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滇文化图片 > 第31部分(第1页)

第31部分(第1页)

长刀,背着一个挎包。妇女喜欢穿黑色短上衣,枣红色自织羊毛花围裙,戴黑红色藤制腰箍和腿箍,佩戴各种银饰物,并习惯裹护腿。景颇族人崇信万物有灵,认为自然界中万物的鬼灵都能影响到人。所以他们供奉鬼,并将鬼分为三类:天鬼、地鬼、家鬼。其中,天上以太阳鬼为为最大;地上以地鬼为最大;家鬼以“木代鬼”为最大。人们在插种、收割、婚丧、械斗时,均请巫师来祭鬼。巫师除了祭鬼外,还给人看病,并熟悉本民族的创世纪、史诗、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

一、景颇族的礼仪与禁忌

景颇族十分好客,在日常生活中,你只来走进任何一家,都可坐下来吃饭而不必付任何报酬,主人还会用比较好的饭菜来招待你。当然,如果真的去了景颇族地区,首先要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骑马去景颇族山寨,在寨门外便要下马步行,这样是向景颇人表示友好。见面时,一定不能去摸他们的头,也不能从后面拍肩膀,因为这样会被认为是欺负人。

进了景颇族人家后,要在主人指定的地方落座,不要久站不坐,也不能东张西望,更不能在房子里四处乱闯,而且主人家的卧室是绝对不能进入的。客人就坐后,不能跷着二郎腿,不能托着下巴,因为景颇族人认为托着下巴坐是表示哀悼,在屋子里也不能吹口哨。嚼烟丝和饮酒是景颇族尊重客人的方式,如果客人不抽烟、喝酒,要很有礼貌地谢绝。主人递来的烟酒,客人必须用双手去接,相互敬酒时不能接过酒直接就喝,而要先给对方的酒筒里倒一点再喝,这样是表达互相尊重的意思。

景颇族喜欢从山上采些树叶当碗碟,吃饭时千万不能倒着拿叶子,否则将惹恼主人。在景颇族人家吃饭,不能随便敲响碗筷,喝水不能发出响声。客人来了之后,主人一般都要杀鸡招待,但客人不能去夹鸡头和鸡脚吃。因为在景颇族的习俗中,鸡头是敬给老人或年长者吃的,鸡脚是给小孩的。但是,主人为了表示尊敬客人,常把鸡头夹给客人,这时客人要有礼貌地把鸡头转夹给在座的老人或年长者。

景颇族忌吃狗肉,因为他们认为谷子是狗从天上带来的,所以每年在吃新米时先要给狗尝尝,并一直忌吃、忌买狗肉。在景颇族山寨,放枪放炮不能放三响,因为放三响是用来报丧的。景颇族男人的长刀、火药枪、挎包和衣物,忌讳妇女触摸或从上面跨过。参加“目瑙纵歌”时,不能跑到领舞人的前面去跳,而要跟在大队伍后面。在村寨里,不要触摸景颇族的鬼门、鬼桩。

景颇族走亲串戚时都要提一只篮子,里面装好水酒、熟鸡蛋、糯米饭团,当地人称之为“送礼篮”。主人接过礼篮后,要向客人敬酒,然后清点礼物,再把篮子还给客人,表示礼物已经如数收到。他们的婚礼极富民族特色,如果想参加景颇族的婚礼,就要像当地景颇族人一样带一些礼物送给主人,以示祝贺。

二、颇具特色的景颇族婚俗

景颇族青年婚前社交自由,当两人深深相爱后,男方要把这件事告诉自己的父母。父母认可这门亲事后,便请“勒脚”(男媒人)去女方家议婚。当“勒脚”带着礼物格司(花纹布)去女方家后,如果女方家不退回这块布,就说明他们同意了这门婚事。如果送了礼物,女方家却没有回赠男方宽约一巴掌、做礼节用的长刀,男方家并不能很快娶走姑娘。他们只能再添加彩礼,直到得到长刀才可以和姑娘举行婚礼。 。 想看书来

第十九章 景颇族文化(2)

