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迪这个球童可是不简单。1919年,埃迪年仅19岁,他一开始是在芝加哥白袜队(Chicago White Sox)当球童,这一年白袜队打进世界大赛。第二年,埃迪跳槽到了布鲁克林道奇队(Brooklyn Dodgers),结果这一年道奇队赢得了美国棒球联赛冠军。在一片欢呼庆祝声中,埃迪却感觉事情有些不对。他赶紧跳槽到纽约洋基队(New York Yankess),结果洋基队在1921年赢得了该队历史上的第一个冠军杯。埃迪仿佛预知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他决定在洋基队安定下来。埃迪后来在洋基队待了7年,洋基队有5年赢得了美国棒球联赛冠军。
或许有人会问,这个球童的故事跟投资有什么关系?
很简单,巴菲特从埃迪的经历中学到了最重要的一堂投资课:成功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和赢家在一起才能成为赢家。
1927年,由于洋基队进入世界大赛8强(当年棒球界传奇人物贝比鲁斯也在该队中),埃迪就分到了700美元的奖金,这笔钱大约相当于其他球童整整一年的收入,而埃迪只干了4天就拿到了,因为洋基队四连胜横扫对手。埃迪很清楚地知道:如何拎球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给谁拎球棒。他能为球场上最厉害的超级球星拎球棒,才是当球童赚大钱的关键。
巴菲特从埃迪身上学到了投资成功的秘诀,那就是要给美国最成功的超级明星公司“拎球棒”,与赢家在一起,才能让你大把赢钱。巴菲特如此总结他一生的选股成功之道:选择那些超级明星股,是我们走向真正投资成功的唯一机会。当球童,只要选对冠军球队,和超级球星们在一起,什么球也不用打,就等着跟冠军队员们一起分奖金吧。做投资,只要选对好公司的好股票,和超级明星股在一起,什么心也不用操,就等着公司业绩上涨、股价上涨赚大钱吧。
干得好,不如选得好。其实巴菲特学习到这个投资秘诀的过程太费事了。很多女孩子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句话,用在生活中未必正确。为了钱而结婚,大多数情况下是错误的选择。但用在股票投资上,却是很有道理的:干得好,不如选得好。如果我们选对了好公司的股票,我们什么也不用做,只要拿着股票就行了,就会得到好几倍甚至好几十倍的投资回报,这些股票给我们赚的钱,甚至会大大超过我们辛辛苦苦上班十几年赚的钱。
在股市赚钱容易,赔钱更容易。想当赢家,要与赢家在一起。想当股市赢家,就要与超级明星股在一起。那些股市输家,肯定是与绩差垃圾股在一起。可见,投资要赚钱,选股是关键。
要想投资业绩与众不同,你的选股就必须与众不同。要想投资业绩卓然出众,你的选股就必须卓然出众。我们选股的标准越高,我们的投资业绩才能越高,只有选择超级明星公司,才有可能找到超级明星股。
巴菲特持股3年以上的22只股票总共赚取了320亿美元,其中7只重仓股票仅投资42亿美元,却赚取了280亿美元,投资收益率近7倍。我称巴菲特的7只重仓股为“7个超级女生”,1个赚7倍,1个顶70个涨停板,它们绝对都是超级明星。
第三章 选股如选妻(8)
3。 数量不同
有人会说了:“7个,巴菲特一辈子才选了7个重仓股,我做了一年股票,就选了超过70只股票了。”有些老股民,几年下来,把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上市的1 500多只股票都来来回回买卖过好几遍了。巴菲特投资42亿美元,相当于人民币300亿元,只选了7只重仓股。有些股民朋友,只有七八万元钱,却选了七八十只股票。有些人,总想亲吻所有的女孩,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想放过。
巴菲特选股如选妻,他只选择那些一流业务、一流管理、一流业绩的超级明星股,如此高标准、严要求,能找到几只超级明星股啊?符合“三个一流”标准的超级明星公司实在太少了。是的,巴菲特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你会发现只有少数几家公司符合标准。”① 但巴菲特并不嫌少,这正是巴菲特选股的第三个与众不同之处:数量不同。
大多数人的想法是,选股的数量越多越好。我们的理论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我们认为,这样分散投资,可以分散投资风险。很多人都是买很多股票,每只股票都只买一点,把很少的鸡蛋放在很多篮子里,持有几十只甚至几百只股票。巴菲特的想法却是,选股的数量越少越好,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看好这个篮子,这样反而更能降低投资风险。他极力反对分散投资,主张集中投资:
