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滇文化图片 > 第42部分(第2页)

第42部分(第2页)

第一章 滇味艺术(1)

作为一个集古老文明和原生态文明为一体的代表地区之一,云南在艺术发展道路上,艰难前进,不断积累,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滇味艺术。这些艺术既是云南沧桑历史的记载,也是其美好前程的预示,同时也是今天云南神采风貌的体现。

一、大型舞剧:云南映象

《云南映象》是由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担任艺术总监、导演并参加演出的一场大型原生态歌舞剧。它将原生、古朴的民族歌舞与新锐的艺术构思相融合,从整体上挖掘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原生态歌舞,表演既有传统之美,又具现代舞剧的力量感,再现了云南特异的民族风情。

激情的滇味舞蹈

《云南映象》全长120分钟,由“云”、“日”、“月”、“林”、“火”、“山”、“羽”七场歌舞组成。在舞剧表演中使用亦真亦幻的舞台、灯光,营造出立体感、层次感和各种各样的场景。为了突出原汁原味的云南各民族生活原型,道具中使用了60多面鼓、120多个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面具,并使用了真实的牛头、玛尼石、转经筒等道具。为了达到真正的原生态效果,大多数演员都是来自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业余演员。他们中70%来自云南各地村寨,而且大多数是农民,演出服装全部是少数民族生活着装的原型。

整场原生态的演出在“天地混沌的时候,没有太阳和月亮,四周漆黑一片,敲一下,东边亮了,再敲一下,西边亮了……”充满神秘色彩的“神鼓”歌谣中拉开帷幕。接着第一场名为太阳的舞蹈演出开始,在这场演出中主要使用一种乐器——鼓,其中包括云南的皮鼓、石鼓、铜鼓、木鼓、太阳鼓、芒鼓、热巴鼓、大背鼓等。首先表演的是西双版纳基诺族的太阳鼓舞,并在舞蹈中反映出他们先民的生殖崇拜。接下来是哈尼族表演的祭祀性喜庆舞蹈——芒鼓舞,以及哈尼族尼支系的铜镲舞。再接下来是傣族在喜庆佳节或是迎接远方来的客人时表达美好祝福的象脚鼓舞,以及概括祭祀、生殖繁衍、祈求丰收、婚丧嫁娶等内容的彝族神鼓表演。

第二场表演名为“土地和月光”,先是杨丽萍在“你是一条婀娜的蛇,蜿蜒在银色的月河。闪亮的身驱舞动着舌,夜晚的星空唱着歌……”的歌声中进行独舞表演,用抽象和变形的肢体语言表现月光的圣洁。然后是花腰彝唱着极其优美、复杂、动听的“海菜腔”,唱三拍跳二拍手击一拍,把原生态的歌声和经典舞蹈结合起来进行表演。然后是彝族尼苏支系,俗称三道红彝族表演的烟盒舞,他们在“噻,噻,噻哩洛噻哩洛噻洛哩噻……晒着晒着石屏干腌菜呀,晒着晒着石屏芥兰菜,采着鲜花是唱呀唱歌来……”的歌声中,手拿传统的烟丝盒为道具,左右手各持一面,用手指弹响它作为舞蹈的节拍。舞蹈有双人舞、三人舞、集体舞,舞蹈随着弹烟盒节拍、四弦和笛子声翩翩而起。他们要表演“扭麻花”、“蜻蜒点水”、“鸽子渡食”、“蚂蚁走路”、“银瓶倒水”、“鹭鸶拿鱼”、“虾蚂虫扭腰”、“抢姑娘”、“踩谷种”、“踩茨菇”等动作。随后,由花腰傣唱起古歌:“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歇下来么——火塘会熄掉呢……苦荞不苦么吃得呢,槟榔不苦么嚼得呢,女人不苦么咋个得?女人不去吃苦么——日子过不甜呢……”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 滇味艺术(2)

第三场的名字为“家园”。云南先民信奉“万物有灵”,这一场主要表演祭祀自然、山神、水神、寨神、树神的活动。第四场为“火祭”,是由表现内心强烈感情的佤族甩发舞,优美动听的葫芦笙舞,用来吓唬魔鬼、驱逐病疫、祈求人畜平安的面具舞,在东巴祭祀仪式中超渡亡灵升入天堂的东巴舞,是由体现云南古代民族牛崇拜的牛头舞组合而成的。

第五场名为“涅磐”,舞蹈中人们朝拜神山,用身体丈量着道路,一次次地亲吻着大地,最终走向理想国,在这段舞蹈中使用了真实的玛尼石和转经筒等道具。然后是身穿以黑、红、黄三色为基调的藏族袍服者表演的一段藏族舞。接下来在“群峰之中有一座金色的山,金色的山里有一个金色的湖,金色的湖上有一棵金色的树,金色的树上有一只金色的鸟,金色的鸟唱着一支吉祥的歌……”的童谣声中,整个舞剧转入尾声。

尾声名为“雀之灵”,杨丽萍为这段创作了一系列表现孔雀形态的舞蹈语言,其中“雀之灵”就寄托了她对宁静世界的向往。在尾声中,杨丽萍还把她的独舞和群舞有机地编排在一起,使整段舞蹈充满灵性及和谐的生命感。

整个《云南映象》只有100多分钟,从整体上强调了民族舞蹈原生态的内涵,从歌声到舞蹈、从道具到服装都紧密地围绕着这个主题。但它不是对原生态的简单再现,而是对原生态歌舞的整合。因为它一方面的确具有最“原生”的歌舞和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也融合了很多最“现代”的舞蹈动作以及剧场效果,是一台精雕细琢的民族舞台艺术作品,更是我国民族舞蹈发展史上的一次创新和有益的尝试。