到了结婚的日期,女方会请媒人、舅父和亲朋好友准备为新娘送亲,新郎则一早就来迎接新娘。新郎和新娘快到村寨时,新郎对着天上鸣几枪,通知自己的家人和亲戚。听到枪声后,家里人会马上派出两位能说会道的老妇人,带着酒到寨边迎亲。新娘饮过酒后,先被领到媒人家休息,其他人则向新娘的亲友敬四次酒。当第四次敬酒时,新娘会拿出两个篮子,其中一个装着一套衣服、两个矛头、两把刀;另一只里面放着两竹筒水酒和米酒。新娘把一竹筒酒请人送到新郎家,分给客人饮用;另一竹筒酒则分给在场的人喝。

新娘换上新衣裳后,挎着准备送给新郎的长刀,由媒人执矛开路。媒人还背着一个花篮,里面放着长刀、矛各两把,以及姜和五谷。在这里,长刀表示耕种;矛代表打猎;姜用作避邪;五谷寓义丰收。另外还有两位妇女陪在新娘左右,这些人一直来到新郎家门前。新郎家门前的空地上围着一个长方形的竹圈,扎着两道竹篾拱门,第一道门朝向大路,第二道门朝向新郎家,地上铺着双数竹篱笆,上面摆着两盘草烟。

新娘进院子时要举行过草桥仪式,表示驱除新娘身上的邪气。吉时到了,主持人要抓一只鸡,快速把鸡脖子砍下来,再立即把鸡放下,这时鸡还未死,看它往何方飞。如果鸡飞向新郎家,就意味着新娘会给婆家带来兴旺。然后,主持人把鸡血滴在草桥上,新郎牵着新娘从草桥上走过,向家里走去。新娘走过草桥后,就算是新郎家的人了。新娘在家门口拜见自己的婆婆,婆婆取下自己脖子上的项链给新娘戴上,表示儿媳以后要开始管理这个家了。接着,牵着新娘进屋,村寨子里的长辈们在屋子里要举行庄严、隆重的迎新娘仪式,对新娘致以祝福。这些过程完成后,新娘进入洞房,村子里的姑娘和小伙子聚集到新郎新娘身边,向他们表示祝贺,并讨要喜糖吃。

新郎、新娘休息一会儿后,就来到祭祖宗的屋子,这里摆着各种祭品,还聚集着参加婚礼的宾客。此时歌手出来祝福新郎和新娘,男女歌手先唱《贺新娘》:“新娘呵!请接受我们美好的祝福!小苗终要长成大树,嫩果一定会成熟,你的姑娘时代已结束,你的爱人!你要把他刻在心灵深处,爱他吧!他是你最忠诚的卫护,爱他吧!……祝你永远幸福!”祝贺完新娘之后,歌手接着唱《致新郎》歌:“新郎呵!请接受我们美好的祝福!老虎有了栖身的林,太阳有自己的归宿,你的小伙子时代已经结束。你要把妻子的歌声,永远装在你的心窝。爱她吧!她是你的智慧和幸福,爱她吧!……祝你永远幸福!”歌手一个个轮流着演唱,赞扬新郎和新娘。这天晚上,亲朋好友和全寨的乡亲都要来喝酒、吃宴席。宴席结束后,大家又开始唱歌跳舞,一直欢娱到深夜。

除上述婚姻形式外,还有一种婚姻情况,就是景颇族男女感情很深,但是双方或一方的父母不同意这门婚事,这对情侣只好在婚前发生性关系,致使女方怀孕或生下孩子,从而达到正式结婚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男方只要给岳父岳母送有限的彩礼,然后再宴请亲戚朋友就可以了,其余的婚礼程序和仪式都可免去。

三、喝酒的礼节

景颇族男女老少都喜欢喝酒,关于他们喝酒还有一个民间故事。相传:景颇族有位妇女叫木吉锐纯,她和自己的儿子阿崩娃分别居住在恩梅开江的两岸。由于江水阻隔,阿崩娃每天要绕很远的路赶来见母亲,并吃母亲的奶。一天,他请母亲为他想一个戒奶的办法,于是木吉锐纯给了他一桶水酒,让他以后用水酒当奶喝。这种水酒甜中有辣、回味绵长,阿崩娃喝了之后就戒掉了奶。后来,这种水酒世代相传,景颇族人慢慢养成了爱喝酒的习惯。

第十九章 景颇族文化(3)

景颇族人外出时,筒帕里都放着一个用竹子刻制而成的酒筒。在路上熟人相见,不相互递烟,而是相互递盛着酒的酒筒。到景颇族人家做客时,主人先拿出来给客人喝的不是茶水,而是酒。接过酒还不能直接就喝,要先倒回一些到酒筒里,然后再喝,这样表示对主人的尊敬,主人会特别高兴。

