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刘禹锡传翻译 > 第2部分(第2页)

第2部分(第2页)

皎然和灵澈两人相视一笑,默认了小禹锡,耐心地等待他的修改。

“那我就将‘邀’字改为‘还’字怎样?再不然改成‘偏’字,可好?”

灵澈上人道:“不错,然而却不尽善。”

皎然微笑对小禹锡说:“若改作‘还’字,意思倒好,可语气不重,力度不足。若改作‘偏’字,却又有点否定桃李之意。你想想,是不是?”

“那就改作‘须’吧。”小禹锡眨着眼睛,想到又一个词,抬着脑袋等待着两位老师的评判。

“哈哈!”两位诗僧不约而同地发了爽朗的笑声,异口同声地道,“正是此字,正是此字。”

“真是孺子可教也。”皎然对受宠若惊的小禹锡解释说,“此处非此‘须’字不可,这一‘须’字用得既不轻又不重,不否桃李,又突出杨柳,可谓恰到妙处,天然自成啊!”

刘禹锡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心中暗念道:“哦,诗就要这样作,这样才像作诗啊。”

自此之后,刘禹锡成了皎然和灵澈的年龄最小的学生和诗友,他们保持着较长时间的师生关系。刘禹锡对两位诗僧十分敬仰。每当皎然和灵澈写诗的时候,他双手捧着笔砚,很恭敬地陪侍在旁边,一起吟咏。

小小年纪的刘禹锡,诗已写得不错,一次次得到皎然和灵澈的称赞。他们风趣地颔首称赞:“孺子可教。”“孺子可教也。”对小诗人的求学态度和接受能力表示满意。

刘禹锡从皎然和灵澈那里识得了诗人通过刻苦锤炼达到自然浑成的路径,使诗作既瑰丽新奇而又不矫揉造作,皎然和灵澈跟伶俐机敏的少年刘禹锡交往,也觉得年齿浑忘,轻松愉快。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刘禹锡传 五 咀英撮华

五 咀英撮华

少年刘禹锡在跟皎然和灵澈的忘年交往中,诗文长进很快,江南文人传为佳话,之前只有权德舆这样的友人知道小禹锡,后来僧人们和幕府里的仕人都知道刘绪小小的儿子十分了得。

其实刘禹锡虽天资聪颖,但读书的刻苦用功是很多少年比不上的。且不说在早晚不离身的那块用来对辞或者练习诗文的写字板上,他磨耗了多少石笔,即便是餐前饭后的点滴光阴,跟同龄小朋友游戏玩耍的间隙,也都被他用来吟咏背诵了。

学习之于刘禹锡,不以为苦,反以为乐,不过几年工夫,《诗经》、《尚书》烂熟于心,《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三传》及《论语》、《孟子》等差不多都能背诵,《尔雅》、《易经》这些艰涩的书也学懂了不少。

处处留心,时时学习已经成了少年刘禹锡的习惯。刘绪做官的地方,湖泊星罗棋布,河港纵横交织,且有驿道穿连其间,船只车马,熙来攘往,如穿梭一般繁密。驾船的、赶车的贫苦百姓,一边或拉纤或挥鞭,一边拉长了声腔唱着谣歌,听得让人出神。小禹锡玩耍时,在河边、道旁常常一听就是半个时辰,听后就记在了心里。

刘禹锡觉得那些拉纤的、驾车的贫苦民佚真不简单,唱出的曲调十分动听,有些词句竟也非常鲜美有趣,难怪岸上、路边都有人叫好呢。

流水两岸花连花,春风吹浪正淘沙。谁家女郎剪织锦,漂到中流比彩霞。小禹锡和伙伴们学到了这首歌儿,就一遍遍地唱,从河岸边唱到塾馆里。塾师听见了,没有管别的孩子,偏偏把刘禹锡叫到一边,生气地说:“禹锡呀,你是我最得意的弟子,既知书,又识理,怎么也唱这些淫调野曲呢?”

刘禹锡有点不服,心想这歌挺好听的呀,而且,女郎的织锦在水流中同晚霞媲美,这歌的意境也很美啊,怎么会是淫调野曲呢?

他正欲张口争辩,老师见他没有认错的样子,火气就来了,指责他说:你是孔圣人的门徒啊。你倒说说,孔圣人在哪篇文章中说过山野之氓能唱出好曲儿来?他老人家教导说:郑声淫。你唱的那个曲儿,它正是“郑声”啊,是咱们正经读书人万万碰不得的。

老师见小禹锡没有反应,就进一步开导他,要听雅正的音乐。孔圣人听舜王传下的《韶》乐,沉浸于其中,甚至三个月时间尝不出肉味,你看看,欣赏音乐竟然到了这种境界,这种音乐才是正经的音乐。

孔夫子他老人家赞美《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他老人家的学说应该在我们头脑中扎下深根,他老人家欣赏的音乐也才是我们读书人应该欣赏的音乐啊。

小禹锡对老师的告诫并没有反感,因为《论语》上就这么写的,写在书本上让塾师教给人们应该是对的。可是那些山野俚曲确实很有魅力啊,那么优美动听,孔圣人怎么不喜欢它呢?

小禹锡越来越糊涂了,他不知说什么好,一动也不动地愣在了老师的面前。

秋天,小禹锡随母亲去探视父亲,把盘桓在心头好几个月的疑问向父亲提出,父亲听罢哈哈大笑,说:“喔,我们的孩儿遇到难题了!”

来来来,坐在父亲这里。刘绪让小禹锡坐在膝前的小凳子上,耐心地解释道:你听到的那些,属于民间的文艺创作。你老师说的话有一定根据,儒家确实轻看这些鲜活的东西。儒家是讲究上下差别的学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