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金融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 > 第8部分(第1页)

第8部分(第1页)

所有以上目标都是可以实现的,但必须首先通过建立适当的法规及审慎的监管体系,加上中国证监会的严格执行,来建立和巩固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在最基本的层面上,透明度、流动性、严谨的公司治理及对所有市场参与方同等公平的保障是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本文系作者和高盛集团前董事长汉克?保尔森共同执笔,完稿于2001年)

政府参股控股商业银行治理的国际经验与启示(1)

中国脆弱的银行体系是中国宏观经济与金融稳定的最大隐忧。2004年,中国政府动用45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为中国银行与中国建设银行两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注资的举措,在国内外引起了高度关注。政府大规模注资对于推进中国银行改革进程非常必要,但其成效取决于政府如何对政府参控股的银行进行管理。在注资后的重组过程中,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如何把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更换为市场化的管理体制。

其实,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都在商业银行持有股份,尤以发展中国家为多,有的是控股,但更多的是参股的形式。各政府采取的措施不一,导致结果的不同。本文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台湾、德国、韩国、法国、日本和新加坡,对其银行治理的经验进行分析。

这些国家和地区分别代表了以下几种典型的模式。

模式一:转型中的管理体制,包括中国台湾和德国。

在历史上,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均未能采取有效措施管理其在商业银行的股权,导致这些银行的经营效率低下,甚至不时爆发金融危机。政府正在考虑全面退出这些银行,使其实现民营化,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对这些银行进行管理。但在退出之前,政府也正更加积极地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对这些银行的监管,提高这些银行的经营效率和业绩。台湾当局近两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不仅鼓励银行间的收购兼并,还制订了具体的时间表以实现这些银行的全面民营化。而德国政府迟疑不决,改革进展缓慢。

模式二:危机状态下的管理体制。

韩国的KDIC(韩国存款保险公司)、日本政府对长期信贷银行的接管以及法国政府对里昂信贷的接管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这些案例的共同特点是,各国政府在商业银行的持股源自危机后的接管,政府采取一系列积极、严厉的措施加强对这些银行的监控。虽然有的政府还设定明确的分阶段的经营目标,但这些措施对于扭转这些银行的经营状况起了关键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功。同时政府也非常明确,当银行有能力恢复正常经营时,政府会通过出售股权,恢复其市场化的地位。

模式三:市场化的管理体制。

新加坡政府对其持有的新加坡发展银行的股权的管理是很好的例子。新加坡政府通过政府代表参加新加坡发展银行的董事会和其他各专门委员会,对银行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公司政策的制定施加影响,但不介入银行的日常经营。通过在市场上招聘专才,同时制定与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此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新加坡发展银行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领先的银行。

过渡型的管理体制

(一)台湾经验

台湾当局直接或间接参股的商业银行如表1所示。

表1  台湾当局直接或间接参股的商业银行(%)

财政部政府发展基金台湾银行台湾合作银行土地银行彰化银行华南银行第一商业工商银行合计

台湾银行

台湾土地银行

台湾合作银行6

彰化银行

第一银行

HNCB

农民银行

交通银行

Taiwan MBB5

工商银行

UWCCB

台北银行4*4

注:* 由台北市政府持有。

台湾当局控股和持股较大的商业银行更像是其政策的执行工具,而不是商业机构。被控股的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均由台湾当局任命。在地方层次,社区金融机构的主要任务是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些银行的效率普遍较为  低下。 。。

政府参股控股商业银行治理的国际经验与启示(2)

目前台湾当局正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提高其参股控股银行的经营效率,从而改善整个银行业的状况。这些措施包括以下几种。

1.通过有关金融控股公司和收购兼并的立法:2000年通过的收购兼并法案和2001年通过的金融控股公司法案为银行之间的收购兼并铺平了道路。大量缺乏效率的中小银行将退出市场,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经营效率。

2.有计划分步骤地退出其参股控股的商业银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