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爱他的母亲入情入理地劝他:人应该好强,不要怕困难,要做个有文化的人,不要像父亲一样斗大的字不识一箩。没有文化的人,再辛苦、再搏命(拼命),也不得发达。要强的母亲言及此,有些伤感。但她得到的,仍是小蛮牛一般执拗的回答:“我要学武功,不怕困难。”
父母的管教,无论是打骂,还是劝说,都没有奏效。成龙自此坚决不肯上学了。闲在家里的他,手脚倒不闲着,翻跟头、打把式,还有做那天学的倒立,他在家里自说自话地练着,大有要“自学成才”的架式。
成龙父母与他僵持了一段时间,毫无效果。父母毕竟还是疼爱孩子的,终于,父亲一声长叹:“看来他不是个读书的料!”宣告了自己和妻子努力的失败。
成龙父亲是个明白人,他知道牛不喝水强按头是不行的,他通情达理地想:不如就按孩子的愿望,把他送到于占元师傅的戏校,没准他能成个“角儿”呢。最起码,混碗饭吃应不成问题。
于是,在一个全家齐聚的晚上,父亲郑重地对儿子说:“我找了于占元老师,准备让你到戏班练一段时间试试。先不剃头,不算正式拜师学艺。如果不行,就回来给我好好读书!”成龙听了,美得恨不得翻几个跟头!这个夜晚对他来说太令人高兴了!但他表现得颇有分寸,不敢显出自己得胜的高兴,只持重地点头,说:“谢谢爸爸妈妈!”这一夜,这个顽皮的小男孩想到此后可以免除读书之苦,只学蹦跳翻滚,高兴得在床上伸胳膊、蹬腿,闹腾得险些睡不着觉。最后还是被知晓他那点“鬼把戏”的父亲,故做严厉地喝斥了几声,方才合上眼睛安静下来。
他当然没有想到此一去便终生与此行当相伴了,更不会去想习武的艰苦与付出。他还是个无忧无虑的顽皮孩子。即便日后,他也不是个多愁善感、瞻前顾后的人。成年成名后的成龙,依然像孩子一样心地单纯、明朗。
从此,成龙便去了于占元师傅的戏班旁听试读。
这时,一件说不上是喜还是忧的变化,又差点断送掉这位日后的影坛巨星的前程。成龙的母亲,因为一直在领事馆给洋人打工、做女佣,所以有个洋名叫“莉莉·陈”,她为人忠厚,敬业负责,无论干什么,都尽心尽力。尤其是她主管的洗烫衣物更堪称一绝。凡她经手的衣物,洗得干净,熨烫得挺括、漂亮,翻整如新,几可乱真。偶然一次她休息,大使夫人出席宴会,把礼服往身上一穿,立即被一道不应有的细痕惹恼了:“谁干的?这不是莉莉干的活儿!”因而她虽没有太多的闲暇给予她的儿子,但在成龙的心目中,妈妈的地位至高无上。妈妈的勤劳和敬业,妈妈的温情和刚强,都成为了他人生的营养和榜样。但苦恼却也因此而生。成龙妈妈工作出色,成了领事夫妇离不开的人,他们即使回国也要把成龙的母亲带在身边。
此番美国领事夫妇在港任职期满,改派澳洲,他们力邀成龙父母同去工作。成龙妈妈与老主人感情深厚,亦愿意前往澳洲操持旧业。
惟一的问题只是,这个年仅7岁、半大不小的儿子令人操心。
偏巧,那天傍晚成龙妈妈带着儿子到摩罗街逛夜市、买衣裤,在熙攘热闹的街市遇见了汤姆斯大夫。香港弹丸之地,相熟的人们总会不期而遇。念旧的成龙母亲总把汤姆斯大夫当作救命恩人,而好开玩笑的汤姆斯大夫,因为那件往事,每次见面都要跟成龙妈妈开开玩笑。
“嗨,莉莉!”汤姆斯大夫打着招呼,一眼看见了在一旁嚼着牛腩串的成龙,“哟,我儿子都长这么大了,来,跟我扳扳手腕,看谁有劲!”汤姆斯不拘长幼,成龙更不客气,两人伸胳膊捋袖子便较量上了。结果成龙虽踮着脚尖使出了吃奶的力,也没有获胜。但汤姆斯仍一迭声地叫好:“OK,太好了!成了壮实的小伙子了。怎么样,莉莉,把他送给我吧,我包他能成为一个出色的西医!”莉莉腼腆含笑,有了上一次“毁约”,她不敢再贸然开口。
回到家中,成龙妈妈便把邂逅汤姆斯的事说给了成龙父亲听,她还说笑话一般说到汤姆斯让成龙当西医的事。不想这事正触到成龙父亲的心病,他格外地上心。沉思有顷,成龙父亲忽然眉开眼笑地开口了:“莉莉,孩子跟在我们身边读不好书,我们也顾不到他。如果汤姆斯能把孩子培养成医生,也不算耽误孩子。你说呢?”成龙母亲觉得丈夫说得有理,只是她很踌躇,毕竟感情上难以割舍。
成龙的命运再次面临着重大的转折。如果他成为了汤姆斯的螟蛉之子,他将操哪一种职业呢?无疑是当西医啦——成名后的成龙亦常与亲友嘻嘻哈哈地探究他这一命运的岔路。
幸而他并未走上另一条人生之路,这才有了他今日的辉煌。问他相信冥冥之中的命运吗?成龙断然否决:“我不相信命运!”但他不相信的命运却对他格外地眷顾,关照他得以继续干他喜爱的行当。
