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工业学大庆邮票价格 > 第4部分(第1页)

第4部分(第1页)

局、厂、院、校的主要领导。会议首先传达了党中央的指示和部党组给中央的报告,讨论了大会战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主要任务,确定会战的组织机构。会议确定了石油会战的三项任务:第一,在2000平方公里的面积上甩开勘探,争取打200口左右的探井,迅速探明油田面积,找到10亿吨的可靠储量。第二,选择已经探明的有利地区,打出200口左右的生产试验井,进行油田开采试验,实行早期注水,当年生产原油50万吨,年底达到日产4000吨的水平和年产150万吨的生产能力。第三,在大庆长垣以外的附近地区,进一步开展地震勘探,完成地震细测4万公里,选择有利构造进行钻探,争取再找到一些新的油田。

为了完成这些任务,会议决定石油部党组亲临会战前线指挥,并组成了大会战领导小组,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担任组长,勘探司司长唐克、部机关党委副书记吴星峰担任副组长,小组成员由石油部科研院及新疆、玉门、松辽、川中、青海各石油管理局主要领导干部组成。会议宣布了部党组关于全国石油系统37个局、厂、院、校由主要领导带队,组织精兵强将,自带设备参加大会战的决定。会议将参战的单位划分成5个战区:葡萄花地区,太平屯地区,萨尔图地区,杏树岗地区,高台子地区。明确了各参战单位的任务及所负责的战区。对参战单位的队伍组织、人员集结、设备材料调度等提出了具体要求。按照当时的安排,会战的重点地区是长垣南部的大同镇附近地区,在葡萄花、高台子、太平屯构造上部署了比较多的探井,油田的开发试验也准备放在葡萄花一带。

当时组织会战队伍,主要采取三种形式,康世恩赋予每种形式一个形象贴切的比喻:一是“拔萝卜”,点名抽调一些标杆队。比如,玉门的王进喜钻井队,新疆的张云清钻井队等。二是“割韭菜”,把原来的队伍成建制一个不剩地调来。三是“切西瓜”,把原来的队伍一分为二,调来一半,留下一半。在时间安排上,会议提出,3月份调动人马,4月份开始上手,5月初正式打响。各参战单位的钻井、安装队伍及指挥机关必须于3月15日前赶赴会战现场。

第一次筹备会议于3月3日结束。各单位参加会议的领导人急如星火,从哈尔滨赶回原单位,立即传达贯彻,搭班子,调队伍,拆钻机,运设备。经过层层动员,宣传教育,会战队伍迅速开赴大庆。各单位的石油工人都以能参加会战为荣,就像战士上战场一样,个个争先恐后。各路会战队伍一路上集体行动,纪律严明。在北京换车时,许多第一次到北京的人,顾不上到天安门广场拍个照片。到第一次筹备会议规定的3月15日,各单位到达大庆地区的工人已有1000多人,部队转业官兵11000多人也到达了会战现场。加上松辽局原有的5000余人,集结在大庆油田的会战队伍已达17000人。运抵安达的设备、器材已有247个车皮,1万余吨。

第二章 茫茫荒原布战场(2)

党中央批准石油部党组关于组织松辽会战的报告后,中央书记处指示,对会战的检查督促和组织支援工作由薄一波主持,国家计委、经委、建委负责。并由三委的三位副主任组成领导小组,负责日常组织领导工作。

国家计委、经委和建委根据中央批示精神,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省市支援大庆石油会战。3月3日,三委给冶金、水电、农机、外贸、交通、一机各部和上海、黑龙江省计委、经委发出电文,要求迅速调剂一批钢材、设备,支援松辽石油勘探。当时决定调剂的物资和设备有:钢材万吨,发电机组6000千瓦,载重汽车100辆,吉普车30辆,45匹马力拖拉机60台,机床50台,压路机2台,油井水泥1万吨,轴承4000至6000套,木材由黑龙江省就地调整支援。

3月9日,薄一波主持召开支援大庆石油会战的专门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黑龙江省陈雷,吉林省肖靖,辽宁省孙洪志、余迈,东北协作区办公厅倪伟,石油部余秋里、李人俊、康世恩,地质部何长工,中央工业部于江震,国家计委安志文、董铣,国家建委柴树藩,铁道部郭鲁,水电部程明升,化工部李苏,建工部刘裕民,商业部阎顾行,冶金部王大伟,一机部李克,交通部伍坤山,邮电部赵步云,劳动部李正停,中央办公厅贾步彬以及国家经委孙志远等人。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关于大力支援东北松辽油田的勘探与开发问题。余秋里、康世恩汇报了大庆油田的勘探情况、会战的工作部署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陈雷汇报了黑龙江省支援油田勘探开发的情况以及从本省的角度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解决的问题。薄一波在会上讲了四点意见:一是从毛主席到党中央对大庆油田十分关心。它对于全国解决石油翻身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二是开采原油按年产2000万吨规划,修两条输油管。三是黑龙江省支援石油开发的办法很好,今后要继续照办。四是具体问题,如建设项目与投资,指定安志文负责审查提出方案;物资问题由孙志远负责研究解决;运输问题由郭鲁等人负责解决。在会议产生的纪要中指出:党中央和毛主席都很关心松辽石油会战,“中央对于开发这块油田很重视,决心很大,决定大力支援。”国家经委随后发出'60'31号文件,要求:“关于松辽油田大会战的进展情况,石油部每隔十天、半月要向中央和有关部委写一个报告。”