二、滇剧

明末至清乾隆年间,秦腔、襄阳汉调、徽调等声腔先后传入云南,并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新的剧种——滇剧。它作为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云南的大部分地区和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

滇剧音乐虽然出于秦腔、徽调与汉调,但长期与当地的语言、风俗和地方戏曲融合,已经与这三个剧种的风格存在很大差异了。其中秦腔丝弦的唱法被划分为“甜品”和“苦品”,可用于喜剧,也可用于悲剧。它是以枣木梆击打节拍,具有秦腔高亢、激昂的特点,也融合了云南民歌的委婉、细腻和欢快,因此也被称为云南梆子。滇剧胡琴源于徽调石牌腔,它与二黄腔同源,所以和京剧二黄近似,但与京剧二黄又有不同。它没有“原板”,其中有一种由“二流板”发展并加以变化而成的“梅花板”。表演时,歌唱中夹带诉说,可以唱到数十句不觉得繁复,演唱风格如泣如诉,因此常被用于《黛玉焚稿》等情节悲啼的戏里。滇剧中的襄阳腔是吸收了汉剧襄河派的西皮调演化而来的,旋律流畅,适于表现愉快、喜悦与激奋的感情,常用于《豆汁记》、《菱角配》等喜剧中。

滇剧的三种主要声腔,都有导板、机头、一字、二流、三板和滚板等板式。此外,三个声腔还有各自独有的板式唱腔,如丝弦秦腔就有飞梆子、安庆调、坝儿腔、二十四梆梆等;胡琴腔有平板、架桥、梅花板、人参调等。在滇剧的伴奏乐器中,丝弦秦腔以锯琴(秦腔二股弦)为主,襄阳腔和胡琴腔以胡琴为主,此外还使用月琴、梆子、南胡、三弦、大唢呐、笛子、小唢呐、小鼓、大鼓、提手、大锣、小锣、钹、碰铃、镲等。

第一章 滇味艺术(3)

滇剧的剧目有1000多个,被分为秦腔路、川路、京路和滇路4种剧目。秦腔路剧目与丝弦秦腔一起传入,代表剧目有《花田错》、《春秋配》、《高平关》等。川路剧目来自川剧,主要剧目有“五袍”——《绿袍记》(萧何月下追韩信)、《白袍记》(尉迟恭访薛仁贵)、《黄袍记》(赵匡胤雪夜访普)、《青袍记》(梁灏八十中状元)、《红袍记》(刘知远打天下);“四柱”——《碰天柱》(共工触不周山)、《炮烙柱》(纣王诛梅伯)、《水晶柱》(观音收鼋妖)、《五行柱》(孙悟空闹天宫)等。京路剧目来自徽剧、汉剧、京剧,如《打渔杀家》、《坐宫》等。滇路剧目分两种:一种是云南人自己编写的历史故事戏,如《陈圆圆出家》、《薛尔望投潭》、《逼死坡》、《宁北妃》、《一碗虾仁》、《新探亲》等。另一种是剧作家改编外地剧种的剧目,如《三国》、《水浒》、《红楼》等戏中的部分片段,以及吸收白、傣、侗、哈尼等少数民族故事创作的剧目,如《阿诗玛的新族人》、《蝴蝶泉》、《望夫云》、《版纳风光》、《独手英雄》、《佤山前哨》、《瘦马御史》等。

滇剧的表演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使戏剧富于生活气息,如《牛皋扯旨》中的牛皋与陆文亮、《烤火下山》中的倪骏与尹碧莲。两出戏都是通过丰富的动作表现出戏剧矛盾,突出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性格。滇剧的表演特点是注意体验和体现角色的感情,同时语言通俗生动,十分流畅,具有云南民间歌谣的风格。如《秦香莲》中的唱词与其他剧种都不同,它没有使用文白参半的句子,而是使用明白如话的词句,使戏剧充满生活气息。

滇剧历史上的著名演员有李文明、李瑞兰、栗成之、王海延、陈少塘、竹八音、乔秀峰、郑文斋、蒋耀延、邱云林、碧金玉、万象贞、戚少斌、彭国珍等人,都深受喜爱滇剧的观众欢迎,并在戏剧界有一定的知名度。滇剧中的优秀剧目《牛皋扯旨》、《闯宫》、《送京娘》和《借亲配》等,在全国演出时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云南花灯戏

云南花灯戏源于明代,或明以前民间社火中的花灯。由于云南各地语音不同,艺人演唱有别,不同地区流行的花灯戏受了不同的曲剧种、民歌、小调的影响,所以云南花灯又分为九个支派,即昆明、呈贡花灯;姚安、大姚、楚雄、绿丰花灯;弥渡花灯;建水、蒙自花灯;嵩明、曲靖、罗平花灯;文山、邱北花灯;边疆地区花灯;玉溪花灯;元谋花灯。目前,这些花灯戏主要流行于云南全省各地和四川、贵州少部分地区。

花灯戏的曲调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吸收其他曲种、剧种的曲调,如元谋花灯剧主要借用了滇剧的唱腔。另一部分使用明清小曲,如“寄生草”、“打枣竿”等。最后一种是吸取民歌小调。这些小调一些是本地曲调,如《十大姐》等;一些是其他地方流行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