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再从上一等中选出十份特别优异的文章,进呈皇帝,由皇帝判定最后的一甲和二甲前七名,并进行排名。
为了彰显会试前十名的重要性,会试前十名的考卷基本会被进呈,这也算是殿试中的一个“潜规则”。
弥封官通常会知读卷事,他们的任务除了要将所有考卷煳名,还要将会试前十的考卷告知三位阁老知晓。
这十份考卷先由阁老阅卷,直接被列入上一等。
最后在选拔考卷时,这十份不出意外的话,将有七份入选前十,甚至十份全数进呈也很常见。
当然,这些都是作为潜规则存在的,不能对外公布。
三位阁老大学士最想看的是祝泽清的试卷,他们都在心里想,不知道这次祝泽清的文章还会不会像会试那般出彩,让他们一眼看出。
殿试的阅卷,基本要在第一天就完成,工作量十分巨大。
一个阅卷官要看三百份考卷,一份卷子又普遍在两三千字以上,能从头到尾看完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所以跟现代作文题目是一样的,开篇和结尾写得好非常重要。
内阁大学士也不可能把所有卷子都仔细审阅一遍,这便是为何殿试会特别选出会试前十考卷进呈的原因。
毕竟会试是通过半个月的阅卷,从各房的同考官,到主考官,经过层层选拔上来的,加上会试所考试之内容又十分全面,更容易考察考生的知识面和知识量,比之殿试要正规许多。
制定这样一个潜规则,其实是为朝廷选拔人才负责。
毕竟殿试只考策问,考察面相对狭窄,若真有人本身才学品德非常一般,只因为殿试做了一篇好文章,就被擢为状元,对那些莘莘学子来说太不公平。
当天阅卷结束,次二等的考卷会直接填写皇榜,列入三甲中,而上一等的考卷中还要选拔出十份考卷来,进呈给皇帝御览,选不上也会列入皇榜二甲。
皇帝会排定前十名的具体名次,从一甲状元、榜眼、探花,到二甲前七名,都由皇帝亲自排名。
至于剩下的人,列于皇榜之上时,只会象征性排定名次,赐的是进士出身或者是同进士出身。
对于殿试来说,只有二甲第七名以上的考生才算是一种荣耀。
这次殿试的策问题,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相对来说很中正。
开篇一律是以“皇帝陛下”开头,两道策问小题的文章合并成一篇大文章,就如同是写给陛下的奏本。
回答皇帝所问出的问题,发表己见,主要不出格,便不会有大问题。
三名内阁大学士身体都比较康健,看试卷没什么问题,只是看一天,估计也会累得够呛。
所以他们看的试卷都是其他阅卷官看着比较好的,不太好的或者太差的,就不给他们三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