3月13日、17日,国家计委、经委、建委发出电报,督促有关单位迅速调拨钢材、汽车、水泥、拖拉机、机床、木材等设备物资,支援松辽地区的石油勘探和开发。21日,国家经委向毛泽东写报告,汇报了大庆会战部署和组织支援工作情况,正式提出增加投资2亿元、钢材万吨;会战按年产2000万吨原油安排工作。

这样,大庆石油会战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有力指导下,在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和黑龙江省的组织和大力支持下,经过紧张的准备,迅速展开了。

。。

第二章 三口油井定乾坤(1)

开展石油大会战,会战的主攻方向定在哪?主战场摆在哪?这是当时必须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1959年12月中旬,东北经济协作区会议在哈尔滨举行,周恩来总理亲自参加了会议,石油工业部的领导人余秋里、李人俊也出席了会议。会后,余秋里从哈尔滨乘火车到安达,于12月26日到达大同镇,实地考察石油勘探情况。

那时的大同镇,是黑龙江省肇州县管辖的一个不足500户人家的小镇。镇子只有一条街,镇里大部分是“干打垒”房屋,只在临街的地方有几间砖房的小商店和饭馆。松基3井喷油后,黑龙江省紧急修了安达到大同镇的公路,当时刚刚通车,还没有铺上沥青路面。当时,松辽石油勘探局机关已经在大同镇设立了前线指挥部,局的主要领导都已搬到这里办公。石油部派出的专家工作组也已来到这里,他们少数人住在条件十分简陋的招待所里,大部分人住在临时腾出的民房里。这个一向平静的小镇,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顿时出现了热气腾腾的新景象。

那时正是天寒地冻的季节,最低气温已经降到零下30多摄氏度。寒冷的气候给钻井工程造成了许多预想不到的困难。柴油机难以发动,钻机设备需要保温,水源供应得不到保证,不少井队不能正常钻井。

余秋里这次到大同镇,主要是了解这里的地质条件和勘探情况,了解石油资源是不是落实。围绕这个问题,余秋里和松辽局的领导、石油部专家工作组的专家以及有关地质技术人员进行了两天的座谈。大家一致认为,松辽盆地的勘探基础工作比较可靠,地下的地质构造、地层划分都搞得比较清楚。大同镇地区,松基3井已经稳定生产了3个月,正在钻进的葡1井、葡7井、葡20井都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更主要的是,这几口井打到的标准层、油层、水层,都能对比得上,证明这里的油层是稳定的,可以断定具有一定含油面积。现场的工作人员给余秋里拿来了一块刚刚从葡20井取出的油砂,原油的气味特别浓,用放大镜一看,质地很疏松,孔隙度和渗透率都不会小。这就是说,这里确实是一个油田。

鉴于大庆地区的地层发育稳定,在不同的井口,地层都能对比得上,岩心、地质录井和测井资料互相比较吻合,为了加快钻探速度,经过同地质技术人员讨论研究,余秋里提出在钻探部署上采取“三点合一”的办法,即把探井分为三类统筹安排:第一类井不取岩心,加速钻进,加强综合录井,搞好电测工作,取得完整资料,迅速控制含油面积;第二类井在油层部位全部取心,掌握油层特征,为计算储量取得参数;第三类井是在构造边部的探井,通过分组试油,确定油水边界。这样,把三类井中取得的录井取心、电测和试油三方面资料合在一起,互相验证,就能够大体了解和圈出含油范围和油层情况。此外,在每个构造上,还要选一口井长期试采,了解产量的递减情况。余秋里后来评价这种办法时说:“这种办法对于加快钻探速度,争取时间,尽早探明大庆油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2月30日,松辽勘探局在大同镇一个陈旧的剧场里召开了大庆地区井队、车间以上干部大会。当时剧场里很冷,哈气成霜,参加会议的人都穿着棉大衣,戴着皮帽子。可是会场的气氛却十分热烈。余秋里在会上表扬了松辽勘探局广大职工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援和地质部勘探队伍的密切配合下,取得了重要的勘探成果。接着,他分析了大庆地区找油的有利条件。主要是构造很多,面积很大,油层很多;含油层位比较稳定,埋藏不算深;地层比较松软,有利于钻井。他的结论是,在这里有可能找到较大面积的油田。

余秋里提出勘探工作在1960年的主要任务是:以大同镇为中心,在葡萄花、高台子、太平屯这几个主要构造上,或者是从萨尔图一直到扶余、大赉这条线上,打出一、二级含油面积500至700平方公里,得到三个结果:打出可靠的面积;通过试油试采搞清油田的生产能力;取得反映油层性质的一套完整的地质资料。会上,从四川局设计院出差到大庆收集资料的青年技术员王毓俊发言说,萨尔图一带可能是大庆长垣上的油气富集地带。他建议在重点勘探南部葡萄花等构造的同时,可不可以把钻探的步子向北甩得更大一些。

