的地方,那才是最苦最苦的事情,尤其是从小就出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