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节前一场大雪,让人们领略了冬季北美的气候变化,此时,美国人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呆在家里,不呆也不行。美国几乎人人都开车,大雪过后,道路非常湿滑,没有单位被要求扫除门前的积雪,也没有个人被动员扫雪的号召,所有的住户只是“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没有人也不会有人义务清扫道路上的积雪。政府的除雪能力十分有限,所以,一下雪,当地电视台就播放哪些单位放假,哪些道路关闭。基本上是所有中学、小学都放假,大学和机关上班时间推后或放假。在圣诞节前的那一场大雪过后一周时间,尕乐只上了一天半学。下雪就是他们的“休息令”,这在国内是不可思议的。
二是奥巴马胜选,也使今年美国圣诞节的气氛欢快了许多,似乎是压抑了很久的大部分美国民众终于可以开心了。所以,尽管美国金融危机严重,但节日的购物气氛和向亲朋好友致圣诞祝福的热情仍然高涨。大家见面聊天,对即将御任的布什总统谈到他后悔发动伊拉克战争都嗤之以鼻。我深切地感受到奥巴马当选是美国历史的一个转折,或者说是美国传统保守主义被大部分美国人排斥的开始,黑人和移民都从内心感到高兴。
因为圣诞节前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提前一周放假,所以,学校组织的活动一般都安排在圣诞节放假前,这样一来,节日庆祝活动就提前进行了。美国的家庭大约在一个月前就用彩灯装饰自家的门廊和栅栏,一到夜晚,煞是好看,这样提前来拜圣诞的学生和朋友也会感到节日气氛。我们应邀参加了一个老师组织的学生圣诞活动,活动是从晚上6点开始的。
第一步是大家在老师家一起吃饭,每一个人带一份圣诞礼物。
第二步去周围邻居家门前唱圣诞快乐歌,当然是学校老师的家。
第三步是开车去附近的老师家唱圣诞快乐歌。7辆车浩浩荡荡。
第四步,大约在9点钟到了一个老师家,他们宽敞的房子提供给学生举行圣诞礼物抽奖开奖活动,这也是最精彩的部分。有一个规矩我是第一次遇到,就是你拿到一个礼物,如果后面抽奖的人喜欢你已经拿到的礼物,他可以把你的拿走,把奖号给你,让你再重新拿一个礼物。所以,保护好你心爱的礼物就是一个困难的任务。尕乐拿到了她最喜欢的大礼物:一大罐子泡泡糖,紧紧抱在怀里,别人只好打消了换走她的礼物的念头。我抽到了一顶冬季毛线帽子,很多男生喜欢,我从一个眼睛紧紧盯着帽子的男生手里,给尕乐换了一个圣诞音乐盒,皆大欢喜。
圣诞感受美国人的节日活动(2)
圣诞节对美国人来说主要有两层意义:一是家人团聚,一是圣诞购物。家人团聚,一般情况下未婚的孩子会回到父母家,如果孩子结婚,父母会提前到孩子家,未婚的兄弟姐妹也会到时聚集在父母呆的地方。邀请我们去的这家美国人,就是这种情况,母亲从外地提前赶到她的家,准备过圣诞节,她的妹妹在圣诞前一天也赶到她家一起过圣诞。她有2个孩子,加上我和尕乐,圣诞前夜她们家有8个人。至于圣诞购物,则又是另一番热闹情形。
我们是下午6点到的她家,进屋后,我发现还有4个人在客厅里聊天。他们一般都会站在那里,手里拿一杯葡萄酒,我过去和他们一一打过招呼后,他们就和主人告别,准备离开。当时我在想他们不是她邀请的客人吗?这拨人刚走,又有一拨人敲门,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晚上8点半钟。原来,和中国的春节一样,圣诞节前夜,在晚饭前后,你的好朋友和邻居都会到你家为你送来祝福,惟独不同的地方是他们会在进门前或出门前唱一首“祝圣诞快乐”的歌(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歌曲清脆的节奏和宏亮的声音使人们倍感振奋。
圣诞之夜的大餐就是在这种不断被打断并不断有新的客人参加进来的气氛中进行。有一阵子,客厅里起码站着十五六个人,人们的衣着显然不同平常,特别是女士们的穿戴打扮十分鲜艳,美国人是最会赞美别人的,他们不会夸张,却十分机敏,让你感到与众不同。他们的微笑和举止十分坦诚,说话时目光不会左顾右盼,而是十分认真倾听的样子,迎面或擦肩而过时,他们总是会微笑相送。当然,告别时,美国人会拥抱、亲吻,十分自然,没有一点忸忸怩怩或矫揉造作。
圣诞晚餐后,我们和主人一家玩一种我称之为“美国麻将”的棋,就是摸牌和出牌与中国麻将类似,只是形式是数字,不是条、筒、饼、万,计算结局的方法也不一样,就是把你手里剩下的牌的数字记下来,和前面几盘里记下来的数字相加,得分少的为领先。大家玩得兴致极高,当别人出一张好牌时,其他人都会大声欢呼。尕乐在最后一局时领先,比第二名只少1分,这时,只要第二名先出完,尕乐手里剩下的牌哪怕只有1分,都会降为第二名,聪明的尕乐留在手里的最后一张牌的数字居然是零,所以,尽管她没有第一个出完牌,但由于数字是零,所以,依然保持住了第一名的位置。
我们一直玩到将近11点,才和他们告别,我担心我们不走也许会打扰人家的安排。美国人在圣诞之夜一般要熬到12点钟声响过,很多人家此时会开车出门,提前开始圣诞疯狂采购。因为,一些著名的大型超市会24小时营业,大降价规定从晚上12点以后开始,而特买或者派送的商品,很多情况下是“数量有限,先来先得”,这也就难怪美国人半夜12点去超市抢购了。一些知名商品专卖店虽然不是24小时营业,但在圣诞那一天会提前开门迎接顾客,特买和派送的商品也是“数量有限,先来先得”,不少人为了能够以超低价格拿到心爱的商品,圣诞之夜通宵排队。2008年美国圣诞节当天最引人注意的新闻,就是加州一个超市在凌晨提前开门时,开门的超市雇员被蜂拥而入的人群挤倒踩死。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一年一度的圣诞疯狂采购明显低于往年,即使这样,挤死人的消息还是给人们留下深刻影响。
