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3 > 第18部分(第1页)

第18部分(第1页)

思了。之后他就向韩昭侯建议联齐伐魏。这话一说,王大悦之,韩昭侯非常高兴。然后,齐国和韩国就联手要救赵。这个仗打得非常巧妙,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是一场经典性的战役。齐国和韩国并没有直接去解邯郸之围,而是包围了魏国的都城大梁,这样魏国就不得不从邯郸撤军来解大梁之围,这就叫围魏救赵,非常有名,经典。这一次以后,韩昭侯就对申不害十分信任,在韩昭侯八年,公元前355年,就任命申不害为相国,同时让他实行变法。这件事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申不害得到韩昭侯信任的,其实就是这次围魏救赵之战。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申不害其实用的是一个手段,一个权术,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申不害变法的核心是术,这个术就是权术,也就是君主驾驭臣子的一种方法。先秦法家到最后,是讲法术势,申不害重视的,其实就是这个术。这样,在申不害的主持下,史书记载:“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也就是申不害担任相国这十五年,没有一个诸侯敢攻打韩国。所以昭侯时期,应该是韩国的一个顶峰期。

那么申不害的改革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我们通过几件事来谈一谈。第一件事,禾苗事件。韩昭侯派了一个使者出去巡查,使者回来的时候,韩昭侯就问他看到什么。使者回答没看到什么特别的东西。昭侯说没看到特别的,就讲讲你的见闻。使者说,我看到国都南门外面有小牛犊吃庄稼的苗儿。韩昭侯说好,到此为止,我问你的事情,绝对不能向外说。然后韩昭侯下命令,庄稼生长期间,不允许任何牲口到田里吃庄稼。令下以后,大臣们都不以为然,过了不久,韩昭侯下了第二道命令,如果发现牲口吃了庄稼,要上报,如果上报不实,要重罚。这样一来,大臣们就把一些事情报上来了。韩昭侯看了一下,没有使者说的国都南门外牲口吃庄稼的事,所以韩昭侯说,“未尽也”,就是不全面,还有遗漏,大臣们听说以后,就心里没底了,又去查,果然发现国都南门外这个事儿没有报,所以就以为“吏以为昭侯明察”,就是大臣们都认为韩昭侯明察秋毫,所以再也不敢对昭侯的命令懈怠了,这是一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来,韩昭侯和申不害学的什么?学的是个“术”。他先了解了南门外有牲畜吃庄稼,然后他下令禁,禁完了以后下令查,查了以后有遗漏,他说没有,你们汇报的不全,再查,果然查出来了,这样吏以为昭侯明察,太了不起了,什么事儿都知道,不敢隐瞒了。从好处讲,韩国的行政效率提高了,韩昭侯再下令,不敢懈怠了。但是你可以看出这种改革,强调的是君王对官吏的掌控,不是根本。所以对富国强兵来说,这种改革并没有抓到根本上,这是一个事情。第二个事情,浴缸事件。有一次韩昭侯去洗澡,发现他的浴缸里有瓦砾,当然很生气,他觉得大臣办事不力,起码主管他洗澡的大臣办事不力。但是他后来仔细一想,主管洗澡的官吏,再浑也不至于在国君的浴缸里放砖头瓦块,他就估计可能是有人栽赃。主管洗澡的官员,当时叫“尚浴”,韩昭侯没有说,把澡洗完了,就跟身边的人说,我觉得现在主管我洗澡的官员不称职,能不能再推荐一个称职的人。周围的人就给他推荐了一个人,推荐的人一见韩昭侯,韩昭侯第一句话就问:你为什么在我的浴缸里放了砖头瓦块。这个大臣吓坏了,他以为韩昭侯什么都知道了,赶快招供。为什么呢?他说了两句话:“尚浴免则臣得代之,是以置砾汤中”。他说主管洗澡的官员要是罢免了,我就是要接替他的人,所以我在你洗澡的浴缸里放了砖头瓦块,这是第二件事情。可以看出来,韩昭侯不能说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他知道是有人陷害。但是他所作的这些事主要是在怎么样驾驭臣僚下功夫了,没有在最根本的富国强兵方面下功夫。反过来,我们从韩昭侯的作为也可以看出来,韩昭侯从申不害那里学到的主要是“术”,而不是“法”。孝公变法,重要的是法,强调要富农,强兵。而申不害变法重得是术。所以这两个变法,由于两个主持变法人的思想不同,变法的效果和采取的措施差别很大。这是我们讲的韩国变法不力,韩国不是没有人,韩国确实没有出来多少有名的军事家,韩国从立国到亡国,我们几乎不知道韩国有什么军事家,比赵国差多了。赵国一提到廉颇,那是非常有名能打的人。秦国有白起,王翦。韩国有什么能征惯战的,没有。但是韩国了不起的是,出了两个思想家。昭侯时期有个申不害,这个思想家重术。再一个,就是韩国即将亡国时候的韩非,我们前面讲过。可惜就是韩非生活的时代太晚了,已经是韩国灭亡的前期了。第一,不受重用,第二,也没有舞台了,时间,空间都没有了。所以每一次读史读到这里,我觉得申不害和韩非两个人换个个儿,韩昭侯时候如果是韩非的话,韩国可能早就强大起来了。韩非时候的韩国,已经积重难返,难以改变了。所以,韩国有两个重要的思想家,但最终还是亡国了,第一点,就是改革不力。

