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03鸿门宴 > 第二节 戏水西岸 剑拔弩张(第2页)

第二节 戏水西岸 剑拔弩张(第2页)

因此,对项羽集团来说,项伯只是一个政治糊涂虫;对刘邦集团来说,曹无伤却是一个内奸。

第四个人是张良。

项伯完全低估了张良。张良是何许人也?他是刘邦手下的“三杰”之一,也是楚汉战争中一等一的谋士。他一眼就看穿了项伯的人性弱点:将个人义气置于集团利益之上。所以,他紧紧抓住“义”这个字做足了文章。他说:“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意思是说:我是替韩王护送刘邦的,如今刘邦有了危难,我却逃走了,这恐怕不够义气,我不能不告诉他。张良这番话是要让项伯明白:你来救我是出于“义”,我去救刘邦也是为了“义”。正是这个“义”,迫使项伯不得不同意张良把这一绝密军情告诉刘邦。

化危机张良献计

第五个人是刘邦。

刘邦如何应对这一突发事件呢?

刘邦得到这一绝密军事情报,顿时大惊失色,忙向张良问了两个怎么办(为之奈何)。

刘邦的反应非常值得玩味:

刘邦得知项羽第二天一早要用武力解决两大集团冲突的决定后,为什么大惊失色?

刘邦尽管比项羽在政治上老到成熟,但是,此时的刘邦却犯了一个大错误,而且这个错误是在自己入关之后就犯下了的,并不是现在才犯的。

刘邦犯下的这个错误是什么?

是过早地暴露了自己的政治意图,是在自己集团的军事实力还没有强大到足以对抗项羽集团的军事实力之前,就过早地暴露了自己的雄心。结果,招致了一场迫在眉睫的毁灭性的军事打击。这就叫利令智昏!

那么,刘邦的“为之奈何”说明了什么呢?

“为之奈何”是刘邦的口头禅之一,它说明了刘邦的高明,说明刘邦善于在关键时刻听取谋士的意见,而且对谋士的意见具有极强的鉴别力。

张良如何应对刘邦的询问呢?

张良当然胸有成竹。但是,他并不愿意马上将对策告诉刘邦,而是一连反问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谁给你出的这个馊主意(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刘邦说:有一个无知的人劝我,把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入关,整个秦地都可以成为你关中王的领地。所以,我听了他的意见(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第二个问题:你估量一下,你的军事力量是否足以抵挡项羽的军事力量(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这是一个让刘邦非常难堪的问题,言外之意是你也不掂量掂量你自己的实力。所以就有了“沛公默然”四字。

刘邦沉默了一阵,说:本来就不如项王(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然后刘邦反问了一个问题:究竟该怎么处理这件事呢(且为之奈何)?

韩信在萧何的大力推荐下任大将军后,曾和刘邦有过一番谈话,韩信也是一连问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如今向东用兵,争夺天下的权力,难道对手不是项王吗(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

刘邦马上回答:是这样。

韩信接着问了第二问:大王自我评估一下,您的勇猛、强桿、仁德、强盛,与项羽相比,怎么样(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刘邦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说:不如项王啊(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韩信和张良提出的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就是刘、项两家在楚汉战争初期的军事实力对比,对刘邦很不利。要刘邦公开在下级面前承认这一点非常不易。刘邦要回答张良的问题,实质上是要在下级面前承认自己的失误,而且是承认自己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利令智昏。

为了找到战胜项羽的良方,刘邦还是老老实实地承认了自己当时的实力不如项羽,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啊。

张良的两问也说明张良是一位非常称职的老师,他严格遵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方不冥思苦想,不要去启发他;对方不郁积难言,不要去开导他)的古训。他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刘邦应该怎么做,而是在讲出应该怎么做之前,要刘邦自己先好好思考一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