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充其量只是能证明草原诸民族在文化上是相似的。
再次,关于考古挖掘的匈人遗骨问题。在中国、蒙古、俄罗斯以及东欧平原各地都能挖掘到大量的匈人和匈奴人的遗骨。如2003年3名法国人就在蒙古草原发现了90多具匈奴人遗骨,经过从遗骨中提取的DNA分析,这些匈奴人是东亚人的近亲,与欧洲匈牙利人几乎没有半点关系。另外在俄罗斯东欧平原发现的匈人遗骨则表现出典型的中亚人体型,与中国的匈奴人并不相同。因为在中国的史籍中所在的匈奴人都是身材高大雄伟,体毛很长,有深陷的眼窝和耸立的鼻子,并在头上向右梳着一个辫子,十分清楚的描述出这些匈奴人的可怖。但是在欧洲的古籍中发现进攻东欧的匈人则是体型矮小,体毛稀疏、颧骨宽阔、鼻子扁平,辫子更是左右各一。这根本就不是同一个民族的特征。
最后,从文化方面。中国北方的匈奴失败日月为神的,他们把各种天气现象都看作是神的恩赐;每当战胜敌人时都会用敌人中的最勇敢者的头骨做成饮器,以期得到那个人的力量和智慧;结盟时要用马血放在酒里一起喝;如果哥哥或父亲去世,儿子或弟弟要娶他们的后母和寡嫂等等。而欧洲的匈人则是信奉萨满教,凡事都要先求萨满进行祭祀;他们从不用头骨作为饮器,而是每过一城必要屠城;儿子或弟弟不许可娶后母和寡嫂;在亲人死亡时要用刀割破自己的面部,使自己血流满面。从这也可以看出两种人的完全不同之处。另外,在他们所携带的器具上也有显著不同。比如匈奴人的马的头部是不加以装饰的,而欧洲匈人的马头上必须要有一个用纯金打造的马头盔等等。
综上所述,欧洲匈人与中国北方的匈奴人完全不同,他们应该是一个民族混合体,打着匈奴人的旗号,一路上披荆斩棘最后到达欧洲的。就像我前面所说的,当欧洲的阿提拉帝国灭亡了一个世纪以后的6世纪,在中亚的根红苗正的匈奴后裔——悦般仍旧生活的十分惬意,所以可以完全排除匈人是西迁的匈奴人这个假设。那么他们到底是谁呢?笔者认为可能是丁零人。在中国的匈奴帝国临近灭亡时,丁零人已经分为了三个支派,一部分与匈奴人为奴,另外的两部分在匈奴北方和西方到处游牧。据《后汉书》记载,在匈奴衰落后,西丁零迁入了阿尔泰山到葱岭附近的土地,可是在后来的古籍中就再也没有记载,很有可能他们离开了这个地方,广泛的西迁了。然后再借用匈奴人的旗号,四处南征北战,与多种民族混合后,失去了民族的本来特征,最后辗转到达了罗马帝国的边境。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七章 第三节 阿提拉帝国(2)
这些匈人第一个进攻的是阿兰人。这个阿兰人可不是中国史籍记载的咸海边的“阿兰聊国”,而是在里海西部的另一支阿兰人。他们生活在黑海和里海之间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了数代,不料此时却被匈人所迫,举族投降。不久后,匈人的眼睛开始盯上了哥特人。
公元365年,第一批匈人来到了巴尔干地区。他们与哥特人相比,虽然在军事上站到绝对优势,但人数太少,仅仅和哥特人打了一个照面,就败退回去了。370年,又一批匈人穿过了沼泽地,他们一改以前的态度,向哥特人示好。他们一方面用自己高超的狩猎技术帮助哥特贵族们赢得荣誉;另一方面还帮助哥特人*西逃的阿兰人。这个举动一下子就获得了哥特人的好感,马上就同意他们作为雇佣兵留在多瑙河谷地。公元374年,东欧地区迎来了百年不遇的寒冷天气,匈人的牛羊大量冻死,他们的生活和食物都极度短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著名的匈人酋长巴兰伯依据以前人的迁徙遗迹,率领了很多部族一起走向西方的平原地区。虽然东哥特人预料到了匈人会西迁,但却没想到是这么的快。东哥特国王埃尔马纳利克立刻集中了军队,迎击匈人的部队。可是侵略者却又远远胜于他们的武器和马匹,在箭雨和套索的攻击下,哥特人溃不成军,连遭失败。