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幽梦影文言文翻译 > 第4部分(第3页)

第4部分(第3页)

他们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闲趣。在简单的场景下,构建了一幅有趣的画面:室内人专心作哈画,室外人隔窗静观,看到妙处自会浮想联翩。看来生活中处处是美好的事物,就看有没有去发现了。

'8'八

少年读书

【原文】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原评】

黄交三曰:真能知读书痛痒者也。

张竹坡曰:吾叔此论,直置身广寒宫里,下视大千世界,皆清光似水矣。

毕右万曰:吾以为学道亦有浅深之别。

【译文】

少年时读书,就像从缝隙中看天上的明月一样;中年时读书,就像在庭院中观赏月亮一样;老年时读书,就像站在高台之上观看明月一样。这都是从他们生活阅历的多少,来看他们获得知识的多少的。

【评析】

人生就是一部大书,在不同的阶段,就会有不一样的内涵。同样人生的各个阶段对于书本知识的诠释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小学的时候看一本书和在初中时看一本书的结果肯定是不同的。这就说明人生阅历的深浅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把所有的事情看作的非常幼稚,当我们觉得自己渐渐长大时,就会感觉当初的思想是多么可笑,可是处在那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心态都是一样的。于是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事物的理解、感受是迥然有别的。同样书本中的知识也可以提高人生的阅历和知识积累。

读书就是不断提高人的修养和人生阅历的一个方面,读书可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储备知识,为日后作准备。

本段文字就从“隙中窥月”、“庭中望月”、“台上玩月”形象说明了读书的三种境界。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读书的境界将会愈来愈高。少年时,阅历浅,领悟能力低,读书多就看表面意思,而不懂深解,就像从缝隙中看月亮;中年时,生活阅历相对加深,读书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像在庭院中望月,看问题全面,也更加深刻;老年人,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看问题见解独特,读书不仅能解字外寓意,甚至对书本的理解超乎作者的寓意,如月台观月,所看指出深入浅出。

这则文字是指人生经历,更多则来自书本,书海无涯,包罗甚广,从这里面我们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于是博览群书也是获取比人生阅历更丰富知识的有效途径。

吾欲致书雨师

【原文】

吾欲致书雨师:春雨宜始于上元节后 ;(观灯已毕),至清明十日前之内(雨止桃开),及谷雨节中;夏雨宜于每月上弦之前,及下弦之后(免碍于月);秋雨宜于孟秋、季秋之上、下二旬(八月为玩月胜境);至若三冬,正可不必雨也。

【原评】

孔东塘曰:君若果有此牍,吾愿作致书邮也。

余生生曰:使天而雨粟,虽自元旦雨至除夕,亦未为不可。

张竹坡曰:此书独不可致于巫山雨师。

【译文】

我想写信给雨师:春天的雨最好在上元节后才开始下(那时观花灯已结束了),一直到清明前十天之内(雨停桃花开),还有到谷雨这天,夏雨适合在每月的初七、初八之前,二十二或二十三之后(以免妨碍赏月),秋雨最好在孟秋、季秋的上旬或下旬下(八月是赏月的最佳时节)至于到了数九严寒的隆冬,那就不需要下雨了。

【评析】

花好月圆是人间美景,是人们都期望看到的事物。然花开有时,这种美好的景致常常被落雨所破坏,这对嗜好赏花玩月的人来说,确实大煞风景,而这段文字就是作者围绕这一事件而写的。作者在文中写出了什么时间适合下雨,什么时间不适合下雨,有利于观花赏月。但是作者却不曾想到庄稼如果没有雨水怎么生长,观花、赏月择时,难道庄稼生长不择时吗?

作者的这种思想显然是闲适者的思想,和农名有着很大的隔阂。他是以自己的意志为出发点的,根本没有想到农民的生存不是靠赏花观月就可以得来的。

好在上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自然对人仍有不小的威慑力。田野干旱,百姓当然祈盼有“及时雨”而不去在乎花月。这就是自然界规律,是按时节来分配下雨量的,是不可改变的。

为浊富

【原文】

为浊富,不若为清贫;以忧生,不若以乐死。

【原评】

李圣许曰:顺理而生,虽忧不忧;逆理而死,虽乐不乐。

吴野人曰:我宁愿为浊富。

张竹坡曰:我愿太奢,欲为清富,焉能遂愿!

【译文】

做一个肮脏的富贵者,不如做一个清高的贫穷者;忧郁的活着,还不如快乐的死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