第二,环境恶劣。韩国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韩国从立国开始,处在一个什么地位呢?韩国的西面是强大的秦国,南面是强大的楚国,北面是强大的赵国,东面是魏国和强大的齐国,周围全是强国,没有一个发展空间,被几个大国挤在中间,非常难,这个生存空间很重要。所以,从昭襄王开始,秦国就定了个规则,叫远交近攻。首先要打,就是要打韩国,李斯主张首先灭的也是韩国。我们看韩国是怎么样被秦国一点一点削弱的。秦国削弱韩国,是从公元前294年开始的。到了公元前293年,秦国有一个大将,是战国时期四个著名的将领之一,秦国有两个,第一个就是白起。白起非常能打,杀人极多。秦国灭整个天下,杀了120多万人,白起一个人就杀了90多万,所以白起有个绰号,叫“人屠”。这个人在伊阙,也就是洛阳东南,和韩魏两国军队的联军打了一仗,一下子杀了24万,这是公元前293年。到公元前290年,韩国被迫把200多里的土地全部割给秦国。到了公元前263年,白起干脆把韩国太行山以南的地方也给占了。再往后到公元前262年,秦军又占了野王,就是今天河南的沁阳。这是个咽喉地带,韩国的土地很怪,这个国家的领土,有一部分是在山西南部,有一部分是在河南,另外河北还挂了个角。野王这个地方,是韩国山西的领土和河南领土连接的一个咽喉。野王这个地方一丢,韩国山西这一块的国土,和河南他的都城新郑就完全失去联系。这是一个郡,17座城,韩国没有办法,一被割断以后,整个山西这一块,17座城,只好献给秦国了,领土面积更小了。所以秦国是从公元前294年开始打击韩国,只用了40年,到公元前254年,连续打击,史书记载,韩国入朝,韩国的国君去朝拜秦国的国君,成了秦国的附属国。这还不算,秦王赢政即位以后,吕不韦执政期间,秦国的军队继续向东打,攻占了韩国的13座城,又攻占了魏国的一大块土地,在今天河南的濮阳,又建立了一个东郡。把北面赵国,燕国和南面的韩国,魏国割断了,南北合纵无法进行了。我们可以看出来,等到韩国快要灭亡的时候,它的土地,山西的国土全部丢光,河北的国土全部丢光,只剩下今天河南的南阳和新郑,这样一个狭小的地带。所以,秦军把南阳一占,它就无法抵抗。第二年从南阳打到新郑,仗基本上没怎么打,就亡了。所以韩国的生存环境太恶劣了。这个韩国的灭亡带来了致命的影响。

