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莫砺锋说唐诗主要观点 > 第8部分(第1页)

第8部分(第1页)

的时候,竟然叫王导一起坐在那把龙椅上。所以老百姓都说:“王与马,共天下。”就是这个东晋的天下是谁的?是王家跟司马家两家人家平分的,皇帝姓司马,皇家简称马家,另外一家就是王家,可见王家的地位有多高!

第四讲 沧海桑田(5)

当时的另外一个高门贵族就是谢家。大家肯定知道淝水之战的故事,淝水之战时,北方前秦的军队往南打过去,在安徽的淝水与东晋的军队相遇,在那里打了一仗。淝水之战是晋军取得了胜利,把前秦的军队打败了,从而保卫了东晋。淝水之战中,在后方运筹帷幄的宰相是谢安,是谢家的人;在前方冲锋陷阵的大将是谢玄,又是谢家的人,可见谢家是何等重要的人家,他们家里尽出功臣,保卫国家,建了大功。

所以,王家跟谢家,在东晋,在东晋之后的宋、齐、梁、陈,都是门第最高贵的人家,地位非常之高。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他们是高级干部中的高级干部,最高级别的高干。这条乌衣巷就是当时的高干子弟聚居的地方,王家和谢家,一条巷子里只有他们两家住在那里。因为王、谢两家住在乌衣巷,所以他们的子弟叫做“乌衣子弟”,就是高干子弟的意思。大家不要误会,不要以为当时的贵族子弟都穿着乌衣,乌衣就是黑衣服。不是的,东晋、南朝的时候黑衣服是贫贱的人穿的,穷人穿的,地位低的人穿的,贵族不穿。那么为什么王、谢两家聚居的巷子叫乌衣巷呢?原来乌衣巷这个地名是古地名,它的得名是在东吴的时代。当时孙权修筑了石头城,派一支军队驻扎在那里,就在乌衣巷那一带,当时的兵士都穿黑衣服,所以那个地方就叫乌衣巷。到了东晋,王、谢住到这里来了,但这个地名一直没有变。地名虽然叫乌衣巷,但是住在这里的贵族并不穿乌衣,乌衣巷只是一个地名。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这首诗。第一句是“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曾是非常繁华的地段的一座桥啊,怎么会桥边长满了野草花?显然这不是人工栽种的花草,而是野生的草花,可见这地方已经不那么繁华了。“乌衣巷口夕阳斜”,一缕斜阳的光照进巷口,这儿还有当年的繁华气氛吗?没有了,这儿已经很冷落了。三、四两句写得好:“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从前这个地方是王家、谢家居住的地方,是高门贵族聚居的豪华场所,但是时代变迁了,现在这里住的是普通百姓。燕子一年又一年地飞来,从前是飞到王、谢的家里去,现在却是飞到寻常百姓家里去了。燕子喜欢在人家的梁上做窝,古人认为燕子今年在这里做窝,明年还回到老地方来做窝,燕子是依恋故居的。晋朝有人写了一篇《燕子赋》,说有一个人为了要试验燕子是不是回到老地方,就在秋天燕子快要南飞时,把他们家梁上的燕子抓住一个,剪掉一点爪子做记号。我们现在给鸟做记号是用一个铝圈套在脚上面,古人没有铝圈,就剪掉一点爪子再放飞。到了来年春天,燕子飞回来了,主人一看,果然是那个剪掉爪子的燕子又回来了。刘禹锡的诗里说,乌衣巷原来是王、谢这样的高门贵族住的地方,但是现在已经变成普通老百姓的家,只有燕子不管你是富贵人家还是贫穷人家,它还是一年一度地飞到这里来。当然,从谢安建造朱雀桥到刘禹锡写这首《乌衣巷》,南京乌衣巷

时间已经过去了四百八十年,不是说当年的那个燕子还活着,他的意思是说燕子始终都会飞来,自然是不变的,但是六代豪华的景象已经不存在了。人们感叹南京城的历史,往往会说“六代豪华”,这个词里包含着对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这是唐代诗人在南京怀古时的典型心态。

在历史遗址前抒发心中的沧桑之感,是唐代怀古诗中最常见的写法。对于六朝故都的南京城,诗人的感慨当然离不开对六代豪华的追思。但是大家都这样写的话,显然会落入陈陈相因的俗套。那么,唐代诗人是如何用独特的艺术构思来推陈出新的呢?