他们的附庸萨尔马特人首先倒戈,反倒成了匈人的帮凶。不久,东哥特人的末日到了。同年(374年)末哥特人祸起萧墙,埃尔马纳里克被刺杀,东哥特王国灭亡。这是怎么回事呢?当匈人进攻哥特人的时候,原本臣服于哥特人的禄山族突然倒戈。原因是埃尔马纳里克包养了一个名叫苏尼尔达的情妇,但他的情妇却是禄山人派来的奸细,用于刺探哥特人内部情况的。在匈人进攻时,苏尼尔达带给了禄山族哥特人大败的消息,立刻就造成了禄山族的独立,不过很快还是被哥特人所压制住了。埃尔马纳里克发现了苏尼尔达是一个奸细,就立刻对她进行了“四马分尸”,在暴怒中美女变成了一团肉酱。当这个消息传到了禄山族中以后,她的两个哥哥马上采取了行动,他们利用埃尔马纳里克对他们的不重视,偷偷接近了他,然后在一次他单独行走的时候,用剑刺伤了他。受了重伤的埃尔马纳里克立刻对这个民族进行了全族屠杀,这个民族剩余的人逃跑到了中亚地区,才得以活命。也许逃到中亚的这些人中间在不久以后,将会诞生一个著名的人物,他叫做安禄山,他将会改变唐朝的历史。375年,匈人领袖巴兰伯听到了埃尔马纳里克受重伤的消息后,就带领匈人军队全线进攻,哥特人腹背受敌。当时已经在病榻上的埃尔马纳里克听到这个消息后,知道东哥特王国马上就要灭亡了,所以饮剑自杀。他的儿子胡尼蒙德也知道大势已去,就举族投降了,剩余的一部分东哥特人也在一年后全部向巴兰伯投降。此时臣服于哥特人的保加尔人也在形势所逼中由酋长万达率领而投靠了匈人。巴兰伯和万达就是保加利亚历史所载的最早的两个可汗,这是我们所知的保加利亚历史中的明确可汗纪年的开始。
第九章 保加利亚人的起源
现在是公元85年,中国正当东汉王朝肃宗章帝刘炟即位的第10年,这一年皇帝做了一件重大的事,那就是去祭拜孔子及其七十二贤人。这件事很重要,这可是在汉王朝一等一的大事。。而同时在5000里之外的地方也举行了祭拜仪式,他们在祭拜他们的神……事情开始于北海边,让我们拉近镜头,我们会看到在苏武曾经牧过羊的地方有一群人,他们自称叫丁零人。这里当时还是一望无边的大草原,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奇怪的场景:我们可以看到有几个把自己的长发辫系在头上的壮汉抬着一头活鹿走到了用帐篷围绕的篝火祭台的边上;与此同时带着面具的巫师则把自己身上涂满白垩,在边上疯狂的又唱又跳。几分钟后,巫师的一声大吼,让大家都静了下来。只听“咚”的一声,鹿被扔到了祭台上,烈火开始包围了这头鹿,开始这头鹿还知道挣扎几下,但终究敌不过火焰的威力,渐渐的平息了挣扎,一股白烟从火堆中升了上去。这时在火堆边上的所有人都立刻跪在了地上,两只手举向天空,大声呼喊着:“阿帕!(即天父)”这是丁零部落联盟打击匈奴前的一次祭天仪式,以保佑他们攻打匈奴人取得胜利。
此时的丁零族已经在中国的史书中出现了近300年。根据今日的考证,他们应该就是商周时代的鬼方,鬼方大概居住在山西、陕西和内蒙的一部分。如果要是真的话,那么他们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已经超过1000年!最早在商王武丁时代有几篇卜辞曾说到了鬼方(见《殷墟文字甲篇》第3343片与《殷墟文字乙篇》第6684片),那一年是已酉年,卜辞记载那一年鬼方因为不知道的原因大举北迁。据现代人的考证,他们很可能是因为西戎的崛起而北迁的。自从周康王两次打击鬼方之后,鬼方就从中国的史籍中消失了。这时候取而代之的是犬戎、北戎和猃狁等民族。他们去了哪里?我们根据后来的史籍和考古发现了他们北迁的遗迹!从《汉书·苏武传》中我们看到了苏武在北海边牧羊时,“丁零盗武牛羊”;《史记·匈奴列传》在西汉初年,大约是公元前202年左右,“匈奴北服丁零”。各位一定会说了,这是丁零,不是鬼方。那么再来看下一个:在1920年左右,前苏联考古学家在贝加尔湖附近挖掘,发现了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左右的遗物。因为最早在卡拉苏克河附近发现,所以叫做“卡拉苏克文化(Karasuk Culture )”。这个文化分为早期和晚期,在晚期文化中我们发现墓葬的结构与商代晚期山西地区的墓葬结构基本相同,而且在墓葬旁边的地区还发现了一些“弓形器”,它们与中国商周时代的“弓形器”一模一样。而此处的青铜刀、青铜斧、青铜矛和陶器更是与中国商代的青铜制造技术一脉相传。所以我们可以肯定——丁零人就是北迁的鬼方。