第三个,就是外交乏术。韩国在战国时期,是弱国,小国,周围都是强大的国家,最好的办法是自强,通过改革自强。如果自强不行,就只剩下一条路,就是在外交的夹缝中求生存。韩国外交的重点,应该是联合山东六国,去对付秦国。恰恰是在这一点上,韩国做不成,韩国无法和山东六国联合起来,在侍奉秦国和抵抗秦国中间摇摆不定,不知道该做什么。它想去抗秦,其他国家不和它联合。它侍奉秦国,等于是帮助秦国灭六国,加速了自己的灭亡。我们看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发生在韩昭侯死后,他的儿子宣惠王时期,这一仗叫岸门之战。这一仗引发的原因,就是秦国攻占了脩鱼,就是今天河南的原阳,郑州北面,而且把韩国的将领俘虏了。韩国就急了,它的国相就告诉他,说盟国都不可靠,我们应该赶快派人去跟秦国求和,送给秦国一个著名的城市,跟秦国联合,去打楚国。我们丢一座城,可以得到两个好处,第一,给秦国一座城,然后跟秦国去打楚国,秦国肯定不打咱们了,免了我们自己的兵灾。第二,联合秦国打楚国,还能得到实惠。所以宣惠王就派使者到秦国去,准备和秦国联合起来攻打楚国。这件事让楚王知道了,就非常担心,就赶快召集谋士来商议,最后他手下的谋士出了一个建议,说咱们在外面要大张旗鼓地宣扬,我们要去援助韩国打秦国,再派人带很多礼物去见韩王,告诉韩王,楚国全力以赴做韩国的后盾,只管放心和秦国打。这话传到韩宣惠王耳朵里,宣惠王就信了,就觉得联营楚国对付秦国,是他真心想做的事情,觉得这是个机会。他就要求停止和秦国的议和,但是宣惠王手下一个相国就说,这个事不行,凭借实力打韩国的是秦国,虚张声势来救韩国的是楚国,你没想想楚国是怎么来救韩国的,是传出来韩国要和秦国联手攻打楚国的消息以后,楚王才摆出姿态来,要帮助咱们,这都是虚张声势,决不能信。要是信了楚国,不和秦国讲和,最后咱们和秦国一打,楚国一兵一卒都不会来,就上了楚国的大当。但是韩宣惠王,从内心来讲,真是觉得秦国是心腹大患,最后还是接受了楚国的建议,不再跟秦国议和,然后就摆出架势要和秦国打。这样一来,宣惠王十九年,秦韩两国军队在岸门打了一仗,这一仗打得激烈的时候,韩宣惠王不断催促楚国,楚国是一兵一卒都没有来,把宣惠王给狠狠地忽悠了一下。这一下把韩国坑苦了,打了个大败仗,最后没有办法,把自己的太子派到秦国做人质求和。这个战例,我们可以看出几点。第一,韩国确实想联合楚国去对付秦国,这是它最重要的一个外交方针。行得通吗?行不通,因为六国之间互相矛盾很深,楚国是想借韩国跟秦国两国交兵,双方都削弱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想真正援助韩国,所以它合纵合不起来。它最后被秦国打得没有办法,成为秦国一个附属国,苟且偷安,能延长一年算一年。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韩国的灭亡,就是历史的必然了。公元前231年,秦王赢政首先把南阳拿下,第二年,就把韩国的都城拿下了,韩国就灭了。所以,韩国的灭亡是三个原因造成的,互为因果,互相都有影响,最终导致了韩国的亡国。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秦王赢政灭掉的国家,也就正式拉开了秦王赢政统一天下的序幕。在灭韩以后,秦王赢政的剑锋又会指向哪个国家呢?请大家继续关注,谢谢。