“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投资应该像马克·吐温建议的那样,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地看好这个篮子。
我们的投资仅集中在少数几家杰出的公司身上。我们是集中投资者。②
大部分人选了很多鸡蛋,放在很多篮子里,但大部分都是臭鸡蛋。巴菲特只选了很少的鸡蛋,只放一个篮子里,尽管数量很少,却个个都是“金蛋”。选股不在多,而在于精。我们大家常说“精选”。精选,就意味着少选,精在于少,而不在于多。巴菲特告诉我们:选择越少,反而越好。
为什么巴菲特认为选择越少越好?这几乎完全违背了我们的生活常识。常识未必是对的。选择越少越好的两大理由是:第一,选择越少,反而决策越好;第二,选择越少,反而效果越好。
因此巴菲特认为,在选股时,我们态度要非常慎重,标准非常严格,把选择的数量限制在少数股票上,这样反而更容易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更容易取得较好的投资业绩。
我们首先来看巴菲特认为选择越少越好的第一个理由:选择越少,决策越好。可供选择的越多越好,不错,但多到一定程度,反而不好。大家去买衣服的时候,可能会发现,如果同一类衣服的款式太多,品牌太多,我们可选择的太多,反而会使我们眼花缭乱,这个也好,那个也好,反而难以选择。我自己深有感触,我为了上电视节目时的形象更好,我就想挑一条最适合上镜的领带,结果跑到商场,那些卖领带的地方都是一下几十条领带摆在那里,花花绿绿的,什么样式的都有,看了觉得这个好,那个也好,最后看得眼也花了,心也乱了,决定干脆什么都不买,还用原来那条旧的。我相信很多购物的人都有这种经验,选择越多,反而越不知道如何选择,最后干脆不做选择,或者胡乱选一个。
科学实验同样表明,选择太多,反而不好。一个实验是在加州斯坦福大学附近的一个超市进行的,这家超市食品种类繁多得十分出名。工作人员在超市里设置了两个果酱食品摊,一个有6种口味,另一个有24种口味。结果显示:口味多的摊位吸引的顾客确实比较多,但试吃的人多,买的人却不多,只有3%试吃的人购买了果酱。但是只有6种口味的摊位吸引的人尽管少,但试吃的人中30%都至少买了一瓶果酱。这个实验表明,可选择的口味太多,消费者会难以选择,干脆不选择。可选择的口味较少,消费者反而容易做出选择。可见,选择并非越多越好,反而是越少越好。 。。
第三章 选股如选妻(9)
巴菲特不是说选股如选妻嘛,选择婚姻对象时,可选择的太多,同样不好。为什么现在社会那么多大龄青年没有结婚,很多还是学历很高、工资薪水很高、职位很高的“三高”白领青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可选择的太多了,挑花眼了,却反而选择不出来了。相反,他们的父母那一代人,婚姻不自主,恋爱不自由,选择很少,反而容易做出决定,结婚的比率反而很高。正如巴菲特所说:“如果你有40个老婆,最后你会发现你对任何一个都不了解。就像古代的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却找不到一个真爱。”
我们要想更好地做出选股决策,首先要主动把选股数量限制在少数股票上。要想限制选股数量,就要高标准,严要求。很多人在选股时,没有严格的标准,听别人的建议,这也选,那也选,结果选择是多了,却不知应该重点选哪一个,后来胡乱选了一大堆股票。这些股票里面很少有好股票,偶尔有一个吧,由于自己根本不了解,涨一点就卖了,结果股票数量很多,挣钱却不多。你只在几个符合严格标准的人中进行选择,反而容易找到真爱。你只在几个符合严格标准的股票中进行选择,反而容易找到超级明星股。选择标准越严格,可供选择的股票越少,选股决策反而更容易。选个股票,至于这么严格、这么挑剔吗?我们来看看巴菲特选股是何等的挑剔。
1977~2004年这27年间,巴菲特研究分析了美国上市的1万多只股票,却只选了22只股票,1年多才选1只股票,而其中重仓股仅有7只,4年左右才选出1只重仓股。巴菲特按照严格标准选出这7只股票,做出投资决策反而很容易,其中包括可口可乐、吉列、华盛顿邮报,这些公司连中国人都非常熟悉,是众所周知的好公司。
在中国也是如此,中国股市有几十家白酒上市公司,如果根据最严格的标准,很容易就可以选出来最优秀的两家是茅台和五粮液,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很容易地选择出来这两家好公司。一说买茅台和五粮液的股票,谁都知道是好公司的好股票,敢拿。选股标准越高、越严,选股的数量越少,选股的决策反而越容易。那么按这样严格标准只选少数几只股票的业绩如何呢?茅台的股价过去4年上涨了20倍,五粮液的股价上涨了10倍,足以让你远远战胜大盘。
这正是巴菲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