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兄妹走后,何牧则留在这里,他还要帮忙打米饼呢。刚才的事虽然很让人生气,但在小寒的有意调节和春分的配合下,大家很快就忘了,开始高高兴兴准备打米饼。
这时候,张氏也拿着糖、花生、芝麻等物过来了,和陈氏一起,准备煮糖水。
煮糖水的糖可用白糖,也可用黄糖,因各人的喜好而定。煮糖水是个技术活,水不能放得太多,也不能放得太少,放得多,形不成糖丝,放得少,会焦糊。糖汁太稀的话会使米饼黏在模具上抖不下来,太稠的话则米饼无法挤压成型。这小寒就插不上手了,只是在旁边拿个小凳子坐着看,间或帮忙递点东西。
待糖水熬到可以抽成糖丝时便可以了。
糖水稍微冷却后,陈氏拿出一个大案板,洗净用布擦干后,用碗舀了两碗米粉倒在案板上,在粉的中间做一个窝,然后舀起一勺糖水倒入其中,双手便快地搅拌起来。这个步骤要快,慢的话,糖汁便会流出来。待搅拌均匀后,米粉用手抓起来成团状,就可以打米饼了。
张氏这时也把花生米炸好了,接着是把花生米碾碎,和黄糖、黑芝麻搅拌均匀用一个小盆盛着,预备做米饼馅。
接下来就要打米饼了。打米饼要有饼模,饼模是一种长条形的木块,上面有各种造型。通常是圆形的,里面刻有花样图案,也有的刻有福、寿等字,也有的雕刻成鸡、鸭、鱼等形状图案。
往饼模里放入米粉前,陈氏让小寒先用油把饼模擦一遍,以防止待会放米饼时候粘连,打不下来。
陈氏先给大家示范该怎么装米饼:先往模子里放一半米粉,然后再放点馅,再把米粉填满模子,用手按实,然后把背面沾有花生油的小瓢羹(勺子)用力在饼上打圈抹,直到把饼的背面抹得光滑,这就成了。
然后用刀把饼模四周沾的米粉给刮干净后,再用棍在饼模背面轻轻一敲,米饼便脱模而出,掉到事先架好的筛子上,最后把米饼整齐地排列好。
这就是为什么叫“打米饼”而不叫“做米饼”的缘由,因为米饼在最后成形后需要用木棍把米饼从模具中轻轻地敲出来。一个“打”字,把做米饼的过程形象地体现了出来,同时也蕴含着人们迎接新年的喜悦之情。
小寒几个看了觉得不难,纷纷卷起袖子准备打米饼。于是陈氏和张氏负责搅拌米粉,小寒和春分装米饼,立夏抹米饼,何牧敲米饼。
几个人动作飞快,期间陈氏还给几个孩子捏了些米粉团吃,以解解馋。
很快,四个筛子就要装满了,林进财早已经把大锅装上水,用大火烧开,准备蒸米饼。
先在大锅里横竖交叉放入几根木柴,然后把筛子放在上面蒸,大约十分钟后就熟了,接着蒸下一锅。蒸好的米饼稍微晾晾后便可以吃了。小寒拿起一个咬一口,感觉很甜,软糯适中、口齿生香。
一连吃了两个,小寒还觉得意犹未尽,但也知道不宜多吃。立夏他们三个男孩倒是饭量大,都吃了三个,而陈氏几个大人只尝了一个便不吃了。
吃着自己亲手做的米饼,感觉比买回来的香甜多了。在这里,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做米饼,村里小孩子们的口袋里也总是少不了米饼,饿了馋了,便吃上一个,或者相互交换着吃,分享着喜悦和友谊。
而亲戚家拜年,也是你送上一袋米饼给我,我也回赠你一袋米饼。
米饼,就成了维系亲情的纽带,分享快乐的桥梁。
把蒸好的米饼放进布袋里,陈氏几个人又接着打米饼,忙了一下午,终于把米饼都打完了。
何家母子俩便留在林家吃晚饭,因为吃过晚饭后,还要蒸糕。
关于糕的来历,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据说有一天,一位农家小媳妇在拌粉蒸糕时,不小心碰翻了搁在灶头上的一碗酒糟,眼看酒糟流进米粉中,小媳妇急得直想哭,可是她不敢声张,怕遭到公婆的责骂,只得把沾了酒糟的米粉依旧拌好放在蒸笼里蒸。谁知由于酒糟的酵作用,这一笼糕蒸得特别松软可口,还有一股微微的酒香。于是,大名鼎鼎的糕就流传开来,这也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吧。
陈氏他们要蒸的糕有两种,一种是玉米糕,一种是白面糕。
玉米糕是用玉米面、小米面、面粉与白糖、干酵母混合后,倒入水,调成稀稠适中的面糊。然后在圆形的模具内薄薄涂一层油,目的是防沾。
接着将面糊倒入模具内一半高,放在温暖处酵。大约四十分钟后,面糊已经至模具的九成满了。
然后再在表面放上一些洗净用温水浸泡过的红枣和葡萄干,最后放入蒸锅大火蒸四十分钟左右便熟了。
白面糕则是将几个鸡蛋打散,跟面粉、糖加水和匀,在搅匀的过程中加入酵母,其余过程和玉米糕一样。
两种糕都各蒸了两锅。蒸完后,天也晚了,包粽子来不及了,只有等到明天晚上。张氏母子俩便告辞,捧着糕回家去了。
这天是大年三十,大家都起得很早,因为今天活很多,会很忙。简单地吃过早饭后,便要开始杀鸡。
这次不用小寒再目睹血腥暴力的杀鸡场面了,她在厨房烧水,陈氏和立夏两个人负责杀鸡。林进财则到村里杀猪的人家去买猪肉,省得跑到镇上买,而自家的猪打算留到明年盖房子时再杀。
村里开始热闹起来,鸡飞狗跳的声音,猪的惨叫声,小孩子的喧闹声,声声入耳,烘托出村庄过年的欢乐祥和的景象。
杀完鸡要褪毛,春分也积极地过来帮忙——他是个勤奋的好孩子,不能光看着爹娘哥哥姐姐在忙,自己坐等着吃呀。
几人七手八脚地把鸡毛拔光后,陈氏负责把鸡内脏等收拾干净。
小寒拿了一些面粉加水熬制成浆糊后,拿个碗装好,端到大门口,和立夏、春分开始往大门贴春联。
小寒拿把小刷子蘸了浆糊往门边刷,然后立夏拿着对联往上贴,春分在后边指挥:“上面歪了,往左一点,再左一点。哎呀,过了,往右一点点,好了好了,正好。”
贴横批时候就得站凳子上了,小寒够不着,自己扶着凳子,让立夏站上面,刷完浆糊再贴。同样的叫声又从春分的嘴里传出来,他的声音特别响亮,神情特别认真,就像一个真正的指挥官一样。
贴完了对联,三兄妹站在门口那儿满意地欣赏着。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余;横批:人财两旺。
春联是立夏写的,字迹虽显稚嫩,但已显出风骨——写字的人是个性格坚韧的人。
内容却是小寒想的,乃是宋代苏轼与佛印之间的一段趣事:话说佛印虽是和尚,却不戒酒肉,性情放荡不羁,言语诙谐幽默。有一次苏轼去拜访佛印,当时佛印蒸了一条鱼,看见苏东坡来了,欲和他开个玩笑,便想藏起来,可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东西藏,就随手藏到旁边的罄里,却被东坡瞧见了。
东坡进来后假装不知,说道:“有件事请教:我想写副对联,谁知写好了上联,下联一时想不出好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