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天佑我大明,降下如此奇才来护佑我大明江山不倒。自从建奴在辽东成势以来,我大明从来没有取得这么大的胜利。先帝以身殉国之后,鞑子南下,势如破竹,竟似我江南无人一般无所顾忌。我江南兵将不是望风而逃是屈膝以降,大半的江山都沦落在建奴的铁蹄之下。本以为这是天要亡我大明,却没想到这个萧将军横空出世,屡立奇功,不仅光复滁州一州二县,更是重创鞑子,立下如此奇功,迫使建奴撤军,我扬州军民性命才得以保全,若是先帝全下有知,只怕也会很欣慰的。”史可法神情激动,说着说着不仅语声哽咽,泪流满面。
厅中诸将受他情绪感染也是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大明上至天下,下至黎庶真的太需要一场巨大的胜利来振奋士气了。跟鞑子打了这么多年仗,基本上一直都是鞑子夺大明的城池,从关外一直夺到江南,大明丢失了大大小小几百上前座城池,更是损失了无数军队和百姓。眼看着着大厦将倾,江山变色,华夏儿女要遭受剃发易服之苦的时候,萧大将军从天而降,一扫以往之颓势,重创鞑子,而且还以数千人马收复了一州之地,而且还间接的解了扬州的重重之围。这样的功劳绝对是值得大书特书的。难怪史可法如此的激动。
“来人,笔墨伺候。本督要上书圣上,为萧将军请功讨封。若是这样的奇才不能为朝廷所用,那绝对是大明之殇!”史可法有哭有笑的,心神激荡,这才想起要给萧毅请功的事情。他知道萧毅虽然声威赫赫,但是却还是一介白身,并没有获得朝廷的正式封赏。人家为朝廷出这么大力,自己不能不为人家着想。
史可法不知道的是,南京城中,有一人也正在自己的府邸中奋笔疾书,写的也是奏章,内容也是要为某人请功讨要封赏。而且这个人想让皇帝封赏的对象也是那个立了奇功的萧毅。
马士英一鼓作气的写完了奏章,再细细的看了一遍,觉得甚是满意,然后将奏章递给一旁一个身穿绯红色文官常服的人手中道:“集之,你看看,看老夫的帖子上可有什么疏漏之处。”
那人长得一张圆脸,皮肤白皙,颇有一些儒雅风流之气,只是眼神之中自有一股子谄媚之色。此人正是南明朝廷的兵部尚书阮大铖,就是历史上那个臭名昭著的小人奸臣。他跟马士英有旧,曾经对马有过间接的举荐之恩。后来马士英因为拥立福王登基,有了从龙之功,所以得以独掌朝廷大权。马士英发达之后自然投桃报李,自然提拔了阮大铖。两人狼狈为奸,弄的整个朝廷乌烟瘴气。
阮大铖小心的双手接过奏章,仔细的用嘴吹干上面的墨迹,这才细细的看了起来。半响忽然一拍桌案,大声赞道:“老大人这帖子写的实在太好,增一个字太繁,少一字则太简,实在是令门下敬仰!”
阮大铖这人虽说心术不正,也没什么骨气节义,但是却是颇有几分才华的。但是他最高明的本事就是拍马逢迎,阿谀之词张口就来,而且毫无重复。所以马士英有什么事情喜欢找他商量,主要就是想听他拍马屁。
“集之,言过其实了。”马士英闻言笑呵呵的说道。
“马文,备车,老爷我要进宫面圣。”马士英站起身来向门外的管家喊道。(未完待续。)
ps: 今天五千字大章节奉上!这一周的推荐票不太给力的,订阅更是惨淡!希望大家的支持!