如果景颇族人家里来的客人多,主人就不亲自挨个敬酒,而是把酒筒交给年纪大点的客人,意思是要这个人代表他的心意,给大家一一敬酒。这人接过酒筒后,需根据客人的多少和酒筒里酒的多少,给包括主人在内的每个人倒酒,但必须在酒筒里留一点酒做“酒种”,这样表示竹筒里的酒永远喝不完。大家都倒好酒后,主人自己先喝一口,其他人才可以喝。而且在喝酒时应该使用筒盖,不能直接用酒筒喝。很多人共喝一筒酒时,要先让给老人喝。每个人喝一口后,要用手揩一下自己喝过的地方,再传给别人。

四、景颇族服饰

美丽的景颇族少女

景颇族男子一般穿黑色的圆领对襟衣,这种衣服袖子短衣面窄,下襟也较短,不及腰部。他们下身穿短而肥大、裤脚边有绣花的筒裤。壮年和老年人一般使用黑布包头,青年男子大多喜欢用白布包头,白布的一端绣着花纹,包头布下还坠着一些红须。

景颇族男子还有穿耳的习俗,一些未婚男子喜欢把情人送的耳环、项圈、手镯戴在身上,部分青年则喜欢在小腿弯处套一个黑色的藤圈。景颇族成年男子外出时习惯随身携带刀枪,而且弓不离手、“通帕”不离肩(连着背带的长方形背包)。景颇族男子由于经常身佩长刀,所以大多都有系着长刀的背带,老年男子的背带上常饰有虎豹的牙齿。

景颇族妇女一般上身穿黑色圆领对襟短衣,袖子细长,上衣的前后和肩上都钉着很多银泡泡和银片。手上戴一对或几对粗大的刻花银手镯,脖子上挂着六七个项圈,或一串银链子和银响铃,耳朵上戴着比手指还长的银耳筒。许多妇女还喜欢用藤篾编成藤圈,涂上红漆和黑漆,围在腰部。景颇族妇女大多都穿羊毛线织成的筒裙,筒裙多为黑底,少数是红底,裙子上用红、绿、黄、蓝、紫线织出绚丽的图案。景颇族筒裙图案取材广泛,素材来源于大自然和现实生活,图案可分为瓜果种子、草木花卉、飞禽走兽三大类,最常见的图案有老虎脚爪、竹桥花、猫脚印、南瓜藤、蝗虫牙齿、毛虫脚、生姜花等。

筒裙由三块布拼成,围在腰上的一面是黑线织的,一般不能倒过来围,其他两面都有花纹。筒裙一般呈长方形,长宽各5尺多,披在身上可以御寒,还可以当被子盖。景颇族姑娘通常喜欢在短衣下摆和筒裙衔接处系一条颜色艳丽的红腰带,年纪大一点的妇女则喜欢戴“护腿”。“护腿”是套在腿上作为御寒或装饰用的布套子,妇女们为了美观好看,还在布套子上绣满各种花纹。

五、景颇族勒绒

勒绒是景颇族的乐器之一,在筚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也是一种管身较长的气鸣乐器。它用竹管做成,由主管、送气管和吹嘴三部分组成。主管又称发音管,由两截竹管套接而成,管长1米左右,其正面开有4个孔,背面开有1个孔。正面的孔开在下截管上,孔距不等,背面的孔开在上截管上。送气管管长50厘米左右,绑在主管的顶端,且两端留有竹节,管上端近竹节处开有1个小孔,气流通过这个孔发音。送气管上端的竹节处插有一根3—6厘米长的细金竹管,那就是吹嘴。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九章 景颇族文化(4)

演奏勒绒的姿式很优美,一般都是把它的顶端扛在肩上,如果习惯使用左手,那么左手拇指按背后的泛音孔,食指、无名指按第一、第二孔,右手食指、无名指按第三、第四孔。如果习惯使用右手,演奏的手法则正好相反。演奏勒绒时,气息较难控制。它主要有弱吹、平吹、超吹三种方法,弱吹音色浑厚,平吹音色柔美,超吹音色明亮。勒绒的音域很宽,低音部分深沉柔和,高音部分明快,所以吹奏起来不仅声音很好听,而且富有表现力。欢乐时,吹出的声音十分优雅动听;吹奏悲伤的曲调时,则显得气氛很凄凉。演奏勒绒的要求比较严格,一般多在室内或平静的室外吹奏,如果风吹进了发音孔,就会影响它的音调。

