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谁能拯救美国 > 第11部分(第1页)

第11部分(第1页)

荚龆唷?br>

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2006年8月15日发表的报告显示,当年第二季度,美国旧房销量比上年同期下降了7%,降温区域涉及美国大多数州。而美国西部地区旧房销量的降幅更是达到了%。这份报告同时显示,此前房地产市场最火热的地区,降温幅度也最明显,如亚利桑那州第二季度的旧房销量下降了%。

房地产的这种影响迅速传导给了美国经济层面。同一时期,受房地产市场降温、持续提息效应以及高油价的影响,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明显放缓。据美国商务部当时公布的数据,当年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速急剧下降至%,远低于第一季度%的增幅。这种变化本应给予高度重视,但美国经济决策部门的反应不知是疏忽还是有其他故意,表现出来的是明显消极,直至整个房地产市场开始呈现出明显的拐点特征。 。。

二、“次贷危机”是个什么危机(7)

随后的美国房地产市场,各种数据都显示出了自1970年以来的最大降幅,市场拐点终于出现。这导致美国经济总体走向也开始变得越来越难以把握。再加上美国进行的耗资巨大且无法脱身的伊、阿战争,投资人对经济前景的信心受到明显挫伤。这又进一步抑制了公众对大宗物品消费的开支。

后来就有经济学家批评说,正是美联储的一系列加息打压了美国房地产市场,并导致持续十几年的上升周期出现逆转。然而,美联储自2006年8月以来已连续第6次决定维持现行利率,也给其未来的降息留出了余地。如今看来,这对美国房地产市场而言,是个意味深长的信息。

同时,考虑到美国本已存在的诸如“双赤字”、美元贬值等众多的经济社会问题,当时就已有部分经济学家对美国经济的未来走势发出了严历警告。但美国决策层表现出来的,依然是不为所动。

此时,市场的逆向选择发挥作用,风险谨慎者开始选择退出市场。因房地产市场拐点引发的证券化产品风险,终于凸现出来。

根据惠誉公司(Fitch Ratings)对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产品的调查,2006年第三季度美国逾期次优级贷款同1998年相比,出现了超过16倍的增长。截至2006年底,次优级借款人占所有按揭贷款总额的四分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逾期率扩大,次优级借款者的家庭或者已经失去了他们的房屋,或者将在未来几年内失去他们的房屋。由于结构化产品的高收益主要来自所“捆绑”的次级类债权,因此,贷款质量下降还连累了结构化产品。这也就预示了未来会有更高的违约比例。

更让人担心的是,伴随着证券化产品质量下降,其数额却在快速放大。统计显示,美国市场CDO发行余额已由最初1995年的12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2895亿美元,10年间陡增240多倍。这种状况预示了前文所说的“住房贷款被随意证券化所导致的风险逐渐加重”的危险结果。

首当其中的就是次级房贷公司。如前文已经交待,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的客户主要是不能达到严格信贷标准的购房者,这些人必须承受较优质客户高2…3个点的“歧视”利率。当前几年房地产还处于泡沫繁荣时期,很多放贷机构为贪图高利润进一步放松了对贷款标准的要求。而当房地产市场降温之后,这些贷款群体的违约还款现象也就大量出现了。于是,资本的逐利性使得在较短时期内,就已有20多家业内大公司停止了发放新贷款,并连带多家公司股票下跌。这其中就包括了对这些公司进行投资的众多金融企业。

很快,美国一些贷款类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出现恶化,贷款拖欠或违约的比率快速增加,导致数十家贷款机构开始申请破产保护。这其中就有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商——新世纪金融集团。2007年4月初,在多家财务公司迫使该公司回购数十亿美元的呆坏账之后,雇员超过7000人的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商新世纪金融集团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美国此轮房地产滑坡中破产的最大按揭贷款公司。同日,美国另一家独立房贷公司People’s Choice也向法庭申请了破产保护。

当乌云压顶之时,风雨还会远吗?