圣诞感受美国人的节日活动(3)
我们在圣诞之夜的下午去一个购物中心,也想体会一把疯狂购物的热情,但是,显然来逛商店购物的人没有那么多,人们出手也十分仔细。商店里特别优惠的商品一般都不是日常用品,而是耐用消费品,日常用品打折还是有限的。我们没有买什么东西,只是随便吃了一点快餐,然后去看了一场电影。美国的电影分级,影剧院也分级。好的电影院票价是5~10美元,一般的电影院或者地点偏远的,票价是~美元。*是儿童不许入内的,如果发现将被罚款。在电影院入口处,一般都有卖爆米花和饮料的地方,它们的价格是电影票的几倍,而美国人看电影一般都要来点爆米花什么的。
美国圣诞疯狂购物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美国人的购买力的确强,这恐怕缘于美国的钱值钱吧。美国人用世界货币发行权使美元拥有强大的购买力,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产品在进入美国市场后,其价格真的是太便宜了,除了生产国的资源和劳动力价值低的原因外,美国政府使用货币手段使美国的劳动力价值“物超所值”,它的好处是美国人挣得钱多而且值钱,坏处是美国人“少劳多得”,这样一来,时间长了,美国人由“少劳多得”变成越来越想“不劳而得”,结果就是“次贷危机”,说穿了,就是美国人创造物质财富的价值量远远低于货币发行量。
第二个原因是美国人生活方式属于“周期蜗居”。就是他们一般要把自己的家修造得非常好,除了必须出门外,大部分时间“蜗居”在家,出门的事情都是“以车代步”。在整个圣诞期间,大街上很少有人,但到了晚上,家家都亮着灯,也就是说每幢房子里都有人,他们几乎真的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种生活方式要求“蜗居”在家的人购买大量食物和消费品储存起来,所以,看到美国人从超市出来,推着一辆堆满货物的大号购物车,你不要奇怪,这太正常了!美国家庭的冰箱都是特大号的,而且功能齐全,甚至包括冰激凌专用口。
因此,圣诞疯狂购物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圣诞节过后不久就是新年,能放假的单位都放假了,不能放假的单位也开始轮休或者实际上缩短工作时间。年终奖金也基本上发过了,人们准备过北美冬季最寒冷也是假期最多的季节了,去商店把准备“蜗居”的东西买回来,安心在家看电视、睡懒觉、吃大餐。
我们基本上也处在“蜗居”状态,好在中国人喜欢热闹,所以,圣诞节的白天,一个中国朋友就请我们去她们家,随后的几天,一直到新年之夜,几乎天天都有中国朋友招呼在一起,吃饭、聊天、打牌。最热闹的一次还是俄勒冈大学华人教授组织的一次聚会,大约有20个家庭参加,每个家庭都带来自己在家做好的拿手好菜,地点是俄勒冈大学法学院的礼堂。
当然,这次聚会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足足有40个以上的孩子,也就是说一般家庭都要两个以上的孩子。我和一位有4个孩子的父母亲聊天,看着他们欢乐、年轻、幸福的脸庞,我一方面为中国人的勤劳勇敢而自豪,一方面也为这些亚洲脸庞的美国孩子担忧。假如有一天中美发生冲突,我们可能要尴尬面对曾经的老乡。
我们不仅为美国输出了大量高智慧人才,同时,这些人也为美国生产了大量高素质儿童,而非法移民还为美国提供了大量低成本劳动力,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物质产品和购买力。因此,美国科技发达和竞争力强,与上述两类人进入美国生活和工作有直接的关系。然而,最近,这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首先是脑力劳动阶层的收入与体力劳动阶层的收入差距在缩小,其次是中国国内人民生活质量在快速提高,最重要的是中国的未来展现出越来越吸引人的一面,而在美国生活,实质上的不自由和事实上的被歧视,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感受到。
圣诞期间,我的朋友带着我们加入了美国疯狂购物和新年狂欢,其实和我们国内平常组织的活动没有太大区别,电视和媒体报道的那种场面我们没有看到,给我的感觉是“词语想象”,就是把一些西方的东西翻译成中文以后,我们会得到一种远远偏离事实的印象。倒是我们明显地感受到我们的购买力超出美国人的想象,他们花钱时的小心翼翼,特别是为别人花钱时的万般无奈,真让我们好面子的中国人怀念家乡的亲朋好友。当然,这可能与文化有关系,但你要永远记住:*这个西方学者对资本家的描述是千真万确的。我看过一则留美学生写的博客,她说:她到美国后,曾经有三次受到高大威猛、脉脉含情的美国男人邀请共进晚餐,每每相谈甚欢,但结账,三个男人都是把自己那一半钱快速地拿出来,还温柔地加上一句“小费我付”。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次,她和一位姐妹到一家餐馆就餐,服务生是一个中国小伙子,看她俩是中国人,十分高兴,说话投机,一会小伙子下班走了。她们吃完饭结帐时,服务生告诉她,刚才下班的中国人已经替她们付账了。这位博主说:看看!这就是中国爷们儿。
