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读人物传记的意义 > 第3部分(第1页)

第3部分(第1页)

eon Festinger)于1957年称此现象为「认知不协调」,它的征状之一,就是拒绝接受明显的事实,像我朋友对她女儿的事一样──这同时也是一种妄想式思考(delusional thinking)。「妄想」(delusional)适用于当人完全无视于现实,或会无意义的喃喃自语,不然是就天马行空的乱扯。不过,大部分的「妄想式活动」,都只发生在你我这种平凡人在被迫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候,只因真相总是很难看得到,特别是当我们不愿意去看时。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一章 为读人的挑战做准备(7)

一时丧失客观度的原因,还是在某种认知不协调或妄想式思考上。尽管不容易克服,但我们还是可以改变那种刻意忽视真象的倾向。首先,我们要明白让我们难过、刻意忽略,甚至扭曲事实、不愿面对真相的真正原因,我发现有四种心理状态最容易害我们失去客观度的陷阱。 四种最易使人失去客观度的陷阱 1。情感投入:蒙蔽真象3。惧怕 2。需要4。防卫

如果你会在这四种心理状态的影响下而变得不敢去做决定,那么你一定不能保持客观。

情感投入陷阱:蒙蔽真相

我们都对生命中的某些人怀抱着爱意、友谊、鄙夷、甚至恨意。这些感受都会降低我们的客观度。我们姑息自己喜爱的人,不愿看见自己痛恨之人的优点。更糟的是,大部分的人都不喜欢变化,为了自己的安全感及利益,发展出一种自我情感性投入,也就是会刻意保持现状。这股把我们推向维持现状的力量,会阻挠我们改变,并且蒙蔽我们的客观度。

一旦你情绪性的投向一种特定的结果时,再想保持客观度就很困难了。情绪性的投入越强,不理智行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就是为什么心理医生通常建议顾客在还没建构好对等的尊重、信任、友谊以前,不应有超友谊的性关系的原因,因为,一旦冲天漫地又甜蜜无比的「性」掺进关系里时,我们会连对方最基本的缺失都看不见,直到热情消弭殆尽……到那时,我们可能已经被折磨的身心交瘁了。

我们总有时候会被迫在情绪脆弱的时候做决定,如果你了解这样会有潜伏危机,你的胜算就比较大。首先,试着避开「被迫做决定」的局面──在那种情况下,你会很难保持客观,结果你可能会先做出一个不当决定,然后又不甘不愿的承认自己错了──尽管情况明显的三岁小孩子都看得出来。如果你负责面试一位好朋友的女儿,你可能会忽略她本性上的缺失(因为你不想告诉自己的朋友他女儿不够好);如果你雇用邻居当会计师,或聘请高尔夫球友当律师,你就有可能因为自己和他们之间的友谊而放松自己的原则,对他们的某些行为放水;每当你遭逢了大变故,你就会对某人产生「情感错置」;如果你又把公私混为一谈,结局虽然可能会没事,但大多时候你那想讨好每个人及以和为贵的想###害你错读他人。

人所制造出来的另一种情绪性投入,在陪审团员接到的指令中便可见一斑──在刚开始协议时,陪审团员们会被告知:在集体讨论以前,他们不许把个人对案件的看法告诉任何人。因为一旦人们公开表白某一特定的观点以后,通常就不太愿意改变;骄傲、固执、怕承认自己错了……等等的因素会开始介入。如果你的目标是希望在评论他人时能够客观,那在自己未经从容收集到所有相关资料并详细消化以前,请别对朋友、家人或同事高谈你对某人的感觉,避免害自己绑手绑脚。

如果你觉得自己对被评论者真的有一种情绪性的投入时,最起码请记住一点:你的客观度可能已经受损了。留意自己的情绪,并且好好运用下面几章里我们所讨论的读人技巧。在下决定以前,多花一点点时间和心力吧。想想看是不是有哪个德高望重又可信赖的朋友能提供一点新视野?先扮白脸,问问自己如果置身事外的话,你对眼前这个人的看法又会是什么呢?就算你不能完全摆脱情绪性投入的不当影响,起码也可以靠一些读人技巧来把这种不当影响降到最低。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一章 为读人的挑战做准备(8)

需求的陷阱──饥饿的时候别逛街!

谈判高手都说:「越想成交的人,得到的交易就越差。」对人际关系而言,此理亦同:「越有迫切需求的人,越有可能抓到错误先生、错误太太!」只有等他被错误叮疼了,他才会领悟到自己当初的抉择其实只是「无鱼虾也好」──妥协罢了!