16:赵武灵王

[画外音]上一集讲到,韩国因为又弱又小,成为第一个被秦王赢政灭掉的国家。之后,秦王赢政又把统一之剑对准了赵国。因为赵国是秦国的近邻,所以实行远交近攻的秦国把赵国看成向中原扩张的最大障碍。为了说明秦王赢政消灭赵国的深层次原因,我们不得不把视线投向赵国的历史当中。在秦王赢政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时期,赵国实力非常强大。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当时曾经雄心勃勃地想把秦国灭掉。后来由于赵武灵王,以及其后的三位赵国国君犯了一系列错误,给赵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最终才给了秦王赢政统一六国的机会。可以说赵国之亡,四位赵国国君难辞其咎。今天就让我们把焦点对准这四位国君之一——赵武灵王。

上一集我们讲到韩国的灭亡,韩国是第一个被秦王赢政灭掉的国家。韩国灭亡以后,秦王赢政第二个指向就是赵国。赵国对秦国来说是个强有力的对手。赵国曾经在一位国君的领导下想灭掉秦国,这个国君就是赵武灵王。赵武灵王是赵国发展史上,非常有贡献的一位国君。他的贡献主要是四个字—胡服骑射。胡服就是改穿胡服,骑射就是招募骑兵。胡服骑射一共推行了两次,赵武灵王十九年首次进行,赵武灵王二十四年深化进行,这是一次非常深刻的变革,也可以说是赵国的商鞅变法,也是赵国强大的一个开始。但是推行胡服骑射非常困难,赵国的周围有很多少数民族,就是游牧民族。他们穿的服装跟赵国人不一样。赵国是从晋国分裂出来的,所以赵国的服装和中原诸侯的服装是一样的。现在要胡服就是让赵国的君臣把中原诸侯的服装去掉,换上胡人的服装,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服装历来都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中间文化改革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再一个,这种改革遭到了王公大臣的坚决反对,反对的根本理由就是认为夷狄文化不可取,我们现在把先进的中原文化换成夷狄文化不可取。所以赵武灵王在胡服骑射,特别是胡服这个问题中间下了很大功夫。他作了两件事,第一,争取重臣的支持,第二,争取公族的支持。重臣之中最重要的一个臣子,叫做肥义。这个人是辅佐赵武灵王的父亲和赵武灵王的两朝元老,他首先找肥义来谈,讲明自己胡服骑射的目的。肥义非常理解赵武灵王,很支持他,而且肥义给他讲了一句非常深刻的话,“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能干大事业的人,是不跟一般人去商量讨论的。根据是什么呢?肥义又说了两句话,他认为在人之中,有智者和愚者,就是聪明人和笨人之分。“愚者闇成事,智者睹未形”,愚蠢的人,事情来了都看不见;聪明的人,事情还没有成形,就看出萌芽了。有了重臣肥义的支持,赵武灵王心里比较有底,但是他还要找公族中间找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他的叔叔,公子成。公子成是在上层非常有号召力,影响力的一个人。他先派一个大臣去做工作,他叔叔拒绝。然后赵武灵王亲自找他做工作,非常耐心的讲了四点。第一,从目的看,你说我们穿这个衣服为什么?是为了便于使用。只要便于使用,管他是胡人的衣服,还是华夏的衣服呢?不必非得穿本族的衣服,外族的衣服好,我们也可以穿,实用。再一个,礼仪,礼仪是为了方便做事,所以我们完全不必在服饰礼仪上过于拘泥,这是第一点。第二,从现实看,赵国的西边有秦国,另外西面和北面还被很多游牧民族包围,而且赵国和燕国,齐国交界。赵国还有一个大麻烦,赵国分为南北两个部分,中间有一个国中之国,叫做中山国,不是一个很大的国家,但是很强,史书记载叫千乘之国,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对他的威胁非常大,这就是他讲的第二点现实。第三,从历史看,赵国的列祖列宗就是在应对戎狄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所以我们现在不能够不正视我们西面和北面的这些游牧民族。第四,从国耻上看,赵国的国家之中,还有一个国中之国,这是赵国的耻辱。所以赵武灵王说,我胡服骑射的目的,就是想继承列祖列宗的遗志,富国强兵。讲到这里,特别是讲到继承赵国先祖的功业,打动了他的叔叔公子成,公子成表示理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