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怕有人对作坊做什么。
此时村里的人还在街上乘凉,大家看着巡逻队,都很高兴。
也忍不住讨论起来。
“别说啊,看到咱们村自己有这样的巡逻队啊,心里感觉安全。”
“不光有安全感,还觉得踏实,这段时间啊,我都担心地里的小麦,这下子不担心了。”
“还是这个办法好。”
“那可不,刚刚听人说了,这可是咱们东家想出来的办法。”
“你说都是女人,怎么咱们东家就那么厉害,我现在啊最佩服的人就是东家了。”
“那当然,咱们东家可不是普通女人,能干来着,还聪明,人家做事,不用力气,用脑子,这里。”
妇人说这句话的时候,都用手指着脑子,觉得还是脑子好使聪明。
“苏家那两丫头都跟着咱们东家学了很多东西,现在算账算的可快了,用东家的意思就是说,女人啊学东西就能变得聪明变的有能力。”
“对,你看咱们作坊,谁读过书会识字能帮忙记个东西啥的,都更容易被提拔为管事。”
“所以,我就想着啊,家里赚了银子了,也打算送我家儿子去私塾读书,一年花个几两银子也能花的起,待儿子学会了回来教闺女识字,反正我现在知道了,原来女娃读书多识字是有用的。”
“那可不,我以前也觉得女孩子读书有啥用,现在不这样想了,人家读书读的多的,就是赚的多。”
“哪怕摆摊做生意吧,算账也不会算错。”
“就是没收女孩子的私塾,私塾也只教导男孩子。”
“我听说镇上有一家专门教女孩子学绣工的绣坊,是一个绣娘在教,不光教绣活,还教读书识字,不过就教基本的,学个两三年就能出师。”
“你都去打探了啊,教的怎么样,会不会打人啊,那绣娘性子如何,如果好的话,我也想送闺女去学,就是不知道束脩费多少。”
其实也就是现在大家每个月能赚不少钱,一年算一下还挺多的,所以大家才会考虑送孩子们读书识字。
这要是吃不饱饭,大家可不敢想这样的事情。
首先要保证吃饱饭,才能想学习的事情。
其实让孩子们读书识字学点东西,也是为了让他们以后靠着这门手艺能生活的更好。
他们当父母的也不是自私的人,有条件让孩子学门手艺自然愿意让孩子学门手艺。
“要是咱们村就有私塾就好了,送孩子去读书就方便了。”
“可不是,这下子如果要去镇上读书的话,就有些远。”
“不过听说那边住的远的学生,都可以在那边住私塾,就是担心吃不饱穿不暖。”
“其实里里外外的花销,就很多。”
“其实读书识字,尤其考科举啊,不光束脩费贵,就是笔墨纸砚,那才是大头,那纸多贵,书本多贵啊。”
大家说起书本费用,也都啧啧叹息。
谁都想着让孩子去读书,尤其家里有儿子,看着也挺聪明的,甚至想着或许能科考上去光宗耀祖。
可他们也明白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情。
这十里八村也不是没有人家紧着裤腰带过日子,就为了让孩子读书科考,可读了那么些年,真正能考上秀才的都少之又少。
更别说举人了。
反正他们镇上他们就没听说过举人老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