一百零八章 散布谣言
自从光复滁州城之后萧毅一直忙个不停,也就忘了跟史可法飞鹰传讯了。眼看着清军撤走,扬州之围将解,这才想起给史可法修书一封说一下这几次的战况。
自从有了徐琳这个女师爷之后,萧毅将所有的文字工作都交给了她。自己只要口述就行,徐琳则是负责整理加工。这次给史可法的信就是出自于徐琳之手。
萧毅在书房中来回的踱着步子,也不知道三大骑兵营追击清军的战果如何。扬州城下虽然还有十万左右的绿营兵,但是萧毅并没有将他们当成威胁。只要满蒙士兵一撤,这些狐假虎威的东西失了嚣张的靠山,自然也不会主动找事。
萧毅现在想的是下一步该如何进行。自己来到江南,在和清军的较量中虽然胜了几场,但是清军的根本未损。自己虽然占据了一州两县之地,但是由于兵力有限,分兵据守已经略显不足,更遑论主动出击,收复其他的城池了。
清军在自己手中吃了这么大的亏,若是以后学乖了,改变战术,不跟自己进行野战,而是收缩战线,据城固守,那么自己凭手头这些骑兵是无法攻城的。如此看来,自己来到江南的初衷已经基本达成。下一步的敌我态势就是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战略相持态势。清军固然不太敢主动出击,但是自己也是处于守势,无力继续扩大战果了。
所以接下来这段时间的主要任务就是招募士兵,训练新兵,进行火铳的研究改进,争取早日形成战斗力。这都是明面上的事情,暗中还要王效彦的军统做大量的工作,尽量去派人跟那些已经降清但是尚无大恶的明军降将接触,争取策反他们,瓦解分化清军的力量。毕竟没有人真正愿意做汉奸,只要自己表现出相当的实力和诚意,策反这些人还是很有希望的。
他甚至在想。是不是从佣兵客栈中购买一些杀手去北京城中刺杀多尔衮。但是随即又摇头否定了自己的想法。
北京城远在千里之外,而且清军重兵云集,多尔衮身边又是侍卫如云,戒备森严,那些杀手能不能混进北京城都是问题,更别说刺杀成功了。这些杀手也只是受过一些刺杀训练而已,并不是像自己以前读的那些武侠小说中搞来搞去。来无影,去无踪,进出大内宫闱如入无人之境的高人。那种人只存在小说当中,并不会真的存在的。
对于招兵,他其实还是有着一些担心的。他担心这江南的百姓参军的热情会有多高,能不能达到自己的期望。自己记得。原本的历史上江南百姓此起彼伏,连绵多年的抗清活动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清廷的剃发易服政策。换句话说,若是满清鞑子没有强行要求百姓剃发易服的话,那么清人的天下早就坐定了。
如今历史已经被自己改变,扬州十日也不会再发生了。清廷自然也不会再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命令了。中国的百姓其实是世界上最善良,最能包容的百姓。若不是实在被逼得走投无路,他们是不会走上武装反抗这条道路的。不管是谁当皇帝。不管是满人还是汉人。只要统治阶层不是逼迫的太残酷,能给他们一口饭吃。让他们认自己的祖宗,穿祖宗的衣服,留祖宗的发式,他们还是喜欢握着锄头而不是拿起刀枪。
多尔衮进北京时听取了范文程等人的建议,没有强迫京畿周围的百姓等剃发易服,甚至厚葬崇祯,下令军民祭拜崇祯皇帝,并声言要为崇祯报仇,干掉李自成。并且废除崇祯时的三饷,减免各地税赋。这些措施让很多汉人,包括很多明朝的官员士绅从心中都开始接受了清人入主中原的事实,甚至争相向清廷邀宠献媚。夷狄之防那时候已经被他们抛到了九霄云外去了。
若不是后来多尔衮听了降官孙之獬的话,再次下令让天下百姓剃发易服,这才引起了素来文风昌盛的江南士人百姓的激烈反对,以至于终清一朝,汉人反清的活动就没有停止过。
如今诱发江南百姓反清的主要诱因已经不存在了,再加上南明小朝廷的**透顶,江南的百姓还会不会热心抗清,踊跃参军,萧毅实在是没有多大的信心。不行,看来自己还是得做一些工作,从舆论上对百姓做一些影响和引导。
“你去将王效彦给我找来。”萧毅停住脚步,向旁边侍立的一个亲卫说道。
“是,大人!”亲卫应声而去。
不一会儿,王效彦就气喘吁吁的过来了。
“效彦,你这是怎么了,后面有狼撵着你啊?”萧毅看着满头大汗的王效彦笑着问道。
王效彦见过礼,顺手抹了一把头上的汗珠,咧着嘴笑道:“大人找我,属下肯定得第一时间赶到。这江南的天还真是热,才五月的天气,就能让人汗湿重衣。”
江南的五月确实已经很热了。王效彦一听萧毅找他,急急忙忙的从大牢中跑过来,所以才跑的一身汗水。
“先喝口水吧。”萧毅看他这么热,顺手提起茶壶给他倒了一杯凉茶。
王效彦连忙起身,双手接过茶杯,道了一声谢,仰起脖子咕嘟咕嘟的一饮而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