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巴菲特投资语录 > 第18部分(第2页)

第18部分(第2页)

我自己有85%像格雷厄姆,有15%像费雪。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策略】

巴菲特无疑是一个投资天才,但这个投资天才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博采众长、不断学习的结果。股票市场风云变幻,要想适应并战胜它,就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开股市陷阱、降低投资风险。

巴菲特搞投资是科班出身,大学毕业后他仍然好学不倦,一有空就去内布拉斯加州府林肯市图书馆,认真阅读各种保险业文献资料和统计资料,对整个美国的保险业业务发展了如指掌。不但如此,他还由此获得了许多美国保险业中乏人问津的具体数据,这为他后来拓展保险业务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对巴菲特一生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老师格雷厄姆,巴菲特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投资理论和财务分析方面的知识。格雷厄姆也非常欣赏这位得意门生,专门教巴菲特学习如何掌控情绪,以便在股价涨跌中更好地把握机会。事实证明,巴菲特取得投资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情绪,始终不失理性。

对巴菲特影响最大的还有一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被誉为“成长股之父”的菲利普·费雪。有一次,巴菲特在读完费雪的著作《普通股和不普通的利润》之后,把它奉为圭臬,想方设法打听作者下落。

巴菲特见到费雪后,从他那里学到了最新的、可行的方法学。也就是说,巴菲特学到的是如何判断成功的长期投资,从而获取更丰厚的利润。他回忆说,他刚见到费雪时,费雪给他的印象和他的思想给他的印象一样深刻。

巴菲特取得巨大成功后,并没有忘记所有给他帮助的人,他把格雷厄姆和费雪两人称为自己的“精神父亲”。当然,博采众长的巴菲特除了这两位恩师以外,还从来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他的儿媳妇玛丽·巴菲特在《巴菲特原则》一书中这样叙述道:

我们看到的巴菲特,有一部分是格雷厄姆,他从格雷厄姆身上学到了以企业前景为重点的投资哲学,以及强调价格是选择投资的主要动因;有一部分是费雪,他从这位神话般的资产管理人身上,学到的是只有最优秀的企业经营和远景,才是唯一值得投资的商业价格;有一部分是劳伦斯·彭博,他从这位20世纪30年代的思想家和作家身上,学到的是“消费独占企业”的最佳投资价值理论;有一部分是约翰·布尔·威廉氏,他从这位20世纪30年代的数学家和财务哲学家身上,学到的是投资价值理论;有一部分是罗德·肯尼士,他从这位英国经济学家身上,学到的是“着重组合概念”和“认真研究某个领域虽然重要但不可失之一隅”的理论;有一部分是艾格·史密斯,他从他身上学到的是长期投资股票理论;有一部分是查尔斯·慕格,而且这是最重要的部分,他从这位好朋友、合伙人、法学家、财务公司主持人身上,学到的是如何把精力集中在精算购买优秀企业的买价上。

总的来说,巴菲特学习的这群对象都不属于墨守成规的人,他们有关股票投资的观点和思想前后跨度100多年。正是这样的博采众长,铸就了今天的巴菲特。

值得一提的是,巴菲特非常好学却又从不迷信,并不是那种食古不化的人。以费雪为例,费雪非常喜欢投资半导体和化学工业,而巴菲特则相反,他从来就不买制药股。

巴菲特解释说,这种现象并不矛盾,两人都对。因为对于巴菲特来说,要知道哪家制药厂生产什么药品并不难,但如果要深入下去了解它的企业竞争优势在哪里,自己并不具备这个能力。更何况,即使是这方面的专家,也只有深入下去,紧跟产业发展变化,才能做到胸有成竹。而费雪就不同了,他是这方面的专家,理应投资这些股票。

巴菲特认为,每个人的知识面都是十分有限的,但显而易见,丰富的知识对股市投资会有巨大帮助;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你就要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不知道的地方有多少,不知道的地方在哪里?你必须不断地、反复地问自己:“我了解这只股票吗?”

巴菲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认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想避免出现大的投资错误,就必须对自己所要投资的股票和企业进行深入的了解。理性的投资是从自己熟悉的知识、运用自己熟悉的知识开始的。听起来这还颇像我们平常所说的口号“学习、学习、再学习”呢!

【投资心法】任何知识对投资都是有帮助的。要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开始选择股票,然后不断反问自己“我了解这只股票吗?”在得到反复确认后才能开始投资。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不碰自己不懂的股票

在快速变化的产业中预测一个企业的长期经济前景,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能力圈边界。如果有人声称拥有高科技产业中的公司经济前景预测技巧,我们既不会嫉妒也不会模仿他们。相反,我们只是固守于我们所能理解的行业。如果我们偏离这些行业,我们一定是不小心走神了,而绝不会是因为我们急躁不安而用幻想代替了理智。幸运的是,几乎可以百分之百地确定,伯克希尔公司总是有机会在我们已经画出的能力圈内做得很好。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策略】

巴菲特认为,不碰自己不懂的股票,这是股票投资的基本原则之一。

他过去一再承认,他对高科技股尤其是网络公司股票一窍不通,所以从来不碰这样的股票。

1998年,当时的美国股市上高科技股一片狂热。当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上有人问他是否也考虑投资高科技股票时,他回答说,他很崇拜安迪·格鲁夫、比尔·盖茨,同样也希望能通过投资于高科技企业,把这种崇拜转化为行动。但很不幸的是,他实在不知道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的股票10年后会是什么样子?所以他就不玩这种自己没有优势、优势在别人那里的“游戏”了。如果他有时间,他会思考下一年度的科技发展,但不会成为分析科技企业的专家。

巴菲特的这种观点和他的搭档芒格如出一辙。芒格说,他们之所以没有投资高科技企业,是因为他们缺乏涉及这个领域的能力,不懂得高科技公司的股票。虽然他们用于分析其他传统企业股票的方法,很可能也同样适合于分析高科技企业,却实在不知道怎样进行分析。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要在自己没有优势、只有劣势的领域玩这种竞争游戏,而不是在自己有明显优势的领域施展才华呢?如果他们在自己的能力圈内找不到可以做的事,那就只能等待,而不是再去扩大能力圈。

巴菲特承认,他之所以不去碰高科技公司股票,一方面是自己智力和学识上的缺陷,阻碍了对事物的了解;另一方面是这个产业的特性令人捉摸不透,变化太快。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无法确定到底这些公司的业务是‘宠物石头’还是‘芭比娃娃’。”如果要在这方面花许多时间进行研究,到头来很可能仍然无法解决问题。既然如此,那就干脆不去碰它了。

说到这里顺便提一句,巴菲特承认不懂高科技股,其实绝大多数投资者对此都是似是而非,没几个人真懂,更谈不上轻言自己对此是“内行”了。

正如巴菲特所说,高科技行业很难判断长期发展前景,投资这类股票和他的一贯原则是背离的。

他举例说,30年前我们能预见到现在的电视机产业或电脑产业的变化吗?当然不能,包括那些热衷于进入这些产业的投资者和职业经理人也不能。既然这样,那为什么他和芒格又非得要做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