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闷得出奇。 密匝匝的高粱地里,响起一片“踢踢踏踏”的脚步声和粗重的喘息声。 高粱已经成熟,丰满的穗头似沉甸甸的头颅,压得挺拔的高粱杆不住地
轻轻晃动。空气中弥散着高粱成熟那特有的苦涩微甘的气味。 嚓啦啦。
嚓啦啦。 一双双疲惫的脚从地里蹚过去,柔韧的叶片被折断,纤细的高粱杆在断
裂中呻吟。深绿色的汁液浸出来,地上像铺了一层绿毡。 没有人说话。只是偶尔不知谁的扳机触碰到什么物件上,发出一两声短
促而刺耳的声响。
这是晋察冀野战军 4 纵 11 旅的一支部队,奉命向平(北平)、津(天津)、 保(保定)交界的大清河开进。
营长胡立达停住脚,扯下帽子,攥在手里,像攥着一把揉碎的树叶。
他忧郁地望望天空,乌黑的三团疾速地翻滚着。那形状,使人想起古战 场上奔驰的战车。乌黑的车轮,乌黑的车身。
一阵沉雷滚过,似车轮摩擦大地时发出的轰鸣。
同一时间。 陕北窑洞里,一双充满魅力的眼睛微眯着,也在注视华北大地上的这驾
战车。
他在地图前已经站了很久了,弹落的烟灰在地上铺了薄薄的一层。 晋察冀,这毗邻东北、山东、晋绥、晋冀鲁豫四个战略区的丰腴大地,
这贯穿平汉、同浦、陇海、平绥数条大动脉的咽喉要塞,这容纳着北平、天
津、保定、唐山、石家庄、张家口等重要都市的战略腹地,从解放战争一开 始,便成为国共双方争夺的焦点。毛泽东的目光朔流而上,一直追溯到几年 前的那次重大转折。
1945 年秋。 当日本外务大臣重光葵拖着一条笨重的假腿,双手哆嗦着吃力地登上泊
干横滨的“密苏里”战舰,在投降书上签字的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朱德接连发出七道进军令,命令各解放区部队依据波斯坦公告规定,向附近 城镇及交通要道的日军发出通牒,限期交出全部武器。
遥居西南的蒋介石,岂容大半个中国落入共产党人之手。在美国政府的 干预下,蒋介石火速调遣精锐部队,向被解放军包围的城镇、要道推进,抢 地盘,抢城市,抢胜利果实。大规模的空运,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 属罕见。
一夜之间,几十万伪军摇身一变,成了“国军”。 与此同时,蒋介石致电日军总头目冈村宁茨,让日军在国民党受降前,
做“有效的防御”,致使不少解放区部队不得不含恨撤离已包围并一度占领
的大中城市。
雾都 8 月,毛泽东赴约来到山城,参加国共两党对等的谈判。蒋介石以 为毛泽东不敢来,但他来了。有人会设圈套,有人敢进圈套。设圈套者最终 未必能网住别人,进圈套者则最终撕破这圈套从而更磊落地展示自己。
险棋一步,大勇者胜,大智者胜。 在谈判中,蒋介石提出了“统一军令”和“统一政令”的口号,想惜此
取消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民主政权。不少人也跟着叫喊“不要另起炉灶”。毛 泽东幽默地回答:“不要另起炉灶的话,我很赞成,但是蒋介石得要管饭。 他不管我们的饭,我不另起炉灶怎么办?不是我们要另起炉灶,而是蒋介石 的炉灶里不许我们造饭。”
事后,蒋介石找到周恩来,“盼告诉润之,要和就照这个条件和,不然, 请他回延安带兵来打。”
毛泽东闻之,朗然一笑,“现在打,我实在打不过他,但我可以用对付 日寇之办法对付他,他占点线,我占面,乡村包围城市,莫看我们只有几十 万条破枪,试看鹿死谁手?”
一席话妙语连珠,又无疑高屋建瓴。
1946 年初。 当毛泽东和蒋介石代表双方,终于在《国共两党停止军事冲突协议》上
签字的时候,国际舆论却出现了明显的偏颇。
美国总统杜鲁门致信即将来华调停的特使马歇尔上将,“我特别希望你 说服中国政府,召开一个包括主要党派代表所组成的全国会议,以获得中国 的统一,同时实行停战。特别是华北要实行停战??”
于是,由马歇尔、周恩来、张治中代表三方签订了停战协定,并同时成
立了“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负责处理国共双方在各地的——只一~军事 冲突。
执行部就设在旧北京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