但是在匈奴人崛起后,丁零人被匈奴人彻底征服,成为了匈奴联盟的一支。开始时匈奴人以兄弟相待,但是后来随着匈奴力量的逐渐强大,渐渐开始奴役各周边民族。特别是南北匈奴分裂后,北匈奴实力已大不如前,但他垂涎于汉朝的富庶。所以为了巩固自己并且再次发起对汉朝的战争,再次开始大量搜刮境内各民族,民族矛盾空前激化。据《魏略·西戎传》说,在匈奴境内的各民族奴隶不堪忍受其统治纷纷外逃,其中迁入河西走廊的“丁零人有二十万之众”。公元85年——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一年,丁零联合鲜卑以及西域各民族一起攻打匈奴。据《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说“时北虏耗衰,当众叛离。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西域侵其右,不复自立,乃远引而去。”后来,经过汉朝与南匈奴联军的三次大的打击,公元91年,匈奴帝国灭亡,单于西逃康居。之后,“永元中,鲜卑转徙其地”(《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且住!永元一共十六年,北匈奴逃走是在永元元年(89年)和三年(91年),而永元十年左右鲜卑才过去,这中间的十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据我们从史书中了解到,自从那次(85年)以后,鲜卑没再参加任何打击匈奴的战斗,而只是简单的“扰其边”,没有长驱直入,这与游牧民族的习惯是不同的。可知此时已有另一强大民族开始占据匈奴故地,让其它民族无法进入。他们是谁?笔者认为就是丁零人。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再次打开我们身边的历史书。西晋王沈的《魏书》中记载着这样的话:“匈奴与北单于遁逃后,余种十余万落,诣辽东杂处皆自号鲜卑兵。”这样可以知道,这些匈奴兵不是在匈奴故地投降鲜卑的。而是迁出后,再杂处后,才投降鲜卑的。让我们再看看当时丁零的情况。在贾谊的《新书》中记载,丁零人已达三十余万,而《魏略》的时代,康居已经有大量丁零人。这让我们可以想到,此时的丁零人已散居大漠,可能有近百万之众。而当时的匈奴人也才150万人,因此丁零人是唯一可以在匈奴人式微时进入匈奴故地,且能抗拒其他民族的选择。而前面所说的投降鲜卑的十万余落则是被丁零人所赶走的。在南迁的过程中,丁零人分化成东丁零和西丁零。西丁零人迁至巴尔喀什湖到阿尔泰山一线,正好与北匈奴西迁前后脚。在与北匈奴的接触中,西丁零学会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开始与匈奴人靠拢,并逐渐融合。东丁零一部分没有南迁被鲜卑人称为北丁零,仍旧住在贝加尔湖附近;而绝大多数东丁零人迁居匈奴故地,他们先与剩余的匈奴人融合,后来又与鲜卑人融合,渐渐形成了一个新民族——高车。此时是公元2世纪初。