唐诗中还有一首在南京城写的怀古诗,其感情色彩跟刘禹锡的《乌衣巷》非常相似,但是写法却不一样。这首诗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也是选在《唐诗三百首》里的,就是晚唐韦庄写的那首《台城》。这首诗在《唐诗三百首》中的题目叫做《金陵图》,这是编书的人弄错了,其实韦庄的诗集中另有一首《金陵图》,而这首诗的题目就叫《台城》。“台城”就是南京玄武湖旁边的那一段古城墙,这在六朝时候是首都的城墙,明代的城墙也建在这里。在一个春雨霏霏的日子里,韦庄走到台城根下,看到台城北侧的长江边上,十里长堤,杨柳依依,还听到一声声的鸟鸣。韦庄感慨万分,他觉得自然是不变的,到了春天,南京城依然是一派春色,但是六代繁华已经像梦境一样永远消逝了。这首诗也只有四句,就是:“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那么,这首诗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呢?它有没有浓重的沧桑之感呢?让我们从第二句的一个异文说起。所谓“异文”,就是诗歌的文本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不一样的版本。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四讲 沧海桑田(6)

二十年以前,我在美国的哈佛大学旁听一个洋教授讲唐诗,有意思的是,这个教授不是叶嘉莹先生那样的华人学者,而是一个盎格鲁?撒克逊人,他用英语给研究生讲唐诗,我很感兴趣,很想听听怎样用英语讲唐诗,我就去旁听了。大家在练习外语听力的时候,肯定有这样的经验,如果一段听力材料里有某个单词不断地重复出现,你就比较容易听懂。这个洋教授那天正好讲到韦庄的这首《台城》,他讲啊讲啊,我听到他不断地说到一个单词,叫crow,他说crow、crow。crow是什么东西?crow就是乌鸦。他为什么老讲乌鸦呢?我想这首诗里并没有说到乌鸦啊,只有第二句说到“鸟空啼”,鸟为什么一定是乌鸦呢?但是他就是不停地说乌鸦,他确实是很能讲,滔滔不绝,大意是这首诗好就好在一个乌鸦的乌字。他说,你们想想,乌鸦是一种什么样的鸟?乌鸦的颜色是乌黑的,鸣叫的声音是很枯燥的,沙哑的,中国人都认为乌鸦是一种不吉祥的鸟,大家看到乌鸦都很讨厌。他说,你们想想,原来是六朝繁华的南京,到了晚唐,韦庄来到那里的时候,虽然是春天,江南的春天应该鸟语花香啊,但是居然城墙边上只有一只乌鸦在那里啼叫,而乌鸦是一种象征着灰暗、衰败、凄凉的鸟,所以南京的景象是多么凄凉。所以他说,这首诗好就好在一个乌鸦的乌字,这个“乌”字就是这首诗中的“诗眼”!

