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中国抗日战争史读后感500字 > 第75部分(第1页)

第75部分(第1页)

士的拥护和支持。

经过“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和“联蒋抗日”的发展过程,最后终于迫使蒋介石国民党抛弃了“内战、独裁和对外不抵抗政策”,'《毛泽东选集》(合订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238页。' 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初步实现了国共两党的再度合作,中华民族从此由分裂走上了团结抗战的道路。中国政局的这一重大变化,不仅给予日本的全面侵华政策以沉重的打击,而且对于全民族抗战的发动、坚持与胜利具有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提供了借鉴。

后记

在本卷编写过程中,得到军事科学院领导同志的指导。中央档案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霸气 书库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国防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解放军出版社及本院有关部门,给予了支持帮助。彭明、王淇、张注洪、王桧林、丁守和、王振德、吕永和、马仲廉、何理、莫阳、沈宗洪、傅吉庆、吴春秋、谢钢等同志,参加了中卷史稿评审,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本书还吸收了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成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 1993年3月

主编:王道平

副主编:罗焕章 支绍曾

编写人员:高培 王明亮 柳茂坤 王天成 韦显文 支绍曾 罗焕章 耿成宽 贺新城 徐勇 彭玉龙 周小宁

大事记编制 高培

出版说明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在长达14年的抗日斗争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创造了光辉的业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编写出一部全面系统地反映14年斗争的抗日战争史,总结和借鉴抗日战争的经验,对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富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抗日战争史》的编写任务,是根据国务院的批示精神,由有关单位于1982年4月29日召开的“关于落实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第五号提案”的会议上确定的,具体由军事科学院负责。该项目是“七五”社科研究规划的组成部分,并先后列入《全军一九九○年前军事学术研究的重点课题》和《全军军事科研“八五”计划的重点课题》。还被列入《1991年—1995年国家重点图书选题出版计划》。在编写中,我们力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角度,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进程和规律,全面反映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的军事行动,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备方面的情况,全书共分三眷六编。上卷(1931。9。18~1937。7。6)分为第一编东北沦陷,第二编救亡高潮;中卷(1937。7。7~1940。12)分为第三编举国奋战,第四编转入相持;下卷(1941。1~1945。9)分为第五编渡过难关,第六编走向胜利。各卷均附有照片、地图及大事记。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 1993年3月

第三编 举国奋战(1937。7—1938。10)

第十一章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实行全国性抗战

第一节 日本全面侵华时的形势与日中实力对比

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的形势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在资本主义世界开始新的经济危机、国际局势动荡不安、日本内外矛盾加剧和中国政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形势下发生的。

1937年下半年,一场新的世界经济危机从美国开始,蔓延到英国、法国和其他一些国家。这次危机比上次更为严重。在危机的第一年,美、英、法三国的工业生产分别减少了21。9%、9。5%、15。5%,失业人数高达1800万人。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由于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和不断进行侵略,暂时还未陷入危机,但是这种片面地发展军事工业,以及战争的巨大消耗,必然带来新的危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险恶形势,更加激化了各国之间的矛盾。

德、日、意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法西斯帝国主义国家。它们为了逃避危机和实现重新爪分世界的目标,加紧相互勾结和准备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经过签订和参加《反共产国际协定》,德日意初步形成了以柏林——罗马——东京为轴心的法西斯集团。在欧洲,德意一方面与英法美进行经济争夺,强化干涉西班牙的局部战争,另一方面积极准备发动新的侵略战争。

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在德国主要军政首脑秘密会议上,决定了首先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以消除侧翼威胁的战略方针。

在亚洲,日本军事经济急剧膨胀,1937年日本的陆海军武器生产总额,比1931年增长了8倍。垄断资本的暴富和劳动人民贫困化的加深,使1936年日本参加工农斗争的人数超过42万人,达到战前最高水平。在日本国内,不仅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而且统治阶级内部亲德意派与亲英美派之间,政党、军部、政府之间的矛盾也很突出。

在远东,日本与英美等国的矛盾亦不断加剧。随着“二·二六”事件后日本法西斯政权的确立和大规模的扩军备战,日本对战略原料、市场的需求和扩张的欲望也越来越高。在变中国华北为第二个“满洲国”的计划碰壁后,日本正加紧策划全面侵华战争。

英、法、美等国家,虽然同后起的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但经过几次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已力不从心,为了保住现有市场和殖民地,它们在法西斯侵略面前,采取了一种姑息迁就的绥靖政策。在英国,张伯伦于1937年5月出任首相后,全面推行绥靖主义政策。他的总计划是:“在最近一年之内争取同德国和意大利议和,并缔结四国条约。”'《苏联对外政策档案》,全宗011,1937年第1卷,第48页。'

为此,张伯伦指派亲信哈里法克斯勋爵前往德国,向希特勒表示英国同意满足德国对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但泽的要求。英国还试图拿中国东北与日本做交易,以保住其在远东的权益。这时的法国,也把自己的安全寄托在同英国的联盟上。

此时的美国,则实行一种名力“中立”,实为“绥靖”的政策。美国国务卿赫尔于1937年初设想了一个包括军备限制、政治保证和殖民地重新调整的欧洲问题总解决方案,企图以此换取“德国放弃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和扩充军备。”'〔英〕C·A·麦克唐纳:《美国、英国与缓靖》(1936~1939),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14页。'

在远东,美国“担心以任何形式出现的英美统一阵线,都会在日本激起支持军队‘极端分子’的舆论,从而危及和平”。'〔英〕C·A·麦克唐纳:《美国、英国与绥靖》(1936~1939),第42页。' 并坚持从经济上绥靖日本,源源不断供给日本战略物资,起了助纣为虐的作用。

当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在经济危机状态的时候,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一直顺利发展,1937年提前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已由1913年欧洲第4位世界第5位,跃居欧洲第1位世界第2位。面对法西斯国家的战争威胁,苏联致力于建立国际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但遭到英法美等西方大国的拒绝。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争取时间建设和巩固内部,并打破西方大国祸水东引的企图,苏联也极力避免与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直接发生对抗。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自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提出组织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任务后,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欧洲西班牙人民反对德意武装干涉和亚洲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遥相呼应,并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