下面我们研究一下丁零人使用的语言。据日本百鸟库吉的《匈奴民族考》中可知匈奴人使用的是古蒙古语;而丁零人使用的是古突厥语。他们的语言在很多方面是不相通的。可是在《魏书·高车传》中则称“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时有小异。”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这是为什么?主要原因是他们前者说的是丁零人未迁徙之前的语言;而后者则是说丁零人与匈奴、鲜卑人融合为高车后使用的语言。两者相差几百年,在民族的融合中,语言的融合也不可避免,这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是一样的。但是在东西丁零迁徙之时,使用的还都是古突厥语,西丁零不像东丁零,并没有完全融合,所以西迁的西丁零应该保留了更多的古突厥语。这点完全的被后来的保加尔人所继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佐证。
另外,我们从他们迁徙的地方挖出来的头骨据仔细考证是部分蒙古人种和高加索人种的混合。最早时期这些人的头骨都有一种奇怪的变形,枕骨部都向后突出。据考证,这种头骨的变形在草原民族很常见,是在这些人刚出生以后用一种压板压成的。而且他们的埋葬技术也显示出这些草原特点:他们最早是用土葬,后来西迁后使用火葬。土葬非常有特点:他们会在人死之后静待10天左右,这段时间大家会挖一个不深的坑。等到10天后,人们把死者坐着放入坑中,之后进行掩埋。这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当然后来的火葬也是绝无仅有的,如果某人死了,则首先把此人放进实现准备好的墓穴中静待10天才能继续下面的事情,而墓穴的上方会有一个搭起的屋顶,就像一间房子一样。在第十天,人们会把他抬出来,然后为他穿上寿衣。亲朋好友们都会赶来,他们会在葬礼上不停的边喝酒边哭泣,甚至有人会醉死。直到焚化完毕后,才一个个的离开。
他们还有一个习俗于后来的保加尔人也是相同的,那就是害怕打雷。伊朗的志费尼曾写过一本《世界征服者史》,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个习俗:丁零人是逐水草而居的,而且一直是在大草原上。所以在打雷的时候没有地方躲闪,经常会有人被闪电击中。他们只要一有人被击中,就立刻迁走,不再在这个地方游牧。等到次年秋天才会回来,届时他们将会燃起篝火,宰羊祭天,巫师带领大家围着篝火跳舞并对天大吼。其实这是一种对天的崇拜和祭祀仪式(他们把天叫做Tengra即腾格里,后来的保加尔人也是这样叫的),并且缅怀死去者,让上天给他们来年一个好光景,牛羊将会更肥美。连后来的成吉思汗时代这个习俗也没改变,好像他们一直就作为传统发扬光大下去。
在说下面一节的时候我先插一部分内容,其实这应该是第三节的内容,我提前说了,这样后面将不再交待一气呵成了。在丁零人的迁徙中,出现了诸多新部落。这些新产生的部落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以“gu”结尾,如:仆骨(婆呙)、拔野古、多滥葛、流鬼、结骨,以及后来有名的护古(回纥)、蒙古等。其中仆骨(婆呙)、拔野古、多滥葛等在第一次丁零西迁后(第2节将细说这次西迁)到达了中亚地区,带去了一部份突厥礼仪。后来,公元三世纪左右,语音转变,那些部落中的仆骨部被叫做“bulghu”。他们称自己的酋长为可汗,并且使用十二生肖纪年。他们实行一夫多妻制,男性穿着草原民族流行的短衣和肥筒长裤、剃头并在左边留起长辫,女性则戴着面纱。他们采用战争牺牲作为祭祀方式,所以给人们一种彪悍的感觉。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主食几乎全是肉类,每天上马则战、下马则牧,从没有固定的居所,一直逐水草而居,但作战却异常勇猛。在将来的岁月里,他们的一支(bulgar)将与中亚地区的匈人西征,经过四次迁徙到达今天的保加利亚,在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