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台湾在产业发展方面有一个基础非常弱的领域叫射频,就是RF,手机后面有一个基频、一个射频,台湾很会做基频,可是射频做的就相对弱了些,但是大陆已经可以自己做射频,人才全部都在东南大学。我在东南大学的校园认识一个女研究生才23岁,是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的博士,已经把CDMA2000的Base station整个研发出来,但是言谈间仍然保有学生气息。
后来我到上海又看到交大学生也是一样很努力,感觉他们比东南大学、北京大学的学生多几分生意人的样子。举例来说,我们此行主要是要看DTV,于是交大准备了一部校车带着我们在上海市区“兜风逛大街”,因为车上摆着两台电视,分别是欧洲规格的DTV和交大自己研发出来的DTV。目的是要证明车子一直在移动,但是交大研发的DTV品质不会被影响,反而是欧洲规格会产生一些跳动。
整个过程,负责讲解上海交大DTV发展过程的是一个研究所一年级的学生。老实说,见到如此年轻的学生在台湾龙头IT产业DTV部门的负责人眼前侃侃而谈,骄傲地分析大陆DTV发展的规格比欧洲好时,我感觉到一种极大的震撼。我看到在那张纯真的脸庞上,充满对未来的热情。
刻苦耐劳的日本新世代
不只是中国大陆的年轻人让我感触良多,这几年我到日本旅行或是出公差,也发现一个有趣的情形。就是当台湾现在的年轻人还在流行哈日风,走一趟台北市西门町随处可见新奇造型打扮的少男少女,让我回想起多年前到日本东京的新宿、涩谷时的情景。但是反观日本现在的年轻人,也就是年纪约20、30岁的年轻人,经历过不景气的低迷,反而回过头来重新努力工作,认真打拼的程度简直不输我们上一代的刻苦。
如果不是亲身体会,恐怕很难相信这中间呈现的交替循环,日本年轻人从享乐至上的朋克族,转变为追求成功的白领上班族。不久前,我到日本开会,在一家做无线芯片公司的研究室里面认识了几个东京大学毕业的年轻人,由于当天飞机抵达的时间接近傍晚,我在用餐之后进办公室已经晚上十点左右,看见研发室灯火通明,所以过去打声招呼。其中一位曾经留美,闲谈间用流利的英文跟我聊到他的家人现在住美国波士顿,我随口好奇地问他:“多久飞去美国探望家人?”答案居然是“6年没回家了,因为没有假期”。每天都工作不放假的公司,这是怎么回事?一脸纳闷的我转头问旁边的老板,才知道是他自己不想休假,因为每天工作18小时的他还嫌时间不够用,他今年24岁。后来我跟这家公司的CEO聊起这件事,因为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新宿的暴走族,得到的答案是:“日本这几年变化很大,年轻人苦怕了,开始拼命工作想要成功。”
我突然想到,台湾24岁的年轻人每天都在做什么?或许日本人的世代交替循环,也会发生在台湾,只是不晓得什么时候发生。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颠覆赛伊法则
未来产业必须了解消费者或市场需要什么,然后推出“被需要的产品”,才会成功。
“供给≠需求”
经济学原理有一个“赛伊法则”(Says Law);根据过去产业的发展,赛伊法则认为是供给创造出需求。意思是说只要发明汽车,人们自然就会去学汽车,然后汽车就一定卖得掉;只要发明电视,自然大家会想要看电视,然后就会去买电视。
可是经过2000年全球网络产业泡沫化之后,赛伊法则“供给=需求”的道理被颠覆了!当初大家认为只要发明Internet、有了ISP很多人就会去学上网、就可以赚到钱。结果却完全不是如此,这点让所有人都有所警觉。相反,在2002年有一个开始赚钱的企业叫做Wal…Mart(沃尔玛百货),主要是做零售服务。赚钱的主要原因是用比别人便宜的价钱卖东西,这点让消费者在经济不好的时候,愿意去买它的产品,所以它的销售量比别人更好。
