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epub > 第九章 四面楚歌(第1页)

第九章 四面楚歌(第1页)

第一节张良献计刘邦结盟

汉四年十月,项羽“兵罢食尽”,无力再与刘邦打下去,于是接受了刘邦“中分天下”的建议,“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放回了被扣两年又四个月的刘邦的父亲和妻子。但是,刘邦在接回父亲、妻子后,立即撕毁协议,一路追杀项羽,直至固陵。此时,刘邦虽然已经在全国战场上形成对项羽的合围之势,但是,由于韩信、彭越不按时出兵合围,刘邦的战略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刘邦实际上是孤军追击;所以,项羽十万军队一个反击战就把刘邦二十万军队打得只能困守固陵,不敢出战。刘邦在主战场上的被动局面至此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扭转。刘邦怎么才能改变主战场的被动局面呢?项羽能够最终逃脱失败的命运吗?人们常说项羽最后是被韩信用“十面埋伏”之计打败的,历史上真有此事吗?

张良献计共天下

刘邦二十万军队打不过项羽十万军队的现实让刘邦很无奈,只好问计于张良,张良能够向刘邦提出什么高明之见呢?

张良讲了两点:

第一,韩信、彭越为什么不来?

张良认为,西楚很快就要被打败了,但是,韩信、彭越两个人却没有封地。他们不来是有道理的(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

韩信被封为齐王,并不是刘邦的本意(齐王信之立,非君王意),韩信自己也知道刘邦并不是真心实意地愿意封他做齐王(信亦不自坚)。

彭越平定了整个梁地,功劳很大(彭越本定梁地,功多)。当初,因为有魏王,所以,只封彭越做了魏国的相国(始,君王以魏豹故,拜彭越为魏相国)。如今,魏王已经死了,彭越早就希望当梁王,但是,刘邦却不封他为梁王(今豹死毋后,且越亦欲王,而君王不蚤定)。

第二,刘邦应该怎么办?

张良认为,如果刘邦能和韩信、彭越共同分享天下,可以立即使他们到来(君王能与共天下,今可立致也)。他建议把睢阳以北直到谷城的地全封给彭越,让彭越当梁王(今能取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把陈(今河南淮阳)以东直到海边的地封给韩信——因为韩信是楚人,他希望得到楚地(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信家在楚,其意欲复得故邑)。张良说:如果大王能捐出这两块地给他们两个人(能出捐此地许两人),那么,他们两个人就会各自为战(使各自为战),楚兵就容易被打败了。

张良的回答主要有两个要点:一是当封未封,二是共享天下。

所谓“当封未封”是指韩信、彭越立有大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所谓“共享天下”是要求刘邦要能够与消灭项羽的功臣共享天下。

刘邦封地招韩彭

前面我们讲过,当君王的人要“三善”:善听、善用、善赏罚。刘邦非常善听,也善用人,赏罚也基本恰当。

善于封赏的刘邦,为什么此时却想不起来割地封王这一杀手锏了呢?

关键在张良“共天下”三个字上。“共天下”是要求刘邦与韩信、彭越这些大功臣共同享有天下,这对此时的刘邦来说实在是很难接受。

刘邦在彭城之战大败而归的途中,曾经主动提出过要将函谷关以东的地捐出来,以招纳贤士、共同破楚,为此而寻找“共功者”。张良马上向他推荐了黥布、彭越、韩信。

彭城大战彻底打破了刘邦迅速统一天下的美梦,对刘邦的刺激非常之大。迫于五十六万大军打不过项羽三万骑兵的残酷现实,刘邦不得不利用捐地作为破楚的工具。尽管刘邦没有明确说出“共天下”三字,但是,刘邦的“捐关以东”实际上就是要和破楚的功臣“共天下”。

刘邦兵败固陵之时与他兵败彭城之时已经大不相同。兵败彭城,他第一次尝到了楚军的勇猛;兵败固陵,他已经完成了对项羽的战略包围。因此,兵败彭城,他主动提出捐关东之地寻找“共功者”;兵败固陵,刘邦拥有的战略优势使他不愿重提捐关东之地寻找“共功者”的主张。

但是,张良比刘邦清醒。张良知道,仅靠刘邦军团不可能最终战胜项羽,所以,他提出如果能够与韩信、彭越“共天下”,就可以立即将他们招过来;否则会怎样,张良没有讲。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如果不这样做,单靠刘邦绝不可能消灭项羽。

听了张良一番话后,刘邦再一次发挥了他善听的特点,同意按张良的建议给韩信和彭越封地,并立即派人与韩信、彭越订立盟约。韩信、彭越得到如此明确的封赏,立即带兵与刘邦会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