因为勒绒适于独奏,所以景颇族的男青年常在恋爱时吹奏它。所奏乐曲大多为景颇族民歌曲调,常见的曲目有《情歌调》、《叙事歌调》、《山歌调》、《勒绒调》、《玩耍调》等。

六、风情万种的“目脑纵歌”

风情万种的“目脑纵歌”

“目脑纵歌”是景颇族的传统节日,其汉语意思是“大伙一起跳舞”,一般在农历的正月十五日举行,为期4—5天。关于这个节日的起源,流传着三种传说。一种传说是:鸟儿从太阳神那里学会了目脑舞,人类又从鸟儿那里学会了跳目脑舞。另一种传说是:景颇人的创世人宁贯瓦的父母对他说:“我俩死后,你要举行目脑丧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变成大地,你也才能变成人。”于是,宁贯瓦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太阳国学跳目脑。在太阳国里,人们推选孔雀为目脑舞的领舞人。孔雀不负众望,悉心教会每个来学跳舞的人。宁贯瓦学会跳舞后,就在人间组织了目脑舞会,并划定喜玛拉雅山脚为舞场。而且他还把目脑舞的动作刻在目脑柱上,规定领舞的人要戴上孔雀羽帽。此后,目脑就诞生了,并世代相传。最后一个传说是:在远古时期,景颇族族居住在一个很好的地方,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一天,一个吃人的魔王来到这里,他专吃小孩,并常常施法术呼风唤雨,淹没农田和村庄。这时,一个叫雷盼的景颇族男子,带领人们进行反抗,终于杀死了魔王。为此,人们欣喜若狂、纵情歌舞。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次除魔的胜利,每年都要举行歌舞活动,并把歌舞活动叫做“目脑”。

目脑纵歌要在大广场或草坪上举行,人们先在场子中央竖起4根色彩斑斓、高约20米、用栗木做成的目脑柱,柱子上绘着精美的图案(图案由4个三角形,以及蕨菜花纹等组成)。中间两根柱子之间交叉放着两把银光闪闪的长刀,象征着景颇族骁勇强悍、坚强刚毅的性格。目脑柱两侧有两块高8米的木板,上面绘着象征子孙昌盛吉祥的图案。目脑柱前还搭建有两个高台,据说从此可以望到喜玛拉雅山。高台周围立着一些木桩,桩上挂着八面大锣、大鼓和其他乐器。广场的四周用竹篱笆围起,目的是防止野鬼的侵入和牲畜的干扰。

到了目脑节,村村寨寨的景颇人都会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涌到目脑广场。典礼开始后,先放礼炮,然后笙管、锣、鼓等乐器齐鸣,景颇族和到场的其他民族同胞互赠鸡蛋、米酒等礼物,并向来宾敬献紫糯米粑粑。舞蹈开始时,先由两位德高望重且又熟悉目脑舞路线的老人,身穿大龙袍,头戴饰有孔雀、野鸡羽毛和野猪牙齿的“啄木鸟帽”,手持长刀领头。后面跟着背铜炮和持长刀的队伍,拿着扇子或彩帕的妇女们跟在最后。人们踏着音乐鼓点,变换着舞姿和队形翩翩起舞。大家喜气洋洋地扭着腰肢,不时地发出“哦啦”、“哦啦”的欢呼声。从清晨到傍晚,人们尽情歌舞,跳累时自动退场休息片刻,然后又上场接着跳舞。

表演时,队伍行进路线必须严格按照目脑柱上所画的路线进行。跳完两圈之后,大队必须变换队形,分为两路:一路由原来的领舞人带领,仍按照花纹的线路跳;另一路人则由舞蹈水平较高的人领头,变换舞姿,跳自由舞式。在这两路人跳舞的同时,广场周围还有两队武士也在跳舞,其中两人持矛,两人拿盾,表示驱赶野鬼。跳了几天后,待舞蹈收场时,舞队中的人就手持花束跳,做饭的拿起锅铲跳,管酒的抱起酒筒跳,大家各自尽情地舞动。

七、景颇族打线靶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景颇族村寨所有的男人都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