美联储终于做出了反应,于2007年8月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资本以增加市场信心,美国股市也得以暂时性的高位维持。这种状况迷惑了投资者和美联储,形势看来还不是太坏。只是,市场无形之手终究要受资本天性的支配,美国股市“看起来不太坏”的景象注定是短命的。

果然,不到一年之后的2008年8月,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出现了暴跌,导致持有“两房”债券的金融机构大面积亏损。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被迫接管“两房”,试图表明政府应对危机的决心。

遗憾的是,美国政府的决心到此时已无回天之力了!

三、挥舞的“潘多拉之手”(1)

如果说是美艳的潘多拉放出了至今仍在祸害人类的多种幽灵,那么,如今已开始席卷世界、令多国心惊胆战的华尔街金融幽灵,正是华尔街人自己亲手制造的。这又一次印证了资本的坟墓是自己掘开的不变原理。

1.华尔街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回想起金融投机家索罗斯也曾毫不吝啬地把CDS市场称作“随时可能掉下来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位毁誉参半的金融狂人也着实有他那令人可爱的一面。尽管这种可爱显得不伦不类。

众所周知,市场的本性就是见好就上。就像其他的金融创新产品一样,CDS的发明也源于市场的特殊需要。所以,CDS的发展,对于美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分配,以及债券市场的流动性,都曾有过不小的帮助。

如果对前文所述的CDS做法进行简单归纳,就可以这样看待:A公司向B银行借款,B从中赚取利息;假如A破产,B可能连本金都不保。于是由金融公司C为B提供保险,B每年支付给C保费。如果A破产,C公司保障B银行的本金;如果A按时偿还,B的保费就成了C的盈利。

但历史已经证明,看似精心设计出来的金融创新产品,越复杂也就越有可能翻船搁浅。诞生于华尔街的CDS也不例外,只是其中有些问题表现得格外突出。

较为明显的就是:CDS交易并不是通过公开市场来成交,而是合同双方私下的交易。因此CDS价格不是公开的,各银行只是通过电子邮件向顾客报价。CDS的定价也不像股票那样由市场定价,而是靠银行机构利用电脑模型来估算它的价值。更为要命的,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体系中,没有任何机制能够确认签约双方一定具有履约能力。

这表明,从诞生之日起,CDS这种交易就没有受到证券交易所任何监管,完全是在交易对手间直接互换,故也被称为柜台交易(Over…the…counter,OTC)。也就是说在最初成交CDS时,并没有任何机制来检查保证文中的“C”有足够的储备资本。这种方式后来逐渐为券商、保险公司、社保基金、对冲基金所热衷。近年来这一衍生品的参照物又扩展到了利率、股指、天气、石油价格等,催生了利率违约掉期(Interest Rate S,IRS)市场和股票违约掉期(Equity Default S,EDS)市场。而其原来分散风险的目的也被冒险豪赌所替代了。

最初,当CDS交易的圈子还较小时,参与者彼此都还知根知底,也都熟悉CDS运作的规则,所以交易对手风险不足为忧虑。但2000年后,受到巨大利益诱惑,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参与CDS交易,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二级市场。这其中,有大量的CDS合同交易转手了十几次,而众多的交易者财力背景却参差不齐。特别是对冲基金成为CDS卖方时,交易对手的风险就可想而知了。因为一旦发债公司破产,对冲基金就要付款给买方,但根本没有履约能力的对冲基金,在美国大量存在着。

然而,这些敢于试验最新金融游戏的对冲基金却一度成为CDS的重要交易方。由于CDS的保险费只是所担保的相关债券的几个百分点,不需要大量资本,比现金债券流动性强,自然是间接投资或卖空债券市场的方便工具。所以短短几年内,对冲基金就占到了CDS交易总额的三分之一。

巴菲特早在2002年致股东的年终报告中指出:“除非衍生品合同是有抵押或保证的,否则它们最终的价值将取决于交易对手的信誉……衍生品合同的范围就是人的想象力的极限。”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三、挥舞的“潘多拉之手”(2)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