他讲了个把小时,讲完了,也下课了,他看到我坐在旁边,就问我,莫教授你觉得怎么样?我说,你讲是讲得很好,但是据我所知,这首诗里并没有“乌”,只有一个“鸟”字。他说怎么可能呢,回过身就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一看是台湾出版的《唐诗三百首》,他翻到那一页,果然是印着一个“乌”字。台湾的书都用繁体字印,“鳥”字少了一横就成了“烏”字。所以我劝大家,如果你想要买几本古典诗词的书,最好买我们中华书局出版的,或者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和江苏的凤凰出版社出的,校对得比较精。有些非正规、非专业的出版社印的书错字太多,给我们提供的文本不可靠。我就告诉那个洋教授,韦庄的这句诗里不可能是“乌”字,只可能是“鸟”字。理由很简单,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要讲平仄的,这一句的平仄格律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就是第五个字只能是仄声字,不能是平声字,而乌鸦的“乌”是平声字,“鸟”才是仄声字,所以这里用“乌”字的话,平仄就错了。三个平声字连在一起用在一句七言诗的结尾,唐朝人叫做“三平调”,三平调是不能出现在绝句中的,只能写在七言古诗中。晚唐的韦庄这样的诗人更不会犯这种错误,韦庄是非常讲究音律的诗人,他还擅长写词,他绝对不会犯这样的错误,所以这句诗只可能是“六朝如梦鸟空啼”。说实话,出于维护中美人民友谊的愿望,我当时没有说另外一句话,其实我更想告诉他的是什么呢?我更想说的是,这首诗好就好在一个“鸟”字!因为假如换成一个“乌”字,改成了“六朝如梦乌空啼”,这首诗就没有味道了。韦庄想表达什么?韦庄走到台城下面,他看到了什么?他的感受是什么?他看到的正是春色依旧,大自然是亘古不变的,到了春天依然是细雨霏霏,南京城下杨柳依旧,啼鸟也依旧。韦庄感叹的是六代豪华不再存在了,曾经有过的南京作为首都的那种繁荣的局面,已经像梦境一样永远消逝了。正像清初的王夫之所说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韦庄正是用鸟鸣柳绿的春色来反衬南京城的冷寂,用亘古不变的自然来反衬转瞬即逝的人事,这也就是深沉的沧桑之感。

当我们路过一处古迹,我们想到古代曾经有过的那些繁荣昌盛的局面,我们就很伤感,或者想起这里曾经发生过一些轰轰烈烈的事情,有一些伟大的人物在这里活动过,现在都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就会缅怀历史。

中国的大地上到处都是古迹,保护古迹最好的办法就是修旧如旧,或者根本不去修它,让它保持原来的苍老面貌。要是修整一新,成为焕然一新的假古董,那就索然寡味了。古迹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是对于历史的缅怀,是在悠久历史的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情感寄托。断墙残壁记录着朝代的兴亡,秦砖汉瓦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我们来到这种地方,会产生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从而引起对我们的悠久历史的深情缅怀,即使它会带来一些伤感,但依然是非常美好的审美享受。为什么我们现在还要读唐人的怀古诗,我想理由就在这里。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六讲 美丽情歌(1)

古往今来,爱情一直是文人墨客歌咏的永恒主题。唐朝的诗人也以他们的独特方式来吟咏爱情,如今人们还津津乐道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成语,就是出自唐诗;人们用来形容心心相印的“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经典诗句,也是出自唐诗;人们表达刻骨相思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是出自唐诗。那么唐代的诗歌里究竟体现出怎样的爱情观呢?我们现代人又如何从唐诗的爱情主题里去领会爱情的价值呢?

要讲唐朝的爱情诗,我想先从唐朝人关于爱情和婚姻的一些观念讲起,就是先来看看唐朝人是怎样理解爱情的。

中国的古人说起媒人时,有两个传统的名称,一个叫“冰人”,另一个叫“月老”,就是“月下老人”的简称。但是我们现在只说“月老”这个词了,“冰人”的名称好像已经很少用了。这是为什么呢?“冰人”的名称产生在晋朝,有一个叫令狐策的人,一天梦见自己站在冰上,跟一个在冰底下的人对话。他感到很奇怪,这个梦是什么意思啊?他就去向索请教。索是一个善于详梦的人,索就说,“冰上为阳,冰下为阴”,你站在冰上跟冰下的人对话,这是勾通阴阳的事,你一定要为人做媒了。后来令狐策果然替人做成了一次媒。按理说“冰人”这个词产生很早,而且是做媒成功的故事,可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它了。其实即使在古代,也主要是文人墨客才用这个词,民间是很少用的。民间用得最多的是“月下老人”。即使到了现代,“月老”这个名称还是家喻户晓的。“月下老人”的名称产生在唐代,它体现了唐朝人对爱情与婚姻的态度。