我们从童年时起就学会妥协,使自己成为「立即满足」的牺牲品。我们会买车胎上挡泥板有刮痕的脚踏车,也不愿等没有瑕疵的新货来,因为我们怕要是不用「生米煮成熟饭」这招,爸爸可能就会改变心意。青少年时,我们可能因为怕没有人会邀我们参加全校舞会,就仓促答应第一个邀请的男生。等长大以后,我们持续地因为「需求」而看错人,最熟悉的例子莫过于「分分合合式关系」了。可是,「需求」还是会驱使急需员工的雇主去抓住勉强合格的第一个面试者,结果发现自己两个月后又要在一堆履历表中翻来倒去;要不就是父母亲宁愿迁就不合规定的育婴中心,也不肯请一天假来好好地找保姆。 我母亲以前常说:「饿的时候别逛街!」。说的好。当你饿的时候,每样东西看起来都可口,最后你会抱着一大堆根本不需要的东西回家──其中某些可能还对你有害。关键就在于要耐着性子写一份购物单。记着:不要让无名的欲望控制你!不管你是在买晚餐还是找太太。

美国目前所面临的危机之一,就是因为不断增加的双薪家庭所引发的托婴恐慌。好的保姆不仅难找,还难留。当保姆在父母措手不及下辞职时,父母亲常被迫发疯似的去找新帮手。很难想象会有比这更大的压力了!你需要一个很特别的人来帮你照顾小孩,但在那个「很特别的人」未出现以前,你不能去上班──这又会威胁到你的生计。这种情况下,要找一个长期稳定的托婴处,简直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别骗自己说你在这种压力下还能保持客观!)

每当你发现自己的举止不同于气定神闲时,就表示你被「需求」奴役而不能理智的读人了。在进一步行动以前,请先暂停,考虑一下其它的可行性。最好是先找个过渡性解决办法,然后再思考长程性方案。急着找保姆的父母亲可以先说服朋友或家人代劳一两个礼拜,好争取时间去找常态性帮手。如果他们经济能力许可,他们可以先雇请职业保姆一阵子。暂时性的解决方案可能会比较贵或比较不方便,但是却能为你争取到一些迫切需要的时间,好做出明智、长期的选择。

恐惧的陷阱:最大动力

很多心理学家都相信我们的原始动力是恐惧──恐惧深深植入我们的天生本能中,让我们藉此逃避失去、痛苦和死亡。有了这样强而有力的情绪在运作,也难怪「客观」要被推到一边了。 「恐惧」在洞察他人方面所发挥的影响力,真是没法估算;而要把恐惧从方程式中完全移除,更是不可能。我们会害怕一段关系的结束,只因为我们耽心下一个不一定会更好;我们也怕拒绝一份送上门的工作:「万一这是最好的机会怎么办?」我们甚至会避免去对自己的子女说教,因为我们怕他们从此不和我们亲近了。

没有什么万灵丹能驱赶恐惧、帮我们心清目明地去读人。我们的观点多少会被「不想受伤」的欲望所扭曲。但是我们还是能减少恐惧──甚至用它来帮助我们在生活里把人读得更好。如果我们了解我们为什么会害怕,以及其它人是怎么造成、或去除我们的痛苦时,我们就能善用恐惧了。 让我再重复一遍稍早所提过的重点:愈是重要的决定,人就愈难客观。恐惧是主因──它甚至会在一宗大买卖快拍板定案前发展成「心智痲痹」,例如:假设你发现自己的工作已经到了尽头时,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你发现自己和公司竟然缘分已尽,正考虑离开;也许你觉得你老板对你的态度改变了,你也一直很努力的去推测他对你的评价?他是不是在找理由请你走路?不管你多努力地试着去客观,你还是无可避免地会被恐惧所影响。

第一章 为读人的挑战做准备(9)

要想中和这种恐惧并且变得更客观,你应该做两份表:一是列出如果留下来的话,你所可能经历的各式各样「惨痛遭遇」;另一个则是如果选择走的话,你所可能经历的各式各样「惨痛遭遇」。第一个表上可能列的有后续的压力、屈辱,或老板的胡闹、不给你晋升也没加薪,以及最恐怖的状况──被解雇。第二个表可能会涵盖的项目有:新工作比旧的糟、资历不够害得你在新公司更无助、找不到新工作,以及新工作又做不成功,最后反到连它也丢了……等等。

借着这些表,你能掌握自己的恐惧(起码现在你知道自己在怕什么了)。如果某一组的恐惧显然较大,那么,在一般的情况下,你都会选择痛苦较少的方案。但是如果两条路都要冒险,你就应该把一般性的恐惧暂放一旁而专注地去收集特定资料,好让自己能客观地对真正值得担心的地方做评估。

对付恐惧的最佳武器就是知识。当你列出自己的恐惧时,你对自己和自己的动机就又多了一分了解。而在你获得了那样的认知后,你大可以从很多关键人身上收集到很多客观资料。如果在老板向别人提起你的时候,你很注意地观察他,或许你就会发现他其实对每个人都有所批评;又或者你会发现他会称赞别人,却只对你有微词。这类的观察最后一定能使你正确无误地阅读出老板的意图、判断出他的行为,并且择定最好的应对方案。

我发现这其实也正是我在选择陪审团员时,很有帮助的一招。通常,我们必须决定要选择一号陪审团员呢?还是改用二号陪审团员?每个选择都代表着极不相同的优势组合或失败组合。很可能一号陪审团员对检察官的陈述会比较挑剔,因此可能会认定被告无罪;但她同时又坚决主张死刑,这么一来,在万一要判刑时,她又可能会对被告做出比较严苛的要求。另一方面来说,二号陪审团员似乎比较相信检察官的陈述,但不太可能同意死刑。这两种选择都算冒险,也因此会带来恐惧。每当审判终结,我都不愿意回过头猜想「如果当初」我选了一号陪审团员,我的客户会不会获释?或者(更糟的情况下)要是我选了二号陪审团员的话,我的客户会不会就能保命?唯一能让我晚上睡得着的,就是知道我已尽可能地做了最好、最客观、最理性的决定了。

