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春风吹呆木 > 第82部分(第2页)

第82部分(第2页)

是的,听到这个消息都是要跪拜的,但宫内宫外还是有区别的,宫外三拜九叩也就罢了,而宫内的他们,却是要等九九八十一声钟声都响完了,才能起身的。

钟声一声一声的传出,黄门的叫声也渐渐的传到了外面,一开始,普通百姓还有些疑惑,然后,他们也明白了过来,随即,城内乱作了一团。

昨天才经过那样的动乱,今天皇帝就驾崩了,这对京城的百姓而言,无疑就是敲了一锤又一锤,还没有从上一个打击中恢复过来,马上就又面临了这一个打击。

一时间,很大一部分人都有了类似于世界末日的感觉——虽然他们并不知道这个词,他们慌乱着,惊哭着,这哭声,与其说是为了安乐帝,不如说是为了他们自己。

皇帝死了……

太女还没有册立……

怎么办?以后要怎么办?

在现代,也许很多人都认为自由很重要,皇帝最好只做一个象征就好了,但是对于这里的人而言,他们自出生,上面就有一个皇帝,到他们死,上面还有一个皇帝,虽然也许不是同一个皇帝,但是,总是有皇帝的,不过上面斗的怎么厉害,对于下面人来说,总是一个皇帝死了,然后接近着,官府公布,又一个皇帝登基了。

可是现在,他们只接到了皇帝的死讯,却没有新皇登基的消息。

这种落差令他们害怕,令他们迷惘,更有一些唯恐天下不乱的,或别有用心的,乘机宣称什么天下要大乱了,还有人在满城的吆喝,安乐帝是被眺国人杀死的!

而在这个时候,高太尉正和王梓山匆匆的向宫内赶来,就在要接近宫门的时候,高太尉开口:“王大人,看来高某还不能随你一同进去了。”

王梓山看着她,听着远处传来的杂乱声,就算不用人打听,也知道现在外面定是乱成了一团,就连这接近皇宫的地方,都不断的能见人探头探脑,显然,是在打探消息的。

“那还要高大人尽快赶来呀。”虽然想让高太尉和她一起进去,但她也知道若真让外面乱起来,更不好收拾,好在她也不是一个人,只要高太尉能尽快赶过来,她也还能支撑的住。

“王大人放心,高某必定尽快处理了,就过来和王大人回合。”

她说着,就拱了下手,下了王梓山的马车,又上了自己的,走了。

在这件事情过后,高平和高太尉泛舟江上,母女俩闲谈的时候,高平曾就这个问题,问过高太尉:“若不是母亲临走时对女儿说的话,我真要以为,母亲被说动了呢,天下第一权臣,想想,就连女儿都有些动心呢。”

“站的高,摔的重,那个位置,就算有一时风光,但若是将来做不到改朝换代,其实,并不符合我高家的利益的,我不过是个太尉,其他三家就有联合之势,若我真站到了那个位置上,其他三家,又怎会坐视不理?而且王梓山此人,最是重视自己的理念,她能为了一鸣惊人,而甘愿在野二十年,又怎么会甘心我站在她前面?到时三家联合,加上皇太夫,为母说不定就要是那个被牺牲的了。倒是你,我倒没想到,你会对……恩,当今陛下那么支持。”

关于到底支持谁,高家以前一直是含糊的,在没有皇女的时候,高太尉没有明显表露出过支持谁的迹象,后来有了皇女,她也不过是奉旨顾命。

如果没有宁王逼宫,皇女真的被册封为太女了,一切按部就班的下来,那么,就算出工不出力,她也的确会扶持太女,这无关于忠心,只是一种习俗。

这种习俗看起来没什么,但就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尊长爱幼一样,当真正的触及到的时候,就会变得无比强大,因为这已经变成了观念,若是要反抗,几乎可以说是和过往的历史作对。

作为安乐帝指明的顾命,将来可以告老,可以隐退,但在幼主要登基的时候,却是一定要站起来的,否则将来是必定要被人指责的。但是在安乐帝,一条一条命令下来,给高家带上,一个个枷锁,而那一天,城中又开始有动乱的迹象的时候,高平和高太尉也简单的商量过此事,高太尉当时,是有些偏向光晷的,光晷是有旧党清流扶持起来,虽然和世家也不是太合拍,但世家和清流交锋了几个朝代,其实,也不像外人所想的那么不能融合。

而高平,则提出了鹤翔。

她当时所说的理由就是,鹤翔在京内并没有太大的力量,若高家扶持她,必能比扶持光晷得到更大的利益,但是当时却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鹤翔不在京内,她人不赶到,那么一切都是扯淡。

而高平在当时,也不知道鹤翔其实已经接近淮阳路了,虽然高小庄在很多地方都有据点了,但也只是一些比较大的城市,而且这里的通讯极不发达,像那种一站一站飞鸽传书的事情,是不太可能经常做的。

所以当时高平和高太尉商量的就是,他们给鹤翔传信,若她能及时赶到,那么高家就及时支持,若是不能,那也只有见机行事了——就算高太尉心中偏向光晷,也是要看了形势再说的。

而高太尉临走时所说的话,其实是暗示她,若时间来不及了,会派人通知,那时候,她就安排人手去阻拦鹤翔吧。

当然这些,王梓山不知道,光晷不知道,就连鹤翔也不知道,下令启程后,她就片刻不停的在赶路,就算不太清楚京城内的形式,她也知道时间的宝贵。

一路上,饭是在马上吃的,水是在马上喝的,一人双骑,若是有掉队的,也不管不顾,令她们自行想法,一路上她打着自己的王旗,终于赶完了三百多里的路程。

当太阳高升的时候,她们终于看到了京城的城墙。

“殿下,不太对呀。”郑巧曼气喘嘘嘘的说,虽然她骑的是最好的马,身边还有人护着,但这种赶路,对于她这个文人也有点勉强,也好在她这些年来经常往来于眺国和大雁,又知道此时不同于往日,倒还真让她坚持下来了,“这一路上,咱们竟没有碰到阻拦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