成龙母亲对此事仍犹豫不决,她把自己的心事与知心的女友商量,结果有主见的女友一迭声地反对:“你真傻!一个儿子你还送给洋人,膝下无子将来靠谁养老?”女友的一席话,说得成龙妈妈耳热心软改弦更张了。她觉得女友眼光准,有道理,“儿子是自己的好”,为啥要送给别人?至于孩子不爱读书,就让他习武去吧。女友说得对:“送人你都舍得,还不能放开手让孩子干他想干的事?”成龙福大命大,再次幸得贵人搭助,顺利地逃过了一“劫”。
此后不久,他父母便双双去了澳大利亚打工,成龙被父母郑重地托付给了于占元师傅,成了一个远离父母的“全托”学生。
第三回 削发拜师肯吃苦 一门高出“七小福”
成龙的老师于占元老先生是个很特别、也很有意思的人物。
他在内地学的是京剧武生,但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京剧界群星灿烂、俊彦济济的全盛期,他并不是声名响亮的角色。即便在来港后,成了当地戏院中的名牌武生,在业务上也并无多少特别的成就。但他长于育才。在藏龙卧虎的京剧界摸爬滚打过,身手自是不凡,再加上他独具一双慧眼,教学颇有心得,纲纪严明,因而开班授徒硕果累累,日后名声大噪,老来愈红。
他女儿于素秋,曾经红遍香江,是“粤语残片”时代的首席武打女星。于素秋姿容靓丽,更兼少时扎实的童子功,举手投足,英姿飒爽,别具风韵。
后来洪金宝、成龙这批弟子,也就是号称“七小福”的,更是登峰造极的风流人物,名声显赫,红得发紫。于老先生也就成了育才的园丁、识马的伯乐了。
于占元的教学方法是传统型的。基础扎实,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管束严格,旧戏班的“师徒如父子”那一套依然生效。动作不合格,非打即骂,严加处罚,毫不含糊。这是京剧界的传统了。大而言之,是一切师徒相授的手艺人的传统。中国人备受艰苦的自然环境、严酷的生存状态的磨砺,深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再者,以中国人洞彻世相人心的智慧,亦深知人性之顽劣。人性天然趋利避害、舍难求易,无严酷之高压,何能耐得寂寞、苦痛,求技艺之炉火纯青?因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仅是千古佳句,亦是人人认同的至理。中国人的思维直观、朴素,却惊人地逼近真理,他们坚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学戏而终能成为一个名角,吃的苦、受的罪恐怕都难以尽数。学武生的更甚,受皮肉之苦几乎就是必做的功课。
成龙旁听不几天,就发现自己“不像别人一样笨”的说法实在不知天高地厚。他虽身手敏捷、力大过人,在孩子群里称王称霸,但习武练功却是一窍不通。
每天早晨起来,大家压腿、拿大顶、劈叉,基本的动作从头遛一遍,稍有差池,便难逃师傅的法眼。成龙依葫芦画瓢,再加上师傅的指点,大致有了个模样,若要中规中矩,当然还有一段距离。成龙有时还免不了贪玩偷懒耍滑,碰到这种时候,师傅的小教鞭就像长了眼睛一样,“啪啪”地直落下来。但他咬着牙不肯服输。他天性好强,也不喜欢坐着读书。再说啦,虽也挨打受骂,但他知道师傅喜欢他,他练得不算差。
成龙淘气顽皮,人却很伶俐。他已捉摸出来,真笨、学不好的弟子,师傅还懒得去骂他们,反而客客气气地让他们父母把他们领走,而做得好的学生,师傅反而总是绷着一张脸,指责这不行那不对。
成龙还不懂“严是爱”的道理,但成功永远具有着最强的诱惑力!读书,还回去读一年级,或者跟父母去澳洲学那种鸡肠字(洋文),罢了,罢了,一提起头就大了。
无论是天性还是能力,成龙都执迷不悔地选择了戏班,跟定了他的师傅。
在成龙“试读”期间,父亲从澳洲回港来看他。
父亲带他出去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他在无意中发现,儿子的手臂有不少伤痕。撩开儿子的衣服,背脊和双腿上更是布满青一块、紫一块的伤痕。问他这是怎么搞的,儿子漫不经心地答道:“有的是练功碰的,有的是师傅打的。”父亲心疼了,他揽住儿子的小肩膀,情真意切地说:“儿子,跟爸爸回去好好读书吧,不要再练武了。”儿子却毫不领情,他的回答只有一个字:“不!”不管他父亲怎么劝,就是执意不肯。不但不肯,成龙还进一步要求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