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误,以致上下离心,人才流失,那才是最蠢的做法。”
这种看似勇于承认错误,实则为“障眼法”的伎俩,往往极具欺骗性,因而也就为历代许多统治者施用。
孔子说过“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别人有毛病就反省自己,孔子大概是中国第一个善于反省的大师,而孟子也是一个善于反省的大师。作为孔孟之道的信徒,曾国藩最佩服孔孟的反省之术。对于自己的错误要勇于承认并改正,对于由自己造成的失败要敢于自责,曾国藩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来“逐日检点”的,由于此举关系进德修业的大事,所以他才能自己要求得那样严格,不可有一天的怠慢。而手下诸将受其影响也都愿意承担失败的责任,统帅如果有了这种自责的精神,那么打胜仗就是必然的了。
以仁为治者宽厚待人
中国历史上,许多帝王都懂得以仁为治的道理,也多次运用于自己的统治之中。
唐太宗去世前夕,曾故意把已经负有辅佐太子重任的宰相李贬官。
他告诉太子道:“李是有能力辅佐你的,但他是我手下的功臣,是前朝元老,而你跟他并没有什么恩爱相结,因此,难免会摆出桀鹜不驯的样子,使你难于驾驭于他,所以我才故意贬谪他。你继位后,可即刻让他官复原职,他便会对你感恩戴德,忠实地效命于你。”
果然,太宗逝世后,太子李治继位的当日,就让李复任宰相,由此,李对新皇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从此忠心耿耿,不复二心。
无独有偶,汉代大将卫青不斩败将的故事也说明其仁治的高明。
有一年,汉武帝派卫青出兵定襄,他的部将苏健、赵信两军共三千多骑兵,个个具有非凡本领。一日,这两军突然与单于的部队遭遇,经过一日激战,三千多骑兵几乎全部战死,赵信也投降了单于,只有苏健只身逃回汉营。
一时间议论纷传,都道苏健必死无疑。更有议郎周霸对卫青进言道:“自从大将军出兵以来,还未曾斩过部将,今天苏健损失了这么多人马,还一个人逃了回来,以卑职愚见,应将其斩首示众,昭示全军,以显示将军的威严和治军有方。”
但军中有一个叫安的长史却竭力加以劝阻,他说:“万不可如此做!想苏健以数千人马抵抗数万敌军的围攻,奋力苦战一天,士卒悉数战死,不敢有二心,可见其忠焉,如今他死里逃生,拼死逃回营中,如果反而被斩,这无异于告诉众人,今后如打败仗,千万别跑回来,干脆投降敌人。所以万不可杀他。”
卫青听了这番陈述,心中深以为然,于是说道:“我卫青将真心诚意地待他,让他待留军中,我不怕会因此失去威望。周霸劝我以斩部将来显示威仪,这根本就不符合我的心愿。再者,虽然大将军有权斩杀部将,但以我被皇上宠幸,也不该在城外擅自诛杀部将。将他送往皇上那里去,让皇上自己亲自发落他吧!这样形成大臣不敢专权的局面,不是更好吗?”
