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而言之,斯大林对此类不合意的消息,一律无视。苏联正是武装到关键的时候,斯大林是决心与德国“亲善”了。武器装备到了部队,并不会马上形成战斗力,还需要时间训练。假如能拖到明年,再有几月时间,苏联红军换装完毕不说,战斗力也会有很大提高的。
于是,即使在战前几小时,苏联得到了很确切的消息,斯大林还是花了几个小时讨论,才决定提高警戒,但为时已晚了。
5月15日凌晨四点,德军对苏联展开全面进攻。这是一次不宣而战。德国轰炸机猛烈袭击了西部、基辅和波罗的海沿岸3个特别军区的许多机场 ,苏联红军配备的大量飞机,被直接消灭在机场上。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元帅的命令,空军放过了强击机。尽管戈林缴获的愿望是良好的,苏联红军却明显不愿意配合,这些飞机飞回了国内,在随后的战争中给德军以沉重打击——“坦克克星”。
德军的进攻,就不详细描述了,与另一个世界差不多。
苏联虽然在武器装备上,有所改善,但措手不及的苏军还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苏军惊慌失措,一溃千里,许多部队都失去了指挥和联络。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苏联红军在此时此刻,也没有把无线电装置配备到基层。因此,在德国空降兵破坏了通讯线路以后,苏联西线的指挥是一片混乱。在稍微晚些时候,西方方面军司令巴甫洛夫将军与西线的其他将领,一起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全部枪毙。
德军花了一个星期,就顺利地攻克了苏联西线的重镇里加和明斯克,逼近斯摩棱斯克。而西南是苏联的重点防御地区,德军进展慢一些儿,一个多月以后,才逼近基辅。
德国进攻苏联的消息,引起了全世界各方面人士的关注。
丘吉尔高兴之下,立刻于当天晚上,发表广播讲话,声明英国愿意支持苏联对德的抗战。
6月5日,英国和苏联签订了协定,约定双方在对德战争中采取共同行动,相互给予一切形式的援助和支持,双方均不同德国进行谈判,更不单方面同德国媾和。
这是一份英国与苏联的战时盟约。限于英国的现实情况,大家都清楚,这种支持,多半只是精神上的支持而已。英国仅派出了两个战斗机中队到摩尔曼斯克,保护北方航线。
相比之下,还是美国的支持,更为重要,也更实际一点儿。
但是,英国人与美国人更为关心苏联能够支持多久。苏联随时都有可能面临两面夹击,形势很不乐观。英美军界的大部分人都相信,就只是面对德国的话,苏联的抵抗也会很快瓦解。
因此,是否为苏联提供支援,在华盛顿引起激烈的争论。直白点儿说,如果苏联不堪一击,还不如把物资保留,用在英国,及美国自己身上,这可都是钱呀!
6月末,罗斯福的私人代表霍普金斯访问莫斯科。
在克里姆林宫里,斯大林表现的坚毅而从容不迫,给霍普金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斯大林描绘了一副光明的前景,并满怀信心的预言说,“我们最迟将在10月稳定各条防线。我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我婶信,希特勒必败无疑。”
是的,斯大林在朱可夫的建议下,调集苏联红军在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上建立纵深梯次防御, 以疲惫敌人,将其阻止在某一防御地区,然后集中必需的兵力组织反攻。
苏联红军的战斗力是被大清洗削弱了,但在保家卫国上,苏联人爆发出惊人的勇气。多数人都热爱自己的祖国,尽管也有着种种不满。在国家兴亡关头,那些不满就微不足道了。
如果说霍普金斯相信了斯大林的话,不如说,是霍普金斯相信苏联会坚持抵抗下去,不会轻易投降。换句话说,就是美国支援的物资,会取得实效,不会浪费,可以削弱德国。
这样一来,美国对苏联的态度,才逐步好转。此前,美国今解冻了俄罗斯在美国的资产,并将少量非作战物资,运往苏联。虽然在霍普金斯访苏之前不久,罗斯福下令,为苏联提供大批援助物资。但那只是个姿态,第一批物资在一个多月以后才开始落实。
中国的反应很迅速,5月15日,德苏战争开始。16日,中国就宣布中立。
自然,各国都不会当真的。人人都知道,如果苏联坚持不住,中国就会立即对苏宣战。
根据唐绍仪与里宾特洛甫的约定,中国要牵制苏联东南方面军和远东方面军。
中国与苏联的边境,非常漫长,从伏尔加河到北海,有四五千公里。
相对而言,北海、蒙古一线,中国移民众多,人烟稠密。中国是内线作战,驻军直接部署在边境上。苏联则人烟稀少,采取的是纵深防御。
我没有调动这里的驻军。如果斯大林把远东方面军调到西线,那就再好不过了。按照约定,德国拥有欧洲部分,中国占领亚洲部分,苏军防御的兵力越少越好,方便我浑水摸鱼。
不过,这也就是想想。除非德国大胜特胜,苏联实在挺不住了,决心放弃东西伯利亚地区,否则,苏联远东方面军是不会调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