靠着心中腹稿,把每个最让我担心的结果列出来,我正可以逼着自己更精准地瞄准它们,同时帮助我组合出一套请问准陪审团员们的问题,从这些问题中,我能看出他们所持的不同态度。然后,我会就我的观察以及选择每位陪审团员所可能冒的风险和被告及他的律师进行讨论。最后,律师和被告们必须做出选择──结果可能是死刑,也可能是获释──我的职责只是尽可能的使这套程序更具客观性。你也可以用同样的程序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更好的选择!

防卫的陷阱:关闭心灵的快捷方式

没有人喜欢被攻击或批评。我们常会像负险顽抗的残兵败将那样拼命的防卫,看到红色警戒也不管,既丧失客观度,当然也做不出良好的判断。 这种情形我在法庭上见过几百次了。一个律师在交叉询问证人时,碰着了对方痛处,证人紧张了,开始长篇大论,身子一面倾向前去──他变得像刺猬、尖酸刻薄或争辩不休。为了要自我防卫,他完全不管法庭上包括陪审团在内的其它人会怎么想,既看不到陪审团员正大摇其头,也听不见他们在议论纷纷。他自己既不晓得、也不管自己到底是不是在回答律师的问题?但是,除了他之外的每个人却都看的一清二楚。

第一章 为读人的挑战做准备(10)

我还记得几年前一个很鲜活的例子,该案涉及一大片不动产所有权的问题。被告是名成功的房地产开发商,恨死了代表投资人来控告他的律师。投资人的律师很快就知道可以怎样激怒被告,结果把被告弄得剑拔弩张、不可理喻──他在最小、最明显的部分上都不肯向这个令他「厌恶」的人让步,好比像:「你是不是告诉过我的当事人,你已经取得市政府的许可,可以在那片土地上建高尔夫球场?」……这类最简单的问题,他都要反弹回去说:「我可没有告诉过他什么事,我只写过信给他。」当投资人的律师继续下去:「好吧,那当你写信给他时,你有没有在信里提到过呢?」被告人嘲讽地说:「你告诉我呀,你有我每封信的复印件啊。」如此进行了几个月后,陪审团决定杀杀此君的威风──他们在审判结束时用判决表达了他们的不满。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眼观八方、耳听四面已经很难,更别提是在攻击下了──但这正是你最需要保持头脑冷静和客观的时刻。如果你的老板或你最大的客户批评你的表现时,只要你还想要保住你的饭碗和客户,你就要仔细听好和学会接下来的金玉良言:你最不可做的事,就是误判你的批评者,因为那么一来,你就只会全神贯注地去辩白;如果你丈夫试着向妳解释为什么他在你们的婚姻中不快乐时,妳要注意的看和听,不要掉头就走或激烈的言语攻击──除非妳的婚姻对妳一点也不重要了。

记着:妳总是可以找到一个恰当的时机、地点去响应,而当妳能充分了解妳所响应的对象时,妳的响应才更有效。而要获得那份「了解」的唯一方式,就是收回妳的防卫心,打开耳朵和心扉。我们总会在证人要接受对方律师的交叉质询前告诉他们:「只要仔细听好问题,再全力以赴的回答就够了。不要争辩。后面你自然会有机会提出你的解释。」这真是法庭内外皆能受用的好建议。  从头来过

准备读人的下一步,就是清除自己脑海中的成见,拿掉阻碍谨慎、反省力的各式惰性。如果你先放了半缸子冷水,你就不可能泡到热水澡。所以,假如你希望能看准人,你就必须从头来过,丝毫不带一丁点的偏见与结论。把自己想象成多年来沈积了各式各样偏差和成见的水管,你必须刮掉那些沈积物,让信息畅通地来去。

大部分人多少都知道自己有哪些偏见。虽然我们不愿意承认,但我们总是依照人们的种族、性别、年龄、国籍、经济地位或外表来评定一个人。本书一再强调:数以百计的特质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但却没有一种特质能单独发挥作用;也没有一种特质,会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重要过其它特质。只凭着习惯而采用某种特质去评估他人,是极为偏颇的错误。这类的刻板成见,会使你在还没开始读人以前,自己就先出局。 我发现:强迫自己去承认自己的偏见,正是克服它们的第一步。只要你知道自己正以某些偏见来对人下结论的话,你就能有所克制了。你可以检视自己的偏见,并提醒自己,在资料不够充分以前,不可武断评定人。你一定要对人有充分的数据才能看出其中的模式,使自己更进一步地了解对方。所以,强迫自己去找线索吧!

在选择陪审团时我也常用这一招。在面试过数以千计的人选后,我注意到:有相同特质的人,多半想的、做的也差不多(很自然的,我的偏见也会开始成形)。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