左右的人听了这番话,深为卫青的深明大义和忠诚所感服,更加钦佩卫青的为人和仁慈,莫不肃然以对。
于是,卫青将苏健囚禁起来送到汉武帝那里,汉武帝果然不久就赦免了他的罪。
卫青不斩部将,说明他是一位宽厚仁慈的将军,同时也说明他是一位懂得仁治的统帅。
借刀杀人———制衡术
“登高而呼,臂非加长而见志远,善假于物也。”我们在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时,总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对手,在这种情况下,假手于人、以人制人,是我们在商战中制衡对手的重要手段。
假手于人借力打力
兵不钝而利可全。在兵法中所说的“假手于人”的意思就是自己难以做到的事情,便利用他人的力量,去战胜对手,自己不动干戈,坐享其成。
在古代复杂的军事斗争中,智高一筹的谋略家,为了达到“兵不钝而利可全”的目的,常常采取假手于人之术,利用外力去击败对手。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杀死同父异母的哥哥卫庄公,篡夺了君位。他怕百姓不服,就叫自己的好友石厚去向其父亲石碚讨主意。石碚是卫国老臣,已退位在家,听说此事,想借他人之手除掉这个逆子。于是就说:“安定君位并不难,只要州吁去朝见周天子,取得合法地位,百姓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石厚问怎样才能见到周天子,石碚说:“陈国国君桓公正受到周天子宠信,陈、卫两国又相处很和睦,如果先去朝见陈桓公,让他出面代为请求,就一定能够达到目的。”与此同时,石碚又写了一封信暗中派人送给陈桓公,列举了州吁杀君篡位和石厚助纣为虐的罪行,说自己年事已高,力不从心,请桓公趁机除掉他们。陈桓公见信心领神会,等州吁、石厚上门时,就把他们抓起来,捎信给卫国,让卫国派人处决了州吁、石厚。
汉时晁错天性恶狠,性刚而坚,曾主张以法治天下,他在汉景帝时任御史大夫,强调法令治国。由于刘邦当时分封的属国权势太大,不利于中央集权,晁错建议修改法令三十章以减属国的权势地域,诸属国皆哔然。
晁错的父亲知道后,从颖川到长安来劝戒他说:“皇上刚刚即位,你却侵逼诸侯各王,拆散人家骨肉,搞得诸侯怨声载道。你究竟想干什么呢?”晁错说:“不这样,皇上的龙椅就坐不安稳。”你父亲叹一口气说:“皇上一家是平安了,但我们晁家却会有灭族之灾!”就喝药自杀了。临死时痛心地说:“我不忍看到灾难降临到全族人身上。”但晁错不听,好友也奉劝,仍不听。
后来,吴楚七国打着诛灭晁错的旗号造反,说要清理皇上身边的奸臣。
大臣袁盎本与晁错有旧怨,借为汉景帝策划消灭叛乱之事,袁盎请求汉景帝屏退左右,连晁错也在内,晁错恨恨而去。袁盎说,七国本是汉高祖子弟的分地,现在因为晁错无故侵凌才叛乱。目前只要杀掉晁错,把封地还给吴楚七国,天下自然就安定了。汉景帝沉默了很久,说一声“我不能因爱惜一个人而得罪天下”,下令斩杀晁错,族人全部废为普通人。
事实上,古今中外成功的借敌战例数不胜数。战国时期,郑桓公准备攻打郐国,先派人探查郐国的英雄豪杰、忠臣良将和智谋高超、骁勇善战的人,列出名单。申明一旦打下郐国,将把郐国的良田分送给他们,并分封官爵。然后,郑桓公又在郐国城外设立祭坛,把写下的名单埋在土里,以鸡猪血祭之,对天盟誓,永不负约。郐国国君得知,以为自己国内有人要叛国,一怒之下,把郑桓公所列名单上的人全都杀掉了。郑桓公乘机兴兵攻打郐国,不费吹灰之力夺取了郐国。
假手于人,不仅可以借助友邻之手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可以借敌之力,以敌制敌。揭暄在《兵经百篇借》中对借敌之术作了较全面的阐述。他说:“艰于力则借敌之力,难于诛则借敌之刃,乏于财则借敌之财,缺于物则借敌之物,鲜军将则借敌之军将,不可智谋则借敌智谋。何以言之?吾欲为者诱敌役,则敌力借矣;吾欲毙者诡敌歼,则敌刃借矣;抚其所有,则为借敌财劫其储;令彼自斗,则为借敌之军将;翻彼着为我着,因彼计成吾计,则为借敌之智谋。”大意是:自己的力量不够,就要设法借用敌人的力量;直接杀敌人有困难,就要设法借用敌人的刀斧;缺乏金钱,就要设法借用敌人的金钱;缺乏物资就要设法借用敌人的物资;自己缺乏兵将,就要设法借用敌人的兵将;自己智谋行不通的时候,就要设法借用敌人的智谋。在这里,揭暄对借敌之术见解颇深。这是他对前人的“借术”和作战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一石三鸟强者之计
在武术格斗中,借力打力是最高的境界;在官场中,借力打力则是最高的权谋。明代时朱元璋占领了太平,元军大批人马赶来围攻。而另一处方山寨的所谓“义军”几万人,在其元帅陈某的率领下趁火打劫,也来进攻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