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绍苦笑,还真是,天算不如人算。
他想娶个郭家姑娘,当他发现三姑娘云芳对他几乎是一见钟情,几乎无需他多花心思的时候,梁绍便把全部精力用在读书上了,既为了明年春闱更有把握,也是为了博取太夫人、国公爷的欣赏,然而他自诩胸有成竹,云芳的婚事却提前定了下来。
男方父亲是位侍郎大人,他一个平民子弟,根本比不上,就算云芳的心还在他这边,三房夫妻也不允许,三姑娘这条路,是彻底行不通了。梁绍靠到椅背上,目光投向窗外,此路不通,只好退而求其次,四姑娘嘉宁……
脑海中浮现一张妩媚勾人的脸,梁绍忽然觉得,娶宋嘉宁也并不是很难以接受。郭伯言正值壮年,宋嘉宁娘俩又非常受宠,只要他充分利用郭伯言权势在握的那十几年,等郭伯言老迈辞官时,他已经能靠自己立足官场了。
有了新目标,梁绍吩咐自己的小厮暗中留意四姑娘那边的动静,这是郭家唯一一个没定亲的姑娘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不能再像对待云芳那样若即若离,得哄得宋嘉宁离不开他了才行。
但宋嘉宁已经一个月没有踏出过临云堂了。
她与鲁镇的婚事,有郭伯言安排,京城百姓差不多都信了婚事不成是因为鲁镇太蠢郭家人看不上他,但宋嘉宁知道真相,郭家三房人甚至主子身边得宠的丫鬟仆妇也都知道,宋嘉宁就不想出门了,怕发现别人同情或嘲笑的目光,怕听到闲言碎语。
她就想待在自己的小院,给弟弟缝几件小衣裳,针线做累了就看看花草,耳根清净,顶多去浣月居陪母亲说说话,哄哄弟弟,连太夫人、继父亲自来劝开解她,宋嘉宁都不听。道理她懂,可她就是跨不出那一步。
其实宋嘉宁很委屈,如果她知道自己哪里不好,她可以改,但她真的不知道。如果是端庄的容貌或嫡出的身份,她无能为力。
“姐姐,黄柿子!”
茂哥儿从外面玩一圈回来了,他说不清楚,尚哥儿帮着解释道:“四姐姐,王爷家的柿子又黄了,特别大。”
宋嘉宁意兴阑珊,前几天郭骁送了一篮子柿子,她都没吃,现在对寿王府的柿子也没兴致。一日三餐该用还是用,但吃起来好像没那么香了,太夫人说她瘦了,宋嘉宁自己照照镜子,没看出来,脸上依然轻轻松松就能捏出肉来。
“想吃柿子跟娘要,不许惦记王府的。”
宋嘉宁严肃地教导弟弟。
茂哥儿眨眨眼睛,拽着尚哥儿走了,去找母亲要柿子吃。
宋嘉宁坐在暖榻上,继续给弟弟绣外袍,刚缝完一只袖口,听外面丫鬟唤“二姑娘”,宋嘉宁忙放下针线,穿鞋下地,刚挑开帘子,二姐姐兰芳已经走到跟前了,十五岁的姑娘,穿一条雪青色的褙子,秀雅如兰。
“二姐姐。”
宋嘉宁笑着道。
兰芳牵住她手,一边往里走一边亲昵地问:“做什么呢?祖母想你了,整天念叨你你也不想她,祖母派我来当说客呢。”
宋嘉宁心里涌起一丝愧疚,只是,当然在安国寺,亲眼目睹鲁镇求娶三姐姐的都是祖母身边的丫鬟,宋嘉宁实在不想过去。
兰芳当然知道四妹妹的心结,暂且揭过这个话题,捡起宋嘉宁缝了一半的男娃衣裳端详,由衷赞道:“妹妹的针线越来越好了,咱们茂哥儿真有福气。”
宋嘉宁看着弟弟的衣裳,柔柔笑了,她在琴棋书画上不怎么开窍,唯有针线还算拿得出手。还没进京前,宋家左邻的老太太精于苏绣,宋嘉宁与同街几个小姐妹没事就喜欢去隔壁老太太那儿玩,老太太喜欢她们,教过她们针线,宋嘉宁学的最快。这辈子进了京,母亲看出她在苏绣上有些天分,专门请国公府绣房一位苏绣绣娘教她。
聊聊针线,兰芳终于转到正题了,拉着宋嘉宁小手感慨道:“四妹妹,我明年就要出嫁了,你们或许没什么感觉,在我看来,日子真的过得特别快,以前我从嫌弃二哥三哥烦,现在特别舍不得他们,有时候想到要出嫁,我都会偷偷掉眼泪。”
宋嘉宁懂,庭芳姐姐出嫁前,她就体会过了姐妹分别的滋味儿了。
兰芳看着她,犹豫片刻道:“我听祖母说了,你三姐姐的婚期定在明年八月。”
宋嘉宁垂下眼帘。
兰芳叹气:“咱们都是姐妹,姐妹间能有什么迈不过去的坎儿?何况鲁家那事,全怪鲁公子糊涂,你三姐姐没错是不是?四妹妹听我的,跟我一块儿去当面道声喜吧,如果大姐姐在家,她肯定也会这么说,咱们姐妹和睦了,祖母才高兴,你说对不对?”
宋嘉宁轻轻点头。她只是不想出门,并没有责怪三姐姐的意思,定亲这么大的事,她确实该去道喜。
妹妹听进去了,兰芳大喜,笑道:“那咱们现在就去吧。”
宋嘉宁简单收拾收拾,继婚事黄了后,第一次跨出了临云堂。
路上碰见几个丫鬟,都低头规规矩矩地行礼,到了三房,姐妹俩先去给三夫人请安。三夫人忙着看账,得知侄女们是来贺喜的,她胸口一堵,不过到底是长辈,三夫人脸上依然笑吟吟的,叫侄女们自去找女儿。
时隔一个月再次见到云芳,宋嘉宁吃了一惊,云芳竟然明显地瘦了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