还有另一家美国公司叫做Divx的也值得一提,它从事MPEG4软件设计,全球唯一的竞争对手是Microsoft(微软)。但是Divx从一开始就将软件在网络上提供免费下载,而对手Microsoft却是要付费的。结果当然是,大部分人都选择了使用免费下载,等到大家都习惯使用它的软件,占有率达到全世界97%时,它就开始赚钱了。这个做法可能会遭到很多消费者的臭骂,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招很聪明。
Divx的第一步是先把握住消费者,提供免费软件,等到习惯之后再收钱;而Microsoft却是一开始姿态骄傲,认为自己的技术比Divx好。想不到消费者最在意的却是费用,一来一往之间,Microsoft就被比下去了。
这些企业的成功模式带给我们新的思考,就是把握消费者最重要。未来的产业发展已经颠覆了赛伊法则。成功的关键,不再只是追求软件或是芯片设计的技术最好最新,就能保证一定会赚钱;相反,要了解消费者或市场需要什么,然后推出“被需要的产品”,才会成功。
很多人都认为未来的消费电子市场的主流,就是消费者在家里可以享用无线的服务。但是如果没有办法让很多人愿意去使用这个东西,产品肯定是卖不掉的。像我如果不买笔记本电脑也可以过日子,除非笔记本电脑降到我要的价格才愿意买。
未来的产业发展是谁能够掌握消费者,谁能够把消费者的钱从口袋掏出来,谁就是赢家,而不是哪个公司技术最好就会独占市场。同样的道理,我在判断未来什么样的产业会成功的时候,也是要看谁最接近市场,而不是哪家公司博士最多、工程师最优秀。任何产业都一样,不了解消费者、不了解消费者行为的话,距离成功的道路也会愈来愈远。
不要在世界的舞台缺席
急起直追的中国市场
我再举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2002年我受邀到大陆一家基金管理公司演讲,是“9·11”发生的那一天,刚好也是大陆首支基金华安基金开放申购的第一天。题目是关于基金业务的推广,还记得那一天是星期六,演讲时间是下午2点到4点,整个公司从上到下都来听演讲,结束之后的Q&A,热烈的情况出人意料。比起在台湾每次应邀到公司内部演讲,所谓的Q&A时间几乎没有人会提问题,演讲通常就到此结束。而那一次简直是吓死我了,下午3:30分演讲结束,现场Q&A却欲罢不能地持续到晚上6点,积极的程度就像是要把你脑袋里面的东西全部挖空般。就连后来我表示要吃饭,他们干脆陪我一块吃饭,就这样一路聊到晚上12点。
隔天我又到北京参加一场关于两岸基金的论谈,活动开始之前我想先到北大校园逛一逛,想不到又看见一幕让我感触良多的画面。正值午餐时间,只见草地上每个学生拿着钢杯,嘴里吃午饭,另外一只手就捧着一本书猛啃,突然让我回想到十几年前的台大校园,只是现在的台湾校园里面恐怕已经不容易见到这幅景象了。
临走前心想好不容易来一趟,顺便绕到书店看看。打听之下,北京城内最大的书店是西单书城。搭出租车前往的路上,只见万头攒动在交银门口大排长龙,搞不清楚状况的我还以为是台湾天后张惠妹在北京的演唱会居然人气这么好,因为我从当地报纸获知张惠妹刚好这两天要到北京开演唱会的消息。直到下车后我走入排队的人龙当中,看见基金公司的人挂着纠察的臂章在指挥维持秩序,每个人必须把手上的钱先入指定户头,才能领号码牌登记购买基金。天啊!原来大陆开放基金居然是这幅景象,这下我更惊讶了。走近人群时我还听见一位六十几岁高龄的山东老先生大声斥责身旁的儿子:“叫你早一点来排队不听,万一等会儿买不到怎么办?”后来我打听该基金的招募情形,才知道第一天就筹满80多亿人民币募满,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
创投的投资趋势
证明自己在一家公司的成长过程中,包括成立、损益平衡、挂牌、国际发展,都能够有的贡献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创投家。
过去台湾大部分的创投都是以台湾市场为主要投资标的; 并寻求在台湾挂牌上市,但是现在全世界的趋势是国际化,所以传统的台湾创投变得很难生存,少数比较积极的公司,成功的原因是因为拥有全球化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