余秋里很欣赏这位年轻人肯动脑子、敢想敢说的作风。散会后,他找到小王,问他有什么根据。小王说,前一段他收集了地质部在长垣上打的一些浅井资料,经过对比,发现萨尔图地区的地层逐渐变浅,砂层逐渐增多。从浅部地层的变化上可以推断,萨尔图地区的油层可能比南部更多、更厚。余秋里认为这个分析有道理。在干部大会上,他表扬了王毓俊,建议大家认真研究他的建议。

余秋里和张俊及石油部工作组其他地质专家交换了看法,是不是向北部大距离地甩几口探井,侦察一家伙。这在当时是一个解放思想、打破常规的大胆设想。因为按照一般勘探程序,一个地区打出见油井后,都是采用十字剖面布井的办法,以2公里左右的井距依次向四周展开勘探。一方面扩大面积,一方面探明油水边界。但余秋里等人设想从南部的高台子、葡萄花地区,一家伙甩到北部的萨尔图地区,这个距离足有70公里。这是许多人所不敢想的。

。。

第二章 三口油井定乾坤(2)

这是一个非常形势下的非常决策。为了进一步弄清松辽平原的石油构造,选准选好会战的主攻方向和主战场,1960年初,石油部党组将松辽一带划分为三个探区。第一探区负责敖包塔、葡萄花、高台子一带的勘探;第二探区负责杏树岗、龙虎泡地区;第三探区负责萨尔图、喇嘛甸等地区。为慎重起见,还派第三探区党委书记张文彬去看了井位。当时在松基3井以北的广大地区,确定了“三口关键探井”:一口是位于萨尔图构造上的萨66井,一口是位于杏树岗构造上的杏66井,一口是位于大庆长垣最北端的喇嘛甸构造上的喇72井。

3月1日,萨66井在钻井过程中见到了油砂。12日,在试油中喷出了高产油流。这标志着大庆长垣高产富集区的发现,是一个新的突破,对加速会战进程,完成会战任务有重大意义。

继萨66井之后,杏66井于3月17日开钻,30日完钻,4月8日试压合格完井。经过试油,通过9毫米油嘴,日产原油90吨。大庆长垣最北部的喇72井,于3月28日开钻,4月18日完钻,喷油后用5毫米油嘴测试,日产油48吨。

这三口井的相继喷油,证明了大庆长垣南北140公里长,东西10多公里宽的8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都有工业性油流,令人振奋地显示出大庆油田的轮廓,而且越往北油层越厚,原油产量越高。因而,曾被誉为“三口井定乾坤”。

3月初,参加过大庆会战第一次筹备会议的康世恩由哈尔滨回到北京,向石油部党组汇报了筹备会情况和萨66井见油情况。余秋里提出,目前先按已定的部署,以高台子—葡萄花地区为重点,分5个战区来安排工作。但要密切注意萨66井试油情况,如果出油情况好,就要调整部署,调集力量,猛攻萨尔图。

过了几天,从前方传来萨66井喷出高产油流的喜讯。石油部党组在3月14日召开会议,分析了萨66井出油后的会战形势,研究调整勘探部署问题。考虑到萨尔图地区油层厚、产量高,又地处哈尔滨与齐齐哈尔之间的滨州铁路线上,对石油大会战更为有利。于是,当机立断,决定采取点面结合、先肥后瘦的方针,把石油大会战的重点从大同镇附近移往萨尔图。在萨尔图摆开主战场,这就是当初划分的第三探区。后来第一、二探区陆续撤销。

曾参与作出“挥师北上”决策的第三探区党委书记张文彬,后来谈起“三口井定乾坤”这件事时说:“勘探是有风险性的,不敢承担一定的风险是难以取得成功的。当然,对地质资料的准确研究、规律性的判断等对决定一个重要部署,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3月17日,石油部党组召开了全国石油企事业单位电话会议,康世恩在会上通报了萨尔图地区勘探的最新成果以及部党组调整大庆会战部署的决定。他以会战领导小组的名义下令,把玉门局参加会战的队伍由太平屯迁往萨尔图铁路线以南,新疆参战队伍由葡萄花北上至萨尔图地区铁路线以北,青海和四川局队伍从高台子调往杏树岗地区。所有正在搬迁的队伍、设备,一律改变方向,直接北上。这就是大庆石油会战史上有名的“挥师北上”。当时,松嫩草原仍是严冬,广大会战职工不避艰辛,进行了百里搬迁。有的工人曾用“打油诗”来描绘当时的情景:“迎面刮风沙,遍地冰雪滑;北上闹会战,艰苦算个啥!”

“三口井定乾坤”和随后的“挥师北上”,对于尽快拿下大油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 靠“两论”起家(1)

大庆石油会战是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区、困难的条件下打上去的。当时,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石油工业的发展也面临严峻的形势。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1958年开展的“大跃进”运动。全国大炼钢铁,大办人民公社,想一下子进入共产主义。结果使国家和人民遭受重大损失。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