“月下老人”的故事发生在一千两百年以前,它的年代是很准确的,就是公元807年,它的地点在现在河南省的商丘市,当时不叫商丘,叫做宋城。

有一个青年书生叫韦固,出生在官宦人家,书香门第,但是他父母双亡,只有孤零零的一个人,所以急着要成婚,因为古人要传宗接代的嘛。但是韦固的婚姻高不成低不就,总是不成功。他到了婚配的年纪了,却老是娶不到妻子。一次有人跟他说:有一个姓潘的朋友,做着“司马”的官,潘司马家有个女儿跟你蛮般配的,请人给你介绍介绍吧。韦固一听很高兴,他问那我们约在什么地方见面呢?古代的男女双方在婚前是不见面的,新郎要在婚礼上揭开红盖头才能见到新娘。韦固不是说要跟女方见面,是问跟那个介绍人见面的事。双方就约定在宋城,宋城城边上有一座庙,到某月某日这天的天亮时分到庙门口见面,再具体地商谈这桩婚事。韦固很高兴,到了这一天,他一大早的就赶去了,他性急嘛,他的婚事老是高不成低不就,所以天不亮就跑去了。韦固跑到庙门口,月亮还挂在天上。在月光下面,有一个白发老人,坐在庙门前的台阶上,正在那里翻一本书,身旁放着一个布口袋。韦固一看,跟他约好的人没来,只有一个老头,他就凑上去看看,老头在月光下面看什么书啊?韦固的学问很好,读了很多书,他还学了外语,唐朝最主要的外语不是英语、法语,是梵文,印度的文字,跟佛教一起传进来的,韦固也懂梵文。他凑过去一看,那本书上的字一个都不认识。这就怪了,我读了那么多书,梵文我也认识,怎么这本书上的字我一个也不认识?他就问那个老人,你读的是什么书,我怎么一个字都不认识啊?老人说,这又不是你们阳间的书,是阴间的书,你怎么会认识呢?韦固一听是阴间的书,就好奇地问,那么你这本书上记的是什么内容?老人说这本书是记天下婚姻之事的,就是天下某个男人跟某个女人将来要结成夫妻,都记在这本书上。韦固又问,你身边的那个布口袋里放的是什么东西呢?老人说布口袋里放着一根红绳子,凡是某个男人跟某个女人有缘的话,我就拿这根红绳子一头系在这个男人脚上,另外一头系在那个女人的脚上,只要我这根红绳子一系好,哪怕他们两个人的地位是一贵一贱,一个家里地位很高,有人做大官,另一个只是普通老百姓;或者是一贫一富,一个很有钱,一个很穷;哪怕两个家庭原来有仇,双方的父母是冤家对头;哪怕他们两个人分在天南海北,只要他们的脚上系上我的红绳子,两个人就再也逃脱不了,他们一定会成为一对夫妻的,一定会结婚的,我这本书上记着他们的名单呢。韦固就说,有人马上要给我介绍一个潘司马的女儿,你给我查查看,这桩婚事成功不成功,书上有没有记。老头把书一翻,说不会成功,书上没有记。再一看,说:“有了,书上记着另外一个女人呢,你的妻子已经有了,但不是这个潘司马的女儿。”韦固又问那人究竟是谁呢?老头一看,又说:“哎呀,这个小姑娘今年才三岁。”韦固又问,我能不能见到这个人呢?老头说:“巧了,她就在附近,过一会儿你就能见到她了。”。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六讲 美丽情歌(2)

过了一会儿,天亮了,到了韦固跟人家约定见面的时间了,结果对方没有来,那个人失信了,就是介绍潘司马女儿的事情黄了,吹掉了。老人不是说韦固命中注定的妻子就在附近吗,韦固就说,那就让我看看这个小姑娘吧,她在哪里呢?老头说你跟我来。寺庙附近就是个菜市场,过了一会儿,一个老太太走过来了,是一个瞎眼的老太太。她来干什么?来卖菜,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