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深圳市退伍军人免费乘地铁规则 > 第5部分(第2页)

第5部分(第2页)

2005年2月的最后一天,金鸡新春的气氛还未完全散去,一条悲哀的消息开始在中国钢铁业内不胫而走,给整个行业蒙上了一层肃杀之色。

很快,人们在宝钢集团的公司网站上看到了这样一条公告:

“经过双方上周的谈判,中国最大钢铁厂宝钢与澳大利亚哈默斯利(Hamersley)铁矿公司就2005年铁矿石价格达成一致:同2004年相比,哈默斯利粉矿、块矿以及哈默斯利扬迪矿FOB{2}价格分别上涨。”

“经过双方上周的谈判,中国最大钢铁厂宝钢与世界最大铁矿石生产商淡水河谷(CVRD)就2005年铁矿石价格达成一致:同2004年相比,卡拉加斯粉矿(SFCJ)FOB价格和南部系统粉矿(SSF)FOB价格分别上涨。”

短短一天时间里,“铁矿石飞涨”、“中国钢厂含恨接受天价涨幅”等新闻已经遍布国内大大小小的媒体,“铁矿石”这个原本很陌生的名词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大众眼前。

散户杨先生是在3月2日下午才开始注意到这则新闻,因为当天收盘时,他留意到自己持有的一只股票下跌了,这只股票是武钢股份。杨先生一直倾向于买一些自己知道的股票,因为家住武汉,在他印象中,武钢是当地鼎鼎有名的支柱企业,枝繁叶茂,发展得很不错。过去一年中,武钢股份在股市的表现很不错,这让涉足股市并不深的杨先生尝到了甜头。

收市时,细心的杨先生留意到不止武钢股份下跌了,其他的如宝钢股份、马钢股份、首钢股份都跌了。平常并未密切跟踪新闻的杨先生开始注意到铁矿石这则消息,他意识到,这对钢铁企业来说是条坏消息。其实一个多星期以前,杨先生就看到铁矿石价格暴涨的消息,但他同时也看到中国方面态度很坚决地拒绝接受涨价结果,所以并没有太放在心上。

“政府总会摆平这种事的,要相信政府。”杨先生这样安慰自己。

然而,对于当事方武钢来说,心态就无法像它的小股东杨先生一样淡然。事实上,在国内大多数钢铁企业看来,这条消息就不仅仅是一条稀松平常的新闻了,或者说只是一条影响了股价的“坏消息”,大家感觉到它更像是一颗巨石迎面砸过来,无数的中小钢厂甚至有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铁矿石涨价为何对钢厂冲击如此之大呢?

熟悉钢厂高炉冶炼原理的人都有个大概的成本概念,即生产出1吨生铁,需要用~2吨的铁矿石和~吨的焦炭。一般来说,取吨铁矿石和5吨焦炭,再打个9折来计算生铁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来的生铁再配比少量的废钢来生产粗钢。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2004年中国进口铁矿石的平均到岸价格为61美元左右,扣除掉海运费,按照的涨幅,就意味着2005年每进口1吨铁矿石,就得多付出16~20美元。钢厂的人自己算了一笔账,规模大一些的企业,每吨钢至少要涨价300块才能抵消掉这部分压力。

但是,杨先生还有一点不解,涨价的是进口铁矿石,但武钢用的铁矿石并不都是进口的。湖北当地人都知道省内有铁矿,大冶铁矿就是武钢集团下属的矿山,每年给武钢提供铁精矿。

以杨先生为代表的大多数人有所不知的是,中国早在2002年就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由于国内矿山的品位低,只有进口矿的一半,但开采洗选的难度却很大,开采下来的成本大概是进口矿离岸价的数倍,国内钢厂自然更愿意买进口矿。武钢还有一些自采的国内矿,而依海而建的宝钢依仗运输便利,基本上90%的铁矿石都是靠进口。

“就像是每天吃的大米涨价了,虽然很不情愿,但又不能饿着,连熬成稀饭来省着喝都不行,只能想办法多挣点儿买米的钱了。”当时一家国有钢企的采购部门负责人打了个极端但形象的例子来描述企业的处境,满腹牢骚却又无可奈何。

2005年,“”这个不亚于重磅炸弹的数字在国内掀起了轩然大波。一年一度的铁矿石谈判开始变成每年的经济大事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国产矿成为配角

在计划经济时代,钢铁行业以“铁老大”的形象示人,在转轨后,这种形象也未完全从人们的印象中抹去。国内钢铁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前,进口铁矿石一直没有受到广泛关注,铁矿石价格谈判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其实早先的许多年,国外矿山卖给中国铁矿石,还要给我们回扣呢!”谈及铁矿石价格的一涨再涨,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李新创感慨道。

李新创感慨这段美好时光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002年的10多年间。当时的中国钢铁企业,铁矿石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

这一切都要从宝钢追溯起。

1981年,宝钢开始筹建。当时宝钢从国外进口了许多先进的设备,对入炉冶炼的原材料要求比较高,国内铁矿石的品位太低,没办法满足生产要求。

那个时候,大家传统意识里都认为中国地大物博、矿藏丰富。其实当时国内探明的铁矿石储量有500亿吨,但绝大部分都是贫矿,品位只有30%左右,而宝钢的现代高炉设备需要品位在60%以上的铁矿石。

宝钢一期竣工投产的前一年,当时的冶金部部长李东治赴德国和日本考察,感触颇深。在德国,李东治看到钢厂放着鲁尔区周围的大矿山不开采,都千里迢迢地从国外进口矿石,十分好奇。德国人告诉李东治,国外的矿石价格比本国的便宜,根本没必要自己开采;而且这样也是做好战略储备,等到世界上矿石紧张了再来用自己的矿石。

当时一算账,中国去国外进口铁矿石,价格要比从国内买划算得多。因为国内交通不便利、开采难度大,铁矿石的开采成本远远高出国外。

李东治后来又到了日本,发现日本没有资源可储备,干脆全部从国外进口,甚至连最基本的石灰石都从中国进口,就靠进口,日本也坐上了世界钢铁第一大国的交椅。

日本最大的钢铁企业新日铁公司就是宝钢当时主要的援建企业,了解到中国国内矿石品位低,所以在设计时就提出了铁矿石全部靠进口。结果在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这件事情引发了非常激烈的争论。当年共有4个代表团分4次对当时的冶金工业部部长唐克进行了质询,言辞犀利:“如何能保证宝钢的铁矿石获得长期供应?崇洋媚外用进口矿,外国人卡我们脖子怎么办?”

一时间风波四起,无数的指责和争议都朝着宝钢飞来。无奈之下,宝钢只好修改计划,减少用进口矿,增加用国内矿,并一再对外声明进口矿只是暂时的,长期还是立足用国内矿。

后来回想,当时的这种质疑和争论其实超前了很多年。但在当时,铁矿石的实际供需情况的确让这些可能性看起来像是杞人忧天。

徐向春现在就职于国内一家有名的钢铁资讯公司,曾经在冶金工业部工作过,徐向春回忆起当年说:“那个时候国内外铁矿石供不应求,产钢大国日本、美国和欧洲的钢铁总产量,在达到亿吨时就开始回落,持续10多年产量徘徊不前。大家都认为中国也最多达到那个水平,而以当时的铁矿石供应量供应亿吨的产量绰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