美式教育好比马拉松(1)
考不考试和如何考试只是个手段,通过这个手段把即将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分流、分层、分级,这就好比开始一个马拉松长跑。
中国的教育制度总是成为人们批评的对象,特别是升学考试体制,因为涉及每一个家庭而几乎被所有的人诟病。我作为一个经历“*”时期小学和初中教育,又经历了改革开放后1978年高考和本科学习,一直到后来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教育,直至博士后和出国留学访问,可以说我身上集中体现了近40年中国教育走过的路。在美国的访问学习生活,特别是我女儿就读美国尤金市最好的小学“爱迪生学校”,使我对中美两国的教育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尽管这些认识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体性”特征,但对正确理解中国教育制度的特点和发展,促进教育体制改革肯定是有意义的。
中美教育的历史特点不同
什么叫文明的积淀?来美国后,你才会感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和博大精深,当然,也有一些人羡慕西方“高等”文明而讨厌中国乡土文化,一般情况下,这些人都是没有到过美国或者来美国旅游过的人。在美国真正像普通人一样生活过的中国人都会深切地观察和体会到中国悠久文明传承的历史在每个人身上留下的烙印。被打上这个烙印的每一个人都是不自觉地,它不取决于你愿不愿意,只要你的母语是汉语就会带有这种中国式教育的烙印。
在中国历史上,人的教育和知识的教育是分开的。你会发现“大字不识几个的人,照样可以成功”,这种例子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恐怕不是少数,因为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就已经从父母和前辈们那里学习过了,熟读圣贤著作当然最好,但舞文弄墨却是文人专业的事务,所以,中国教育历史的特点之一是“长训幼”,父母以传统“为人处世”的民间哲学培养下一代人的“德性”与“能力”,人们普遍认同“成其德才能成其人”。所以,中国的家庭承担了更多的教育下一代的任务和内容,这与中国封建社会发达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发达的伦理哲学正好相互对应,从“三纲五常”到“以身作则”,都已经形成观念化的社会意识被人们接受,今天,表面上看这种教育的内容已经不存在了,但它们抽象的精神内涵依然存在并指导着中国人的家庭教育。
这在美国是不可能存在和发生的事情,美国的历史和西方文明的教化方式都没有此类传统,他们当然也有家庭教育,但父母不是训导孩子如何做人和做事,而是让他们在一个自主自立的环境中成长,父母只是孩子的义务抚养人,他们更多的是建议孩子们该如何去做,但不会强迫他们去做,甚至代替他们去做。比如中国人常常举的一个例子,就是美国的父母看到孩子摔到,不会马上过去扶起,而是让孩子自己从地上爬起来,中国的父母会赶紧过去扶他起来,甚至会责备一个根本不相关的事物,以此证明美国的父母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心。其实,这完全是一种文化现象的写照,就像在美国生完孩子,护士给你送来的第一餐就有冰激凌一样,在中国的生育文化里是绝对不会让刚生完孩子的母亲吃冰激凌的。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和责任心,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决定因素还是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美式教育好比马拉松(2)
西方学院式的知识教育的历史显然比中国久远,即使是教会组织的学校客观上也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发展,这种教育历史的作用就是使西方人认为,学习知识是让你生活更接近文明,更加理解和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美国的教育完全继承了西方的传统,并且认为美国的义务教育就是把你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美国人,从思想到精神都与美国奉行和倡导的自由*意识相符合。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说是从小抓起,日积月累,深入人心,反观我们教条式的形式化的思想教育,真应该向美国义务教育学习。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教育历史中最早的传统和最正当的教育内容